乌鲁木齐市创新创业载体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2020-08-03何成娣
何成娣
摘要: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对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乌鲁木齐市创建“双创示范城市”的契机,研究乌鲁木齐市创业创新载体建设现状,提出目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rri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opportunity of establishing "demonstration city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n Urumqi,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arrier construction in Urumqi, puts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rrier.
關键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乌鲁木齐市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carrier construction;Urumqi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21-0030-02
0 引言
2015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建〔2015〕114号),将中央财政资金直接支持双创示范城市,借助地方更贴近小微企业、能更好服务小微企业的优势,共同推动双创城市示范。2018年9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进一步发挥双创示范引领地方科技创新的作用。创新创业载体(以下简称“双创载体”)作为承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梦想的平台,是创建双创示范城市的核心要素。随着近些年的发展,双创空间载体形式不断丰富,出现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微型企业孵化园、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和小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等多种形式。国内学者针对双创载体建设也开展了不少研究[1-7]。
乌鲁木齐市2016年成功争取创建“双创示范城市”名额,在双创示范建设推动下,乌鲁木齐市双创示范基础和条件显著提升,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双创政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本文立足乌鲁木齐市双创示范建设工作,研究乌鲁木齐市双创载体发展问题。
1 双创载体建设情况与主要做法
1.1 双创载体建设基本情况
截止2018年底,乌鲁木齐市结合地方特色共建成七大类双创载体共131个,详见表1。其中国家级双创载体41个,占比31.3%,省级29个,占比22.1%。各类双创载体总孵化面积199.0万平方米。双创载体入驻小微企业数量11292家,毕业小微企业数量977家,在孵和毕业小微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57家,在孵和毕业小微企业备案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629家,各类双创载体入驻服务机构1557个,创业导师2167人。
另据统计,2018年各类双创空载体获得财政资金补贴金额为7204.5万元,平均每家获得补贴55.0万元。各类双创载体减免小微企业各类费用52962.98万元,平均每家小微企业获得减免各类费用4.7万元。享受减免税的小微企业占小微企业总数35.0%。
1.2 推进双创载体建设的主要做法
1.2.1 配套扶持政策先行
2017年,市政府印发了《乌鲁木齐市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乌政发〔2017〕3号)、《乌鲁木齐市红山众创行动计划(2016-2020年)》、《乌鲁木齐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企业主体培育与载体平台建设实施方案》(乌政发〔2017〕38号),全面部署双创示范建设任务,做好顶层设计。全市各区县、26个委办局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建设任务落地,陆续出台了涉及创新体制、财政税收、产业发展、创业创新、人才建设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配套扶持政策,形成了“1+N”地方性双创配套扶持政策措施体系。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双创载体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双创载体建设快速发展。
1.2.2 给予双创示范资金专项支持
设立“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孵化载体”专项。重点围绕乌鲁木齐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目的,探索各民族多元融合发展的创业创新载体建设模式,建设具有地方特色、产业特征、人文特点、民族特性的各类新型孵化载体60个。设立“创新创业孵化服务生态链建设专项”,聚焦特色产业发展,聚集各类创新要素,构建“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业创新孵化服务生态链5个,推动传统孵化器和孵化基地服务功能转型升级,形成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创业创新孵化服务模式。在专项资金支持下,双创载体数量、质量显著提升。
1.2.3 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重要支撑
乌鲁木齐市按照“1+8+N”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1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平台、8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功能整合性服务平台和整合N个已建的双创平台。目前,已建成研发资源共享、竞争情报研究分析等基础条件平台和制造业信息化、科技信用、合作交流、电子商务等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134个,涵盖技术、信息、咨询、培训、融资、检验检测、市场拓展等服务领域。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多种公共服务的整合,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1.2.4 注重宣传和引导
针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需求,采取社会化、市场化手段和多元化方式,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论坛、创业讲堂、项目路演、创客挑战赛、创业马拉松等各类“双创”活动,形成富有我市地方民族特色的市级创新创业品牌活动载体,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民心,提升了双创载体建设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2 双创载体发展存在问题
在“双创示范”建设工作带动下,乌鲁木齐市双创载体发展实现长足进步。与2016年相比,双创载体数量翻一番,孵化面积增长48.5%,通过国家级备案的各类双创载体增长了141.1%,入驻小微企业数量增长了76.8%。但与内地发达城市相比,乌鲁木齐市雙创载体建设仍然任重道远,还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2.1 各类双创载体发展不平衡
一是目前乌鲁木齐市的双创载体主要以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为主,其他四种类型则相对较少。而且双创载体大部分分布在高新区和经开区内,其他区县双创载体建设近几年才起步,数量相对较少,形式也相对单一。二是双创载体自身发展不平衡,服务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载体“一位难求”,而部分载体很难吸引有潜力的小微企业入驻。
2.2 专业化服务能力弱
目前双创载体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6],能为小微企业提供的服务有限,仍旧将物理空间的供给作为主要的服务形式。很多载体通过引入专业服务机构弥补不足,但是服务机构往往提供财务托管、知识产权咨询、孵化项目申报等一些基础服务,缺乏高端服务内容。再者,各类双创公共服务平台使用率不高,专业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2.3 创新创业人才不足
一是双创载体本身缺乏专业化管理人才。二是小微企业自身人才不足,受地域限制,本地人才留不住,内地人才吸引不来。三是创业导师发挥作用不足。目前全市各双创载体签约导师共计2000余人,大部分为兼职导师,另有部分为内地签约导师,这些导师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时间相对有限,指导作用有限,多数导师仅能参加企业项目路演。
3 促进双创载体发展对策建议
3.1 通过政策倾斜,引导全市双创载体均衡发展
加大各区县双创载体建设,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孵化培育模式,培育突显区域特色的小微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双创载体布局。
3.2 完善双创载体绩效评价管理,建立奖惩机制
根据各类双创载体的发展特点,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每年开展全市双创载体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给予相应的奖惩,并确定是否继续给予财政补贴。促进双创载体建设优胜劣汰,引导双创载体规范发展,实现双创载体规范、良性、健康发展。
3.3 全方位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由政府牵头,加强同类型双创载体的沟通、交流和学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管理人员到内地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拓展管理思路、管理方法,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二是适当引进高端服务机构。采取设立分支机构、服务站等方式引进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企业管理咨询等高端咨询服务机构入驻双创载体,满足小微企业高端需求。
3.4 整合优化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功能
目前全市公共服务平台数量较多,平台功能相互重叠,需进一步整合各平台服务资源和服务功能,形成科技综合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支撑平台、科研资源共享平台、科技人才支撑平台等多个功能互补的平台,满足小微企业全方位服务需求。
3.5 通过多种方式弥补人才不足
一是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内地人才。二是借助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平台寻求人才,建立网上服务专家团队,弥补人才短板。三是建立创业导师服务专项,充分发挥创业导师的专业优势和管理优势,引导创业导师为小微企业提供更丰富、更充足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同时建立创业导师考评机制,制定年度服务目标任务,对于不能满足服务目标的取消导师资格,考核优秀的给予专项奖励。
参考文献:
[1]赵黎明,任凯,付春满.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8):68-79.
[2]任静,钟书华.我国企业加速器发展对策[J].科技与管理,2010,12(6):82-85,89.
[3]郭俊华,杨艳.全链条孵化视角下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0):12-17.
[4]张祝平.郑州市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2(3):84-89.
[5]王增栩.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对比分析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9(14):38-41.
[6]张祝平.河南省“双创”载体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创新科技,2019(5):15-18.
[7]刘杏岐,李顺福,席经治.天津双创支撑载体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天津经济,2018(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