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嵩焘的“为官之道”

2020-08-03刘吉同

检察风云 2020年11期
关键词:辞官郭嵩焘私欲

刘吉同

郭嵩焘是晚清名臣和思想家,我国首位驻外使节,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先行者。不过,这些人们大都知道,不说了,想说的是他的“为官之道”。

他的“官念”是:“君子之仕也,行其道也。”(岳麓书社、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若道不行,在任上做不成事,则“不如回家卖红薯”。他一生就是这样做的。郭嵩焘进入朝廷后首先做的是翰林院编修。此职虽无多大实权,但很耀眼而且“实惠”,因为常与皇帝及皇亲国戚接触,升迁概率极高。但是,在郭嵩焘眼中,翰林院却是一个“一无所事”的衙门,每天倒也很忙,但忙的都是些“可笑可叹”的种种应酬,令他极度厌恶。不过,他很快便离开了这个让他厌恶的地方,诏令任他为南书房行走。直接当皇帝的秘书和顾问,可谓前程似锦。但是,这里同样干不成事,最后他毅然选择离开中枢南归“下基层”,到江苏巡抚李鸿章麾下任两淮盐运使。上任后他如鱼得水,大刀阔斧整顿盐政,很快“月销经数倍增,上下游厘饷顿旺”,令李鸿章十分头痛的筹饷问题迎刃而解。郭嵩焘任广东巡抚后期,出使英国公使返国后,两次都因职上无法做事而辞官。他不做“敛手画诺,于补毫末”的无为之官。

但是,辞了官的郭嵩焘并非从此闲云野鹤,优哉游哉,而是仍然忧国忧民,尽力为国家和民众做些实事。1879年他从广东巡抚任上辞官返乡,定居省城长沙,以一己之力创建了思贤讲舍,亲自制定章程和学规,不顾眼疾为诸生检校功课。最为可贵的是,学堂还引进了英、法学馆的课程。他的开放思想受到了湘省遗老遗少的攻击,但却没有影响学堂的声誉,开馆招生后还有8名缺额,而要求补取者竟达五六十人。郭嵩焘晚年,国势日趋衰败,内忧外患愈演愈烈。然而,朝中众多官僚却拒绝改革。他写诗曰:“拿舟出海浪翻天,满载痴顽共一船。无计收帆风更急,那容一枕独安眠?”前三句是对形势的判断,后一句写他无法“出世”的内心。郭嵩焘具有世界眼光,深知铁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逝世的前两年即光绪十五年(1889),致信李鸿章建议修建数百里的津通路,并痛斥朝野关于铁路有害风水的谬论,抱病写下《铁路议》和《铁路后议》两文。拳拳之心,可见日月。

郭嵩焘的“为官之道”,在特定情况下,也不一定都妥当。但是,它所展现出的精神却很可贵,至今仍是一笔宝贵的思想和文化財富,也很值得借鉴和学习。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一句话:不做尸位素餐之官。他能这样去做,源于其内心有两大精神资源:一是看淡官位。自古以来,官贵民贱深入人心,但在郭大人看来,却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而且做事远比做官重要,做官不做事而仍拿俸禄乃是一种耻辱。这其中就与孙中山“立志做大事不做大官”的思想有了相通之处。

二是没有私欲。在那个时代,辞官乃自断前程和财路,最现实的是没有了俸禄,更不要说“灰色收入”了。因此,一般人很难做到。郭嵩焘之所以能做到,与其没有私欲(或私欲很小)和公私分明有很大关系。他为官不化公为私,相反还化私为公。1859年,郭嵩焘奉诏到山东沿海整顿财税,为便于调查研究弄清真相,他这个堂堂的钦差大臣为不惊动官府,不住官府公馆,而是自己找普通旅店住下,每天六七金的差旅费自掏腰包。他不贪色,更鄙视虚名。正因为这样,在晚清那浑浊的官场才有了一位堂堂正正的士大夫,真是“沙漠中的一块绿洲”。令人惊叹,让人敬佩。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猜你喜欢

辞官郭嵩焘私欲
湖湘文人日记中的郭嵩焘形象
八秩有感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郭嵩焘政教思想的内在理路
回声
不放弃的妈妈:辞官陪“强迫症”儿子成长
闵子骞辞官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省思与超越——新世纪以来郭嵩焘研究回顾与展望
左宗棠与郭嵩焘的不同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