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劳模、工匠走上职校讲台

2020-08-03

工会博览 2020年21期
关键词:高技能职校工匠

“高技能人才能去职校当老师吗?”在全国两会上,一线代表委员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一边是技师工匠有站上讲台传承技能的愿望,一边是职业院校对工匠教师求才若渴,但是实现校企间的人才流动并不容易。

2019年,关于加速完善现代职教体系的政策密集出台。其中,《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 (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

政策为高技能人才站上职校讲台打开了大门。但目前,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任教的通道并不畅通,有什么办法能让好政策真正落地落实?

打造“校企合作、学岗对接”新模式

□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工会宣传主管 安思芃

作为北汽集团系统内的合资企业,北京奔驰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是北京奔驰近几年在不断尝试创新的重点领域。探索开发以适合中国特色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以企业用人需求为主导的新型课程,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创新模式。通过开展依托企业的实践培训,与依托职业院校的理论培训紧密结合,一方面解决了职业院校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更为企业“量身定制”了具有优秀素质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

以北京汽车技师学院为例,北京奔驰与学院围绕“数控专业”创建了“北京奔驰班(数控加工专业)”,实现了“招生即招工、工学交替、学岗对接”合作办学,全面有效地推行“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新模式。在师资队伍方面,除了学院自身教职工队伍外,北京奔驰定期抽调一批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设备厂专家等,为学生开设系列课程,将来自生产一线的经验与“独门绝学”面对面传授给学生。除此之外,学院教师也会定期参加由企业组织的师资提升项目。“北京奔驰班”学生的授课内容不仅与北京奔驰实际工作岗位进行一一匹配,在实际教学内容中还增加了多项高端新型专业课程,以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北京奔驰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采用了“工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即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融合,将学习过程融于工作中,采取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操作技能,还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其实,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校企联盟实现了企业与学校之间围绕人才培养、师资输入、实习基地建设、队伍建设、信息交流等多领域的进一步合作,由学校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定向培养人才,输送具有职业素质和技能的人才,联合申报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和产学项目,优先向对方提供和转让技术资料、实验设备和科技成果、专利等。合作企业则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师资等宝贵资源,常年择优接纳学校毕业生就业,成为学校较稳定的学生就业基地。

未来,北京奔驰将持续推进“校企合作”项目,通过对项目的进一步探索与尝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学校提供优质、广阔的就业平台,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打造出一支综合素质强的一线高技能职工队伍。

微评1

魏俊强:让“大工匠”参与专业建设,指导教师、培训学生。以工匠工作室为载体,充分发挥技能大师的辐射作用发挥学院与企业的纽带桥梁作用,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资源共享,真正做好人才培养。

微评2

赵琳:职业教育应更加注重精神内涵,从文凭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由技能输出向文化输出转变,以企业的理念、用社会的资源去办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各地应组建有规模型企业参与的职教集团,有效开展专业技能指导及学生实习实训活动。着力实施现代学徒制及工学交替,让教师学生认识企业、了解企业,让企业了解认识职业教育,共同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让企业留住学生,优化学生就业,激励学生创业,大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获得感”。

“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培养技能人才

□北京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实习指导教师 朱东臣

近些年来,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技工院校是“大国工匠”的摇篮,师资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技能的培养。

学院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依托学院隶属电控集团的优势,每年面向电控公司内部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利用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通过和合作单位人员互聘共组、资源互融共建、技术互补共助等方式,聘请一批行业专家和企业生产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熟练操作技能的技术骨干到校任教,形成了由企业技术人员、教学专家和专业教师联合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在提高本校教师实操能力的同时,也深受学生欢迎。

以我为例。初入职场的我,从事学校实训室管理以及实训教学辅助工作。每年,学院都要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活动,这使我有机会利用寒暑假进入企业,与企业技术技能人员面对面地交流、学习,从而拓宽了我的专业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的认知面,提高了我的综合技能水平,为我的教学积累了实际案例和实践经验,丰富了我任教的专业教学内容。

从企业发展实际来看,由于教材上的知识存在着滞后性。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学院引入航天科工集团首席技师工作室带头人到学院长期兼课,兼课教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精湛的技能操作水平,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积极性,并有针对性地对企业现在应用的专业技术技能与设备情况进行系统学习,学生毕业后可以很快地胜任工作岗位。从企业引入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般担任学院实习指导教师,他们有着很好的职业精神,在传授自己多年企业实践积累技能的同时,也将职业精神传授给了学生。

除了要将技能人才“引进来”,学院更将发展的眼光放在了“走出去”上。我们学院积极承办“世界技能大赛”北京市选拔赛、北京市级各类竞赛,让教师和工匠们同台竞技,大幅提升了我们的专业技能。通过比赛,让我认清了个人技能水平中的不足,并有不断提升技能水平的紧迫感和动力。在2019年朝阳区第一届工匠选树活动中,我有幸获得了智能楼宇项目的第一名,成为一名“朝阳工匠”。选树活动结束后,我与学院教研室主任一起组建学院“信息网络布线”世界技能大赛项目集训队,备战北京赛区选拔赛。我将在比赛中的收获与竞技精神带回到课堂上,结合多年实践教学课的经验,一并传递给学生。丰富的竞赛经验不仅有利于我了解学生的竞技心理状态,更有利于开展训练与教学工作。

微评3

张恒珍:实际上,一些职业院校已开始聘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任教。但兼职教师授课往往缺乏连续性,一般都是偶尔集中授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校学生的求技之渴。让高技能人才打破“身份玻璃门”进入职业院校担任老师,更重要的是代表着一种导向——给高技能人才应有的社会地位和职业通道,让工人看到更多的发展前景。

微评4

余秀娟: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着发展不快、发展不优、招生规模下滑、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滞后、中高职专业设置趋同等难题。其实,应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高校、企业进行知识技能培训。还应在职校设立技术研发中心,让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甚至有条件的学生共同参与技术研发之中。政府应安排专项经费,让职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从而切实加强职校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联动机制,打造企业与学校合作通道

□北京四方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质量与技术管理中心主任 苏亮

“嫦娥奔月”“蛟龙探海”“北斗织网”“港珠澳大桥通车”“山东舰服役”“20系列战鹰入列”……上天入海,跨海搭桥,随着这样一个个超级工程的实现,国家在诸多领域实现了创新和突破,惊艳了世界。在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是我们国家众多领域的工匠在默默奉献,是大家智慧、血汗和高超技能的结晶与集中体现。那么如何才能让大国工匠的精神和技能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扬?

“高技能人才去职校当老师”或者“大国工匠走上职校讲台”应该说是一个解决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表面上是为了传承和发扬大国工匠的精神和技能,但究其实质,更是为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归理论”中的“实践回归理论”的核心问题,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是我们国家整个教育体系面临的共同难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目前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如何学”以及“学什么”的问题,但大家普遍认为如何解决学生“为什么学”更重要,因为这是主动学习和推动创新的源动力,是解决学习意愿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实践,让实践回归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希望能够在教学中传承和借鉴大国工匠的这些宝贵经验,从而补强实践能力培养的短板,从实践回归理论并予以升华,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才有了“让大国工匠走上职校讲台”的想法。

那么如何实现理论结合实践的问题呢?大国工匠最宝贵的财富是其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如果让大国工匠脱离了工作领域,其实践经验也就失去了着力点,同时也会失去面授技艺所必须的真实场景。所以,走上“讲台”应该是广义的,对于大国工匠来说,最合适的讲台应该在企业一线。让高校和职校的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在企业中接受实战的历练,由工匠耳提面授,才是较为务实的办法。工匠是企业中的一员,作为企业的核心职员,要让他们走上学校的广义讲台,首先要打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通道。由于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必然希望工匠的工作方向和重心放在企业创收上,这直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天然屏障,所以矛盾不在学校和工匠个人之间。

为了打消企业的顾虑,消除校企合作中的障碍,要让企业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担起学校的实践部分,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企业优惠政策,引导、遴选对口企业主动承担相关领域专业的实践课程,让企业在合作中能收支平衡,实现政府、企业、学校三者间的联动机制并深度融合,逐渐固化为工作机制。作为企业和工匠个人,也要逐渐从自发自愿状态转化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做好相应的脱密和保密工作后履行育人的社会职责,实现企业的实践资源社会化。

微评5

许玲:政策虽然为高技能人才站上职校讲台打开了大门,但关键在于政策的落地落实。其核心问题在于企业编制与事业编制身份转变的人事壁垒,所以尽快落实对高技能人才进入职校任教放宽年龄限制、学历限制,才能打通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任教的通道。

微评6

王金玉:“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院校培养模式,是近年来人社部门主推的技工院校改革方向,旨在打破职业教育传统的公共课+专业理论+实习“三段论”的学科式教学模式,力争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工作、学习与岗位的对接融通。特别是为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也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但这些宏观政策在操作层面缺乏执行刚性。

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讲师 栾乃欣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国家纷纷开启重振制造业的战略计划,例如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再兴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计划,足以证明制造业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加强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已成为实现制造业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支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但政策实施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

一是职业教育经费不充足。职业教育院校作为培养输送制造业人才的重要渠道,其教育经费投入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却比较低。2019年《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报告》显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存在不均衡问题,部分省份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地方职业院校无力改善办学条件,制约了高技能人才引进与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教师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与普通院校趋同,没有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点,导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具体而言,受到现有教师招录和评聘等制度限制,学校无法根据需求自由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不利于提升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是教学培养方案不灵活。我国职业院校的培养体系是基于传统工业生产的专业分工搭建起来的,导致学校的培养方案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无法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同时,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过窄、岗位单一的问题,也不利于引进企业复合型、高级能人才融入现有教学体系。

为真正打通校企人才流动的通道,首先要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分配,促使企业和学校成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双主体。推动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它多种渠道支持的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经费的保障力度。其次要推动建立健全符合职业院校教育特点的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教师招聘和编制制度,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加快引入企业高技能人才成为职业院校的教师骨干,逐步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健全教师轮训制度等措施,整体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第三要大力推广校企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高度统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动态灵活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微评7

杨珍:名师出高徒,想要培养出到企业就上手的学生,离不开沉在一线、技术水平高的好师傅。职业院校非常欢迎、也非常需要来自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充实“工匠之师”队伍,他们传承的不仅是技能,还有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微评8

汤华臻:“高薪难聘高级工”,几乎是所有企业的共同难题。近年来,以一流设施设备“换”学生最新知识、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和真实案例教学、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发展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技工院校效仿。与之相呼应,“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以及“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院校改革方向,也是国家层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探索。然而,在实践层面,校企合作“无缝衔接”式地培养技能人才,仍存在重重难题。

猜你喜欢

高技能职校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工匠神形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工匠赞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