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复百年古建的文物“医师”
——记著名古建彩画修复专家、北京安海之弋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彩画工作室主任吴书瑞

2020-08-03

工会博览 2020年20期
关键词:江楼彩画古建

“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文物保护,技艺传承。以油饰彩画谱写人生,把古老文明留在北京。”在“北京榜样”颁奖典礼现场,60岁的吴书瑞走到舞台上领奖,这位修复百年古建的文物“医师”难掩心中的激动。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彩画匠人。”做为北京安海之弋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彩画工作室主任,吴书瑞从事古建彩画工作已42个春秋。他参与了国内外众多的文物保护工程和仿古建筑营造工程的油饰彩画工作:故宫乾隆花园、天坛长廊、中南海紫光阁、天安门城楼、美国华盛顿唐人街的“友谊牌楼”……它们都默默地记录下这位彩画大师的坚韧付出。在他手中,数不清的建筑从古画古书中走出来,变得可观可感,让传统的东方之美重现光彩。

传承:要把老祖宗的东西保护好

吴书瑞的工作室设在大兴的一个园林之中,简单的二层楼,有两间宽敞的房间,其中一间是设计文物彩色样本,墙上挂满了样板图,另一间是一些现代工艺品的设计,周围摆设了手绘的工艺品。每个房间都有一张大桌子,上面铺满了原材料和各种颜色调合剂,房间中他的学生正在紧张地工作。

吴书瑞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但他不经常待在这里,因为古建筑修复一定是要亲自去到建筑物所在地,实地进行修复工作。背着行李出差几个月,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从19岁进入传统建筑彩画这一行,到现在年过花甲,40多年,吴书瑞从来没有离开。

入到这一行,吴书瑞可谓是“顺理成章”。他的祖父曾是紫禁城里的象牙雕刻师,从小他便耳濡目染,对艺术产生了兴趣。中学时期,老师推荐他到少年宫学习中国画,打开了他踏入工艺美术行业的大门。插队回来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市房屋修缮第二工程公司,负责北京古建筑的修复工作。

吴书瑞说,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他以为就是修房子,但家里人告诉他:“修房子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既然决定去做古建修复,那就是一种传承,要把老祖宗的东西保护好。”这个理念一直伴随了他40多年。

建筑彩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吴书瑞有良好的绘画功底,但在纸上画和在建筑上画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更何况古建彩画还要遵循传统的绘画规制和手法,刚入行的他一点也找不到感觉。

古建彩画讲究的就是手法,刷颜色、沥粉这是基本功。“把颜色在建筑上刷匀了,才能说你能干这一行。”为了练习好基本功,吴书瑞这一刷就是3年。

除了刷色,还有沥粉。沥粉是中国彩画特有的技术,也是画龙点睛的一笔。用矿物质勾勒出凸起的线条,再将金粉等矿物质粉末撒到上面,将平面的图案变得立体,使得图案更生动。“这是老祖宗的智慧,是传下来的宝贝。”在学徒期间,吴书瑞反复练习这个技艺。

“十年磨一剑这种说法一点都不为过。”吴书瑞说,在这一行,要练习五六年才能掌握基础操作的要领,才算入了门,要想独立操作,至少得10年之后。直到在20世纪80年代修复雍和宫时,他终于感受到“得心应手”,能完全理解师傅分配的工作,也能达到师傅的要求,不论刷色还是沥粉都非常顺利。而这个时候距吴书瑞来到房修二公司已过去了十几年。

用心:对待历史不容儿戏

古建彩画光彩夺目,但这个行当却倍加艰辛。这是一个学起来难、干起来苦的行当。“我们很多同事学着学着就改行了。”吴书瑞感慨道,“世上无难事,只要用心学,下了真功夫,自然有所收获。”

为了能精确判断古建的年代,了解当时彩绘的特点,吴书瑞饱读历史书籍,每个朝代的建筑特点和绘画规制他都一清二楚。只要看到古建的彩绘,他就能准确地判断出绘画的朝代,以及绘画时需要遵循的规制和技巧。

1981年左右,吴书瑞接手修复雍和宫,这项工程算是当时碰到的难度很大的一个。“雍和宫的修复涉及大量佛教题材,许多佛的手部姿势不一样,它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我们小组中没有懂宗教的人,所以,我就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这需要十分谨慎,因为对待宗教不容儿戏。即使是不断查阅资料,也还是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只能去找喇嘛询问,然后听他讲述,再根据旧建筑的这些特征去尽力还原它。”整个雍和宫项目持续时间非常久,历经大概两年多的时间。

古建彩画这一行的规矩特别多,从研磨矿物颜料到打底上色做小样,整个过程需要近20步。其中,还需要去了解历史上各种不同文物的特点,有时候还需要深入了解其中的典故。很多规矩都是依靠老师傅以顺口溜的形式口头传授,结合历史依据以及祖辈相传,自己记在心里的。这样既可以记得住,又没有文字资料,可防被偷师学艺。在这样传统的学习中,吴书瑞一直在慢慢摸索,在时间的积淀中打磨手艺,让那些古老建筑在自己手中光彩重现。

1998年,吴书瑞接到南京市政府的邀请,为南京的“阅江楼”进行彩绘。这是一个只存在于文章里的建筑。明洪武七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狮子山建一楼阁,并亲自撰写 《阅江楼记》,又命朝廷众文臣职事每人写一篇 《阅江楼记》,描绘各自心中的楼阁。然而,阅江楼在地基平砥完工后,朱元璋突然决定停建。1997年,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建造阅江楼。

如何在这样一座只存在于古籍中的阁楼上作画?怎么才能体现明代建筑的特点?吴书瑞接到邀请后便一直思索这个问题。

“这相当于从脑子里想象一个楼阁,再把它变成实物,这不是一件容易事。”为了尊重明代建筑的规制,符合当时建筑的特点,吴书瑞翻阅了大量古代建筑书籍,走访了北京各大明代古迹,研究明代建筑的彩绘。最终,他按照 《阅江楼记》里所描绘的阁楼,起了谱子。“就相当于定了调子,确定了草稿。”吴书瑞说,“行话里的 ‘起谱子’是最难的,这是整个工程的基础,也是工程的精髓。”

经过3个多月的工作,阅江楼的绘画全部完成。如今,阅江楼已经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具有“江南第一楼”之称。

“这就是干这一行的魅力,会不断有新的挑战出现,你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干得越久,你越觉得自己要了解的还有很多,越觉得这行很有趣。”40多年来,吴书瑞也曾由于苦练基本功的无聊、清理古建筑时环境的恶劣等原因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每到这个时候,总会有新的事物跳出来,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再次把他吸引,让他再一次爱上传统建筑彩画。

是什么动力能让吴书瑞在各种复杂情况下认真完成修复工作?他说,中国的历史有多长,彩画的历史就有多长,每一个时代都有用彩画记录的历史,对待历史不容儿戏。

精神:工匠精神得从根儿上学

“规制”,是吴书瑞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专有词汇。“文物修复就得按照原来的规制走。”吴书瑞说,“如宋朝的 《营造法式》、清代的 《工程做法则例》,不同朝代,不同等级的建筑用什么样的比例、图案,都规定好了。”

在吴书瑞工作室的四壁,挂满了各式彩画小样。小样是根据清宫“样式雷”的制作图样传承下来的。这些小样都是按照原规制、原比例缩制的,一放大就是施工图。“和玺彩画是清代等级最高的彩画,规制高,做工精致,工艺繁琐,什么龙啊凤啊,能画好需要很多年的锤炼。”

在吴书瑞的技术要求中,按照传统规制传统工序是必须的,不能有半点偷工减料。故宫里大量运用的和玺彩画,单单一个小样制作就需要一个月。从现场勘查、揣摩图样,到制作图谱、沥粉贴金,没有深厚的文化积累、非凡的手工技艺、超出常人的体力和毅力,很难有所造诣。

单说“沥粉贴金”。要把胶和一些辅料调成糊状,然后再“拍谱子”,在那“谱子”上面把龙啊凤啊那些纹饰都要“沥出来”,这就是“沥粉”。然后刷色,最后再贴上金箔,龙凤的图案才能显现出来。

吴书瑞解释说:“不破坏文物的历史信息,把人为干扰降到最低。这是古建修复必须要遵从的原则。”已经拜师学艺十余年的徒弟刘锦刚坦言,正是吴老师这样不变的追求和初心,才让更多的古建筑穿越历史的尘封,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近年来大家都提 ‘工匠精神’,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首先,你得发自内心地爱这个,然后从根儿上学。知道传统才能继承发展,这才是匠人的匠心。”吴书瑞这样定义“匠心”。

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冬天,还是学徒的吴书瑞在师父的指导下尝试在建筑上沥粉作画。调沥粉关键在于把握好加水量,冬天滴水成冰,吴书瑞入行不久经验不足,总感觉不如平日润滑,不知不觉,水就加多了。

“这哪成啊!沥粉沥不好,刷色、贴金都白费,铲了,重新做!”平日慈眉善目的师父,竟大发雷霆。吴书瑞心里委屈又不敢顶嘴,只好返工。事后,吴书瑞才体会到师父的良苦用心,“这是教我精益求精呀。”吴书瑞说,老匠人的精益求精,就是现在常说的“工匠精神”。

“以前觉得这一行是骄傲和辛苦并存的,现在,我唯一的感觉就是 ‘紧迫’。”吴书瑞说,“彩画这门手艺需要传承人,不仅仅是彩画,在整个古建修复行业都需要年轻人的加入。至于我,只要有需要修复古代中国建筑的地方,我都会去。”

猜你喜欢

江楼彩画古建
江楼感旧
阅江楼
古建军
填一填
古建抗震有绝招
高平古建 四个全国第一
千年古建看高平
清早期 午门西番草三宝珠彩画
赵丹娜作 岩彩画《忘却》
清 碧云寺菩萨殿天花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