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地区居民获得感测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08-03袁硕刘桂霞黄华
袁硕 刘桂霞 黄华
(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 河北石家庄 050061 承德护理职业学院2)河北承德 067000 河北经贸大学3) 河北石家庄 050061)
1 引言
“获得感”多用以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该词最早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承德地区经济水平在河北省中较为落后,且《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将承德地区五县纳入国家重点扶贫地区,涵盖267 个村,30 万人口。回顾过去发展历程可以明晰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便于更好地展望未来。
近年来,关于居民获得感成为了研究热点。王阔等(2018)构建了包括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以及民生获得感在内的居民获得感概念解释框架,测算了我国居民获得感的综合评分[1]。耿鹏等(2019)构建了宏观经济发展质量、民生福祉发展水平和民生福祉协调水平三个维度的居民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我国各省份居民获得感综合得分[2]。程迪尔等(2019)以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研究视角,构建了民生获得感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3]。此外,关于居民获得感的相关研究还有许多,例如梅正午等学者(2019)从公共服务视角出发研究居民获得感[4]。叶胥等学者研究居民获得感与民生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5]。
但从现有研究来看,以市级为视阈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以经济较为落后的承德地区为研究对象,对于提高整体居民获得感,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选取
本文在借鉴程迪尔、耿鹏和王阔等学者对居民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之上,参考了十九大关于获得感相关内容,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科学性和连续性原则,构建了涵盖经济获得感、人居环境获得感以及民生获感的承德地区居民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3 个二级指标,18 个三级指标。
2.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河北经济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承德经济年鉴》以及承德统计局公布的年度统计公报。
2.3 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的赋值方法主要有主客观之分,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方法中的熵值法,计算步骤如下:
2.3.1 数据标准化
为避免因量纲不同所带来的弊端,本文采用离差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3.2 指标权重计算
①计算第 项指标的第年占该指标的比重
②计算第 项指标的信息熵
③计算第 项指标的权重
(3)获得感综合得分计算
2.4 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上述指标选取及权重计算结果,构建承德地区居民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3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出承德地区居民获得感综合得分如表2 所示。
从宏观上来看,承德地区居民获得感综合得分、经济获得感得分、人居环境获得感得分以及民生获得感得分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发展速度较快,取得良好结果。具体而言,综合得分数值由2005年的0.072 增加至2017年的0.901,增幅约为11 倍;经济获得感得分逐年上升,由2005年的0.004 上升至2017年的0.109,增幅约26 倍,增量明显;人居环境获得感得分由2005年的0.062 上升至2017年的0.288,增幅约3.6 倍;而民生获得感得分则由2005年的0.006 增长至2017年的0.504,增幅约83 倍,发展速度最快。
表1 承德地区居民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
从微观来看,人居环境获得感得分及民生获得感得分在2005年至2017年间呈现出阶段性波动上升特征。具体表现为:人居环境获得感得分在2005年至2012年呈现上升趋势,2012年至2014年呈现下降趋势,并于2014年水平跌至谷底,此后恢复上升。通过对比原始数据发现,承德地区在2013年及2014年间空气达标天数降幅显著,说明了该时间承德地区大气污染加重,空气质量下降明显。通过查阅相关文件发现,2015年初环保部对河北省承德市进行了公开约谈,要求承德市提高大气空气质量,降低污染。承德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针对环境问题成立了专门治理小组,出台新环保法规并严格执行,取得了良好成效,逐渐恢复并不断提升。
表2 承德地区居民获得感综合得分
民生获得感得分所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震荡更为明显,大致经历五个阶段,在2005年至2010年间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至2011年得分小幅度降低,2012年恢复上升持续至2014年,2015年再次出现下降,此后得分又不断提高且发展速度较快。经过原始数据对比发现,造成两次小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册数、群众体育活动年活动次数及各类学校师生比数值呈现小幅度下降,多以文体教育有关,其供给增长速度缓慢于人口增长带来的需求上升速度。伴随经济的发展,供给能力不断提高,民生恢复增长并不断提高。
此外,从中可以看出,承德地区居民获得感在经济、人居环境和民生三方面的发展程度不一,具有不均衡性特点。早期居民获得感的来源主要来自人居环境方面,这说明与环境质量相比而言,当时的承德地区民生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但随着经济水平及政府重视程度的提高,可以看出民生获得感得分发展最快。
本文分别绘制经济获得感得分、人居环境获得感得分以及民生获得感得分三者发展趋势图并计算出变异系数用来反映三者之间不均衡性大小,具体结果图1 所示:
图1 发展趋势及变异系数
由上图可以看出,历年最小值均来自于经济获得感,而最大值大多来自民生获得感,人居环境获得感多数情况处于中间,这进一步证明了承德地区民生发展较快,居民经济发展较慢。而变异系数数值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了承德地区经济获得感、人居环境获得感、民生获得感三者不断趋向均衡,但离理想数值仍有一定差距。此外,人居环境获得感得分涨幅最小,其原因在于承德地区环境基础较好,人居环境系统整体未发生较大异常,处于平稳上升状态。
4 影响因素分析
为明确经济获得感得分、人居环境获得感得分、民生获得感得分及综合得分四个变量之间的影响程度以及承德地区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因素,本文以年份为自变量,相应四个二级指标为因变量,通过SPSS25.0 进行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结果如图2 所示。
由图2 相关性结果可知,经济获得感、民生获得感及人居环境获得感与综合得分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其中,经济获得感对综合得分相关程度最大,民生获得感次之,人居环境获得感最小。
从二级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看出,经济获得感与民生获得感两者相关程度最大,经济获得感与人居环境获得感次之,民生获得感与人居环境获得感最小。从整个居民获得感系统来看,不同变量间是交互影响的,共同作用于居民获得感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政府供给能力的提升,便于民生水平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民生的改善利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和高素质劳动力保障,提高居民对环境的关心程度,进而促进人居环境的发展。而人居环境的改善利于居民身心健康,更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及享受生活之中,推动经济及民生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图2 影响因素分析
5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居民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对承德地区居民获得感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
承德地区居民获得感呈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经济获得感逐年稳步提高,人居环境获得感及民生获得感波动上升,期间伴有小幅度下降;居民获得感发展不均衡,民生获得感发展速度较快,人居环境获得感其次,经济获得感发展速度较慢,三者不均衡程度大体呈下降趋势,但不均等程度仍较高;经济获得感、民生获得感及人居环境获得感与综合得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且两两交互影响显著,共同构成了居民获得感系统。
针对上述结论及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三条针对性的建议,具体如下:
(一)坚持“民有所思、我有所动,民有所愿、我有所为”的发展理念,不断发展经济,提高政府在改善民生及人居环境质量上的供给能力,提高对居民经济获得感的重视程度。此外,完善政府内外部监督机制,对政府实行实时的动态监督,发现偏颇行为,及时提出并纠正。
(二)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不以牺牲环境质量,降低人居环境获得感为代价,及时弥补经济及环境上的不足。在保持优势民生领域发展的同时,要以优势带劣势,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承德地区民生获得感得分较高,应以高素质劳动者、完善的社会保障及较好的人居环境吸引企业及外地人才涌入,推动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居民经济获得感。
(三)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及稳步提升人居环境并重,注重三方协调,取得整体最佳效益。居民获得感系统内部各部分相互影响显著,一方的发展可能造成另一方水平发展的停滞,甚至降低。因此,承德地区应妥善处理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与保护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以经济的发展推动民生的改善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两者又反作用于经济水平提高,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