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监测转型发展的现状的探讨

2020-08-03陶友文易金驰

建材与装饰 2020年21期
关键词:监测站环境监测转型

陶友文 易金驰

(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重庆 400000)

0 引言

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报告指出我国过去几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显著,不仅国内环境问题得到改善,还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我国经济社会虽然处于高速发展,但是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而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作用息息相关,环境监测又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技术支撑成为其中的关键性问题,同时环境监测在努力转型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对于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要积极面对并努力探索解决办法,促进环境监测的发展[1]。

1 环境监测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环境监测工作逐步进行,日益发展,按照环保部提出的要求,各级监测站也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到精准,从地面到田地一体化,从分散封闭到集成联动,从现状监测到预警监测逐步转型,其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为改变环境监测行政管理体制和实现其政事分开,环保厅在2008年组建了环境监测处,以此为领导核心开展环境监测相关工作。为适应新的形式要求,监测站需要将更多的工作重心从环境监测管理转移到业务工作和技术上来。

(2)实现环境监测的成功转型,既是深化改革、促进自身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提升监测技术与能力的契机,更是顺应时代,努力朝着“技术立站、科技兴站”的方向发展。

(3)环境监测发展的基本内涵具有长期性、紧迫性和复杂性等的特质,要实现环境监测转型成功,就需要兼顾长远目标与现实要求,在稳定中发展,在稳步中前进,如图1所示。

2 环境监测现状概括

2.1 环境监测业务领域范围广阔

环境监测范围从最初的“三废”发展到沙尘暴、地表水、土壤、生物、污染源、噪声等多领域多环境要素的综合性监测,建成了覆盖面广的环境监测网络,主要监测内容包括国家环境监测网、监测信息产品和环境质量预测预警三个方面。另外从最初以城市为重点的环境污染监测逐渐扩大到着眼于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乃至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监测[2]。

2.2 环境监测技术创新水平提高

进行环境监测,不仅需要技术和设备的支持,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水平,人员也必须拥有相应的实践能力。在这方面,国家环境监测技术不断发展,从最初的手工采样监测发展到自动监测和遥感监测,监测仪器设备也逐步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具备一流实验室的特质,同时还建立了一整套的环境监测技术和标准方法体系,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科研方面,在国家的各种优势与支持下,承担了国家污染源监测管理等课题和国家水专项等科研项目,利用课题合作、资源共享等方式和地方监测站合作。监测得到的数据受到法律保护,使得数据更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3]。

2.3 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壮大

图1 环境监测系统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于1980年正式组建,在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其将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服务的总则,发挥了积极有力的领导作用,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三十多年以来其队伍不断扩大,监测人员5万多名,监测系统也发展到2000多个监测站,在环境保护的队伍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人才培养方面给予干部队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足够的重视,建立完善的绩效和福利制度,健全优胜劣汰的制度,鼓励相关工作人员寻求不断完善自我的平台,继续教育学习,形成良好的尊重人才的氛围,建立人才长期发展机制[4]。

3 环境监测转型发展现存问题及对策

3.1 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3.1.1环境监测业务的开展与环境管理需求仍存在差异

已有的一些监测手段达不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项目和新形势的要求,还不能完全解释说明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另外,部分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和监测点位同样也不能满足解释环境质量和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等要求;除此之外,生态、土壤和农村环境监测工作也刚起步,许多方面还不太成熟,无法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污染源的监督检测、监控和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任务工作也还不完善;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其报告的广度、深度和代表性、针对性还不够强,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都导致了监测的业务领域、范围、项目和数据还不足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全球的环境质量及变化情况,与新时代的管理需求存在差距。

3.1.2 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

各级环境监测站都要管理复杂多样的事物,要实现转型发展,就必须从设备、技术、人才、业务和文化五个方面考虑,设备是前提,技术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业务是核心,文化是灵魂。受各地区经济水平的影响,其监测站的发展起点以及发展速度都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区县站的监测能力不均,部分区县人员不足,业务能力不强,硬件设备设施短缺,虽已实施简政放权,但监测任务下还不够彻底,这是客观事实,也是当前形势下转型发展面临的压力。

3.1.3 队伍建设跟与日俱增的工作任务存在矛盾

由于环境监测任务和项目的增多,现有的人员配备相对不足,两者之间的矛盾给环境监测转型发展带来了突出的问题,技术骨干和专业性人才的缺乏和转型需求之间也具有矛盾,干部职工长期处于疲于应付日常工作的状态,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技能提高得不到保证,不能达到科研创新工作的要求,虽然在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增编问题得到解决,但人才的筛选、引进和培养进而达到能够胜任的状态仍然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总体来说队伍建设还不太适应履职尽责新时代的使命。

3.2 对策

3.2.1 健全体制,为转型发展提供保障

监测站要在新形势下成功实现转型,必须确保内部运行机制得到顺利调整。监测站要强化对内的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行管理的流程化、程序化和制度化,要细化监测业务的各环节分工,明确职责与任务目标,设置时间节点、定岗定责,从而有效提高内部效能。

全面优化总站内设机构、专业岗位和人员配备,以履行总站新的职能定位,同时修改完善总站的党务、业务、财务等标准规范与措施,提高科学化和正规化水平。另外要确定学习为主导,让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个人都要把主动学习当成常态化来对待,成立科研团队定期举行科研学术交流和活动;同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和新体制,一方面推广人才机制,一方面要求持证上岗,加大考核力度,建成多元化和开放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个人工作量和考核结果公示,并与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挂钩;然后注重“班子”建设,此“班子”应接受人民的监督,为人民服务,保证监测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科学有效的人才使用与管理机制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利于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2]。

3.2.2 分层定位、区别引导

省级监测站身为本省的组织者,要起到领导作用,进行率先转型,构建有效的省级监测网络,保证能覆盖全省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其次必须具有过硬的科研创新技术,为全省的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支持,然后对全省进行技术和业务指导以及培训,积极推进全省的能力建设工作。

市级监测站是中坚力量,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人员设备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可以独立完成监测工作,加上工农业生产门类齐全,业务量能够保证监测站正常运转,转型的重点:①要继续配合省站将监测任务精细化,对省站监测网络起到支撑作用;②要大力培养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应急监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③要突出本市(州)的特殊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的研究,完善市及以下监测站的分工,做到各司其职,配合密切。

县级监测站的转型发展相对比较困难,重点是要建立稳定的监测队伍,配备齐全的硬件设备,同时确定合适的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定位,考虑到县级的财政基础不等,因此要先把有基础、有要求的县级站扶持起来,再逐步带动其他各县级站。

3.2.3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队伍素质

监测站转型发展,人才是关键,目前监测系统技术人才紧缺,人员具有流动性大、整体素质偏低的特点,因此必须贯彻队伍建设上下一条龙的要求,积极开展大规模的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另外环境监测工作中数据对监测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必须提高人员的素质,对数据管理进行强化。

(1)制定全国监测系统技术人员的培训规划。总站在全国环境监测任务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因此也必须带领各地区建立培训中心,开展重点领域的技术培训。

(2)促进国际和国内环境监测技术交流与合作。要积极组织各地方的监测站进行定期的技术交流和成果分享,同时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校和有关专业机构的联系,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技术培训。

(3)将人员培训与日常工作、科研项目结合起来,做到学与干紧密联系,从而不断提高全国环境监测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形成各个层次和各年龄段的技术人员相搭配,专业和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的监测队伍。

(4)提升工作人员对工作环境和内容有清楚的认知。认清工作环境的辛苦,监测内容和任务的繁重和枯燥,同时又要求精准,对环境质量情况有所把握,注重数据的处理和管理工作,从而分析出环境问题的主因。

(5)秉承精细、耐心和匠心的原则。提升工作人员的事业感和责任感,培养其对监测工作的热情,能够在环境监测这个工作任务下坚持,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努力培养更多的全国环境监测业务和技术带头人[5]。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公众的环保意识的提高,监测工作和领域的扩展,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等等问题都要求环境监测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的新思路,转型与发展并重,需要准确把握当前的环境监测实际情况,对转型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积极应对,推动全国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监测站环境监测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北京市监测站布局差异分析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环境监测实验中有害试剂的使用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守护绿色陶都的“幕后英雄”——走进江苏省宜兴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
与酷暑奋战的环保英雄——宜兴市环境监测站现场采样组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