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夜光下的长三角省际毗邻区域

2020-08-02江枫祝明明余方正

决策 2020年7期
关键词:省际亮度长三角

江枫 祝明明 余方正

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省际边界毗邻区域成为区域融合的重点区块。夜间灯光数据因其融合了交通廊道、土地利用和居民地等信息,与要素流动和经济活力高度相关,已经成为研究区域经济的重要工具。

基于夜间灯光影像数据,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的缓冲区分析技术,将沪苏浙皖边界的10公里缓冲区范围定义为省际毗邻区域的研究对象,分析2012-2018年间长三角地区的跨区域融合特征。

结果表明,长三角省界毗邻区域的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核心城市的带动辐射力明显增强,区域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具备更高起点上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沪苏毗邻地带发展质量最高

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明显加快,但与长三角整体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从不同发展阶段看,长三角省际毗邻区域的夜间灯光总亮度年均增速从2012-2015年的3.83%升至2015-2018年的8.37%,表明近年长三角省际毗邻区域正加速发展。

012-2018年平均灯光亮度及增长率

从整体发展速度看,六年间,省际毗邻区域总亮度年均增长6.08%,对比长三角三省一市整体夜间灯光亮度年均增长7.2%仍有差距,且在不同阶段,省际毗邻地带灯光的年均增长率始终低于长三角整体水平,长三角在跨区域合作发展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与提升空间。

2012-2018年省际毗邻城市平均灯光亮度变化

2018年沪苏毗邻地带夜间灯光亮度最高,发展质量最高,其次是沪浙和苏浙,反映出沪苏一体化发展水平在长三角地区占据绝对优势。浙皖边界受天目山和白际山脉阻隔,平均灯光亮度仅为0.49,反映出浙江和安徽的融合发展基础仍较薄弱。

从发展速度看,六年间,最亮的沪苏省际和最暗浙皖省际之间差距从23.7倍缩小到14倍,浙皖省际夜间灯光亮度的年均增速达到了14.59%,而沪苏省际仅为4.68%,说明浙皖地区具备强劲的融合发展潜力。值得注意的是,苏浙之间的融合发展速度比沪浙高近3个百分点,呈现出更强的一体化发展意愿。

梳理长三角省际毗邻的21个地级市平均灯光亮度变化发现,跨省融合发展优势明显的有以上海为核心的上海苏州、上海嘉兴毗邻地带,以苏州为核心的苏州嘉兴、苏州湖州毗邻地带,以及以南京为核心的南京滁州和南京马鞍山毗邻地带,说明上海、苏州和南京对省际毗邻地带的带动辐射力较强,杭州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上海和苏州的毗邻地带平均灯光亮度从2012年的7.4进一步提升到2018年的9.7,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昆山、太仓等地已经完全实现了和上海的同城化。值得注意的是,苏州和嘉兴、苏州和湖州之间的融合速度明显加快,2015到2018年灯光亮度增长分别为1.4和1.2,超过上海和嘉兴之间的0.9,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苏嘉湖三地产业链协同能力在增强,而上海和嘉兴的产业互动相对不足。

南京除了带动苏北发展外,近年来对安徽的辐射能力明显加大,南京马鞍山和南京滁州的夜间灯光亮度增速处于前列,相反杭州黄山、杭州宣城毗邻地带囿于地形因素,融合发展条件受限。

四大类型

波士顿矩阵是管理学用于分析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关系的重要模型,在区域发展研究中也有较多应用。以波士顿矩阵模型为原理,用平均灯光亮度变化量表示某区域的融合基础,用平均增速表示发展潜力,将64个区县维度的省际毗邻区域分为金牛型、明星型、幼童型、瘦狗型四类发展特征。

省际毗邻地带分布

明星型表明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较大的发展潜力;金牛型指变化量大,但增速慢,发展趋于成熟;幼童型指变化量低,但增长率高,是发展的新生力量;瘦狗型指变化量和增速“双低”类型,发展质量差,发展速度慢。

嘉昆太、平湖-金山等区域领衔高质量发展省际毗邻地带。有7.81%的毗邻地带具备金牛型发展特征,处于高质量稳定的发展阶段,在跨省融合方面居于领先地位。

主要是上海苏州、上海嘉兴的边界地帶,包括青浦区昆山市、嘉定区太仓市、嘉定区昆山市、金山区平湖市等5个毗邻地带,涵盖了江苏省和上海市共同打造的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浙江省和上海市共同打造的平湖-金山产城融合发展区。作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域,金山平湖已经在产业协同、政府治理、生态保护、铁路建设等方面领先于其他毗邻区域。嘉昆太地区在交通一体化、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特别是在汽车产业链端形成了稳定的上下游关系,具备打造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先天优势条件。

青浦-吴江-嘉善等政策关注区域是跨界融合发展的明星地带。据统计,25%的毗邻地带呈现明星型发展特征,即发展基础好且增长速度快,是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明星地带,包括铜山区萧县、吴江区秀洲区、吴江区南浔区、青浦区嘉善县、浦口区南谯区、金山区嘉善县等16个毗邻地带,涵盖了被列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青浦-吴江-嘉善毗邻地带,以及江苏省和安徽省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等地带。

此外,苏州吴江区与湖州吴兴区、南浔区以及嘉兴秀洲区、桐乡市跨区域融合趋势十分明显,随着沪苏湖铁路的开通,将为长三角一体化开辟新的发展轴。地处安徽北大门的宿州萧县正积极融入徐州都市圈,萧县铜山区毗邻地带的夜间灯光年均增速高达24.6%,远超长三角区域平均水平,有望填补长三角北部区域高能级区域合作示范区的政策空白。

以苏皖、浙皖为代表的部分省际毗邻地带处于融合发展的起步阶段。有56.25%的毗邻地带呈现幼童型发展特征,即区域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增速较快,包括长兴县广德市、安吉县广德市、溧水区博望区、临安区宁国市、淳安县歙县、开化县休宁县、临安区绩溪县等36个毗邻地带,其中有9个分布在浙皖交界,有25个分布在苏皖交界。

位于长三角地理中心的上海白茅岭农场和江苏省溧阳市、宜兴市,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安徽省郎溪县、广德市等“一岭六县(市)”区域正是处于加速发展的起步阶段,6月初在湖州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为“一岭六县(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试验区按下了快进键。随着浙江省和安徽省共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战略的提出,以及黄山市提出融杭接沪、衢州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等战略的推进,浙皖毗邻地带的一体化发展正在奋起直追。作为省际毗邻地带一体化发展的“后起之秀”,呈现幼童型发展特征的地带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南京等“大都市阴影区”亟待扭转融合缓慢的现状。有10.94%的毗邻地带处于瘦狗型发展特征,融合发展基础薄弱且增长较慢,包括六合区来安县、江宁区博望区、江宁区花山区、泗洪县泗县等7个毗邻地带。

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弱对比明显的“大都市阴影区”,如与南京市毗邻的博望区、来安县、和县等地,这类区域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临近小城镇并没有享受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利好,反而加速了要素外流。江宁区和博望区着手打造的“特别合作区”,希望通过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同、创新资源整合和指挥部合署办公等方面的努力,改变毗邻地带融合发展的缓慢势头。另一类是“弱弱型”城市毗邻地带,如泗洪县和泗县,发展基础薄弱且速度较慢,灯光亮度持续减弱,属于跨省域融合发展的“后进生”。

更高层次与更广领域

综上所述,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带融合发展迅速,部分地区出现一体化、同城化的趋势。但也要看到,由于受到地理条件、产业结构以及城市等级等方面的影响,省际之间、城市之间融合程度表现出较大差异,亟需在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总体部署下,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推动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省际毗邻地区交通一体化建设。交通是加速区域融合的“先行官”。应当加强谋划,打通边缘地区的断头路、修建都市区的快速路、优化公交线路和衔接统一道路等级标准。以发展质量较高的区域为例,昆山市花桥镇和嘉定区安亭镇沿沪宁高速、南谯区和浦口区沿宁滁快速通道灯光亮度增速明显,主要交通干道对区域一体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加快共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不同于沪苏、沪浙、苏皖边界以平原类型的地貌为主,浙皖边界多山地丘陵,一体化发展面临自然地理条件的阻隔,夜间灯光强度必然不高。浙皖之间的发展应当以生态保护为第一要务,实现资源要素差异化分配,两地应依托高铁建设、绿色产业协同发展和数字经济“溢出效应”,串联两地的“美丽资源”,共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加快黄山融入杭州都市圈。

三是加强明星地帶建设力度,推动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重点强化省际毗邻明星地带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发展基础好发展速度快的沪苏湖铁路沿线、萧县铜山区等毗邻地带,应当进一步提升区域合作能级,加大合作力度、深化产业协同。

四是“大都市阴影区”地带亟待实现空间的功能整合,虽然南京对省际毗邻地区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但也存在江宁区雨山区、六合区来安县等“大都市阴影区”,由于行政区划的隔阂,消减跨省域“大都市阴影区”难度更大,区域统筹变得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更高层级的主体来推动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此提供了有利契机。阴影区也应当主动实现与中心城市的功能整合,将地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生态优势,吸引中心城市的要素资源。

猜你喜欢

省际亮度长三角
基于偏序集的省际碳排放效率评价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亮度调色多面手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基于斩波调制的LED亮度控制
人生的亮度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开放与我国居民收人增长*——来自2001~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