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再生式社区营造可持续化发展研究

2020-08-02张临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社区

摘 要:社区营造推动了中国乡村社区发展,形成“一村一品”的亮丽乡村模式。强调以人为主导核心,突出人文文化的重要性,是中国社区营造传达表述的核心理念。新农村依据社区营造理念,在实践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展以休闲农业、健康产业、文化创意、生活美学与文创精神为主题的乡村建设,打造社区三产融合“田园综合体”,发展自身特色的“一村一品”,甚至是“一县一业”的模式,呈现出“农村+城市=综合体”的多元社区融合格局。

关键词:社区营造;乡建文化;可持续发展;社区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社科界2019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9Z162);2019年度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项目(2019YJJD0023)研究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有效做到精准扶贫,把乡村建设成为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乡村[1]。在这次报告中,中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蓝图,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构建总要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依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有关文件要求,围绕新时代“三农”六大主旋律议题展开讨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改善;医疗、教育、就业更有法律条文保障;健全支持企业降税,鼓励农民返乡就业;支持粮食生产,增加补贴项目;加大扶贫力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改革优先发展等。按照纲领实践落实并进一步深化改革,传递出未来农村要达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远景。

一、基于乡村振兴的社区营造背景

从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出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我国不断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脱贫攻坚等农村议题的核心战略词汇。随着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农村发展议题持续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

由2013年开始建设的美丽乡村到2016年重点打造特色小镇,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计划。2017年2月,有关田园综合体乡村新型产业发展内容与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它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多领域并重来推动共同发展的。随后党中央于2018年提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专门政策,强调乡村文化、乡风文明发展的农村建设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中,实现未来农村发展总目标。

让乡土、文化、文明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引擎,恢复农耕文化传统生活成为建构农村现代文明的利器,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性指標。我国农村建设事业围绕乡村振兴主旋律去开展社区营造,已由“乡村塑造艺术”过渡到“乡村修复振兴”的阶段[2],对村庄、村落进行外部空间的合理改造,加入主创者的艺术设计提炼,最终呈现出乡村环境+人文文化景观,升华到新的视野高度,注重内在心灵的乡愁情怀,在提升对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选择产业发展方向。这些隐性需求层面的配套改善,较好地支撑了乡村永续经营。

很多乡村本着因地制宜、量身裁定原则来建设美丽社区,已摆脱粗俗模仿与浅薄跟风的形象,在乡村营造建设中都遵循良性运作、永续发展的原则来规划设计。其发展大纲依循生态文明要求,塑造农耕农业乡土文化地景,重点发展乡建艺术、生活美学、生态修复、产业定位、环保理念、体验环境、经济共享、扶贫助力,是推动村落复兴再造工程的重要基础核心内容(图1)。

二、理念传播到实践落实——从许村经验开始

2007年由知名艺术家渠岩执导的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松烟镇“许村计划”工程,就是充分运用人文关怀、社区营造理念打造的范例,其构思是摈弃乡村粗放性发展模式,避免对有人文特色的老旧建筑进行大拆大建,从艺术家的角度来打磨整体乡村规划,包括如何修复、打造、创新、建设新的具有灵魂生命的乡村社区,并在许村原有的在地资源上营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村庄[3]。

许村用艺术乡建主题唤醒了人们对家乡故土的那份乡愁,重塑了城市人对乡村人文情感的内心需求。此举成功打响了许村品牌,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许村运用实施一系列的修复与再生的理念手法,使村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升,并给当时其他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三位一体的营造手法

2006年,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的忠良村,借助靠近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由2004年功能单一的旅游示范区,到2013年的休闲农业示范区,实现了产村互动、农旅融合,集休闲农业、旅游观光、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科技示范等功能,打造成南方休闲农业示范区。其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人文资源,为南方乡村探索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4]。2017年忠良村发展为田园综合体,整合流转村民闲置土地,完善资金、科技、人才等资源的汇流聚集,统筹高标准农田、农业产业化、美丽乡村建设等多种手段,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在村支书的引领下开创出“一村一品”的实践经验,获得全国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的称号。

(二)以特色民宿带动乡村产业

贵州遵义市桐梓县乡村旅游产业多年来发展迅猛,带动了全县经济快速增长(表1)。例如,桐梓县茅石镇的中关村虽地处偏远山村,但具有森林植被和含氧丰富的户外森养景观,是绝佳避暑休闲胜地,凭借公共交通运输便利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机会,并依托旅游,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延展出众多相关新产业,解决了全村村民在地化的工作问题。其中,最为成功的产业经营就是多元种类的民宿经营。中关村提供田野风光全视景“一户一景”的特色田园山村景观,使远道而来的城市人群放松心情,体验不同的村域景观与山野景致。2015年,中关村寻求发展,与中国乡建院签订了村级产业规划、生态规划、民房改造、乡村文化修复等系统性规划设计方案协议,按照“产业生态化平行运行”和“要恢复乡愁韵味农村”的建设理念,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民主商议、注重实效”的原则,在普遍征求村民的意见并汇总后,确立遵循生态环境特色,重组农村民俗活动,完成了房屋改造提升和总体规划方案,明确了发展特色民宿旅游的产业定位[5],从而发挥出了自身优势,拓展了山村旅游的内涵,实现从避暑活动到休闲养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多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我国一些乡村在建设思维上出现的自下而上的逆思维模式,即自主社区营造发展的途径,不难发现传承永续经营发展营建是其重点核心观。“社区营造”一词,不只是指营造一个社区,实际上是要营造一个新社会,营造一个新文化,营造一个新的人。“造景、造产与造人”为“社区总体营造”的概念。通过对乡村建设的研究,审视其社区营建思维成型的行动力,离不开背后各级政府部门全力支持与帮扶、公益性慈善团体指导与协作、社区在地村民积极参与,通力合作打造新农村,强调人文文化、乡建艺术、产业经济体、与自然生态结合运作实践的方式,和谐共创美好生活。以人为主导中心,横向发展社区空间营造下的邻里关系、巷弄文化,即敦亲睦邻和谐发展的自主营造示范社区。社区营造理念的初衷并非是单独做规划或去设计建筑与景观空间的营造建设,而是放大格局开发在地性场域精神,着重发掘地方文化、历史、人文、农业、生活美学的多维资源,重塑乡村文化蕴涵,恢复乡愁韵味。

我国农村的再生社区营造运动从2007年山西和顺县许村开始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从目标、定位、思路、措施到落地的一系列纲领,伴随着乡村脱贫攻坚战略的并举成就,已成为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模仿的成功案例。其具体实践目标要点如下:

(一)在制定政策目标方面

一是更新与提升人口质量:减缓中壮年人口流失,改善劳动人力迅速老化,无新生力量替代现象,采取人才、劳动力培育措施,高龄人口生活辅助安居乐活工程,创造多元发展机会吸引年轻人返乡居住。

二是增加就业工作机会:配合农村更新再生需求,辅导农村居民利用在地性优势转型升级发展产业与创造机会,帮助农村迈向自主经营与永续发展模式。

三是拓宽在地村民收入来源渠道:扶持农村多元产业体的发展,从单一产业的生产经营向企业化做大做强的多元化发展,从生产、加工、管理、行销全部自主透明化全程参与,推动精致农业经济发展。

四是农村综合环境的升级: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发展形态,结合在地生活环境,改善或增加软件硬体设施,将生产、生态、生活合理分配在乡村社区,增进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满意度。

(二)在推动策略运行模式方面

一是推行逆思维自下而上策略:建制中央与地方政府合理分工与督导机制,由农村地区居民自主参与营造、重点发展农业生产、产业扶持、环境空间提升、地方文化传承等项目资源整合。

二是引导社区培养计划:制定社区微观、中观、宏观经营模式,永续发展有序循环培养愿景,保存传统农耕文化生活与具有现代品质丰富多元相融合的生活。

三是社区高度自治能力:将政府资源与民间资源相互结合,发挥“1+1>2”的效果影响,启动社区管理,拟定社区专门公约条款,维护自主营建阶段性成果与在地性乡村景观面貌。

(三)在执行配套策略实践方面

一是制度与专业的健全:建构农村发展完善机制,将产业、文化、生态等方面,分门别类地纳入审议、管理,制定相关制度法则。

二是培育社区多元产业开发:结合社区不同产业类型,开办特色农业旅游路线进行宣传,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康养旅游,发展休闲农业、在地生产、人力培育,结合农村社区、产业发展打造宜居新型生活方式。

三是融入跨域参与合作机制:扩大加强不同领域的专业合作,以农村社区为发展主体,协调所需要的环境资源、地方产业、文化、自然生态等,建立行政部门的跨域整合与合作机制(图2)。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决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社区营造的理念宣扬与实践探索丰富了我国在地乡村文化,为其内涵建设做出贡献,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结点枢纽,实现“城乡一体化,突破零差距”的整体区域规划,具有时代意义的象征体现,对完成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任务具有借鉴作用。通过对我国以上乡村建设案例的研究,审视其营建思维成型的内在因素,是社会各界团体、新农民和地区政府通力合作的结果。其重点在于,必须强化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身份,赋予农民对乡村建设事务的话语权与决定权[6]。其特点在于,强调文化艺术与自然生态结合运作实践的方式,突破传统思维框架,推陈出新,发掘其人文核心价值观,与社区营造、文化艺术传承等形成交叉点,为造就缤纷多元的乡村景致与城市人文景觀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邸乘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解析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1):1-8.

[2]陈湘瑞,张临涛.陕西乡村振兴下休闲农业产业升级的发展研究[J].新西部,2018(34):65-68.

[3]一木,渠岩.艺术拯救乡村:渠岩的“许村计划”[J].公共艺术,2012(4):28-35.

[4]韦航,唐翠芳,农利英,等.浅析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土地利用与管理对策:以南宁“美丽南方”为例[J]. 建南方农机,2019(23):86-87.

[5]范昭平.中关村乡村建筑改造、景观重塑理念评析[J].美术大观,2019(4):144-145.

[6]陈娟,黄成.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徽州村落空间生成和保护探析:以黟县碧山村为例[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8(6):74-78.

作者简介:

张临涛,博士,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振兴与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社区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