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毕业“寄”,暖了毕业季
2020-08-02邓晖靳晓燕
邓晖 靳晓燕
“同学,这是你要的东西吗?”
透过一方窄窄的屏幕,老师和同学仔细地确认着每一件物品。
相似的一幕幕在各高校出现。“全程视频”“毕业大礼包”还有无数次重复又溢于言表的“感谢”。
因疫情防控要求,北京高校2020届毕业生返校被叫停。行李打包成为毕业季校园里的头等大事。别样的毕业“寄”,寄去的不单单是行李,更是对同学们未来美好前程的期许;同学们收到的,也不单单是物品,而是满满的青春记忆。
直播连线,将青春记忆妥帖打包
受疫情影响,毕业生们大多未能返回校园。搁置在寝室的行李,成了毕业生们最牵挂的物品。行李的价值,不仅在于物品的价格,更在于它背后所隐含的意义。有些东西看似单薄,却承载了非常珍贵的回忆。
自6月下旬起,多所高校开始了毕业生行李委托打包邮寄工作,昔日三尺讲台上的学者变身为“行李打包员”,和在校学生志愿者、后勤员工开始了紧张的忙碌。
“老师,麻烦把宿舍门牌号拿下来,那是我亲手做的。”
“好的,已拿下来放在行李箱中。”
“老师,我想要这个被套。”
“好的。”
每一声确认里,都潜藏着老师浓浓的关爱。冒着酷暑,老师们在狭小的宿舍空间里弓着身子,举着手机,通过视频“直播”和毕业生同学们细致沟通,衣服、证书、书籍、护肤品……从床上到床下,不落下每个角落。
一件件校园生活的见证和回忆都被细心整理在打包箱里。公共区域的物品,落在水房的衣物,床底遗漏的小东西,后勤员工和志愿者帮同学们一一找寻,将需要的物品妥善收纳小心安放、细致封箱。
取、装、封、贴、搬、寄,一天下来,老师们对于打包的一系列操作已经得心应手,每一个环节都尽心尽力、全程参与,确保每一件行李安全寄出。
酷暑夏日,楼道仿佛一个炙热大烤炉。汗水早已浸透衣服,而老师们仍在坚持工作。整理装箱、打包封箱、搬运邮寄……宿舍楼内、走廊间、楼梯间穿梭不停,都是老师们忙碌的身影。
一人一策,每份需求都被细心照拂
在打包行李的队伍中,有学院领导,有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有年轻教师,更有老教授,都是大家熟悉、亲切的面孔。而对于站惯了讲台的老师们来说,行李打包工作的顺利高效完成离不开前期的细致摸排和悉心筹备。
在正式行动开始之前,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校长王稼琼指导制定工作方案,要求举全校之力做好今年毕业“寄”工作。各学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学院书记、院长、党员教师带头。
“怎么打包行李?”“如何分工安排?”“人员如何调配?”……在行动开始之前,北交大理学院的老师们将这些问题一一商定。为更从容地迎接毕业“寄”,学院还选取了一个男生宿舍和一个女生宿舍作为“试点”,对正式流程进行试验。建立微信群、统计信息、介绍政策与流程、再到深夜一点不断测试视频软件,寻找最高效、便利的屏录方式……为了满足同学们个性化的需求,积极探索、不断尝试。
中国矿业大学先后6次召开会议,制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20届毕业生离校工作方案》《2020届毕业生行李寄存寄送工作方案》等8个文件,各学院也制定了毕业生行李打包细化方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工作中避免简单化和一刀切,根据毕业生不同就业去向和不同地域,尊重学生意愿,采取邮寄、暂存、校门口自取和贵重物品保价邮寄等个性化方式。每位参与打包的教职工,一对一、点对点与毕业生进行视频沟通,对每一件物品进行分类整理打包,一人一策做好工作,做到心中有数、不遗漏一件物品。
“要把毕业生离校和行李打包托运工作作为一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具体实践,各相关部门和学部院系要高度重视,从育人的高度推进此项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如此强调此次毕业“寄”的深意所在。在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化需求,分批分类制定工作方案的同时,北师大还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动员广大教师、后勤员工积极参与,为毕业生离校、行李打包托运和临时存放提供必要物资和周到服务;结合北京市最新疫情防控形势政策和学校实际,耐心细致地对学生开展政策解读和思想引导工作。
1100余名,这是北京交通大学报名参加为8000余名毕业生打包行动的教职工人数,其中70%是一线教师。
21817件,这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老师们打包行李的总数,平均每位老师要打包27件行李……
一连串数字,承载的不仅是老师们不辞辛劳整理、收纳的汗水,更是老师们沉甸甸的爱。
汗水和关切,给学生最后一次言传身教
“老师,您快喝点水,休息一下吧。”
“都到饭点儿了,老师您要不先去吃饭,吃完再来弄?”
隔着屏幕,看着老师们、同学们、后勤员工老师们忙碌的身影,同学忍不住说道。
左手拿手机,右手挑物品,饭顾不上吃,水顾不上喝,很多老师腰椎不好,仍不断弯腰在桌下、床下拖取物品。临出门或顶在头上、或扛在肩上、或抱在怀里、或抬在臂上、或拎在手里,把同学们的行李一一送到门口,封上土黄色的打包带、贴上行李贴、写上同学们的详细信息、登记好每一次信息,用心检查每一个可能遗漏的地方,直到快递小哥把行李打包完毕送到大库中。
关心总是相互的,这一个沉甸甸的箱子,是在学生大学时光接近尾声之际,用汗水和关切给学生最后一次言传身教、保驾护航。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走心的毕业“寄”,暖了毕业季,也让屏幕两端的师生都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当我打包完伊宁和诗琳的行李,最后一次舉着手机让屏幕那边的亲人再看一遍宿舍的时候,不禁泪目——收整行李的过程是学生与自己大学青春岁月的真实告别,我为她们完成学业感到高兴,也为我们讯号两端的师生情谊感动。衷心祝愿我的学生们带着这份2020届独有的‘毕业教育‘面对面交流中满满的爱乘风起航,开启她们美好的下一程。”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郭智芳老师的心声。
这堂用满满的爱熔铸的线上思政课,也必将打包在学生奔向未来的行囊中。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生写下这样的感触:“平时他们都穿戴整齐地站在讲台上,现在却在酷暑中汗流浃背;平时他们最反对我们玩手机,现在却每天跟我们视频连线一一确认物品。这个毕业季不一般,一开始还有着疑虑和焦灼,但看着老师们如此认真和负责,还有什么理由不爱他们、不鼓起勇气?我将带着这份特别的祝福,乘风破浪,开启人生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