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党员干部心理调适
2020-08-02孙莹莹
孙莹莹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长期疲劳作战的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下沉干部的心理疏导工作力度。今天,我就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党员干部心理调适,讲一节微党课,与大家共勉。
妥善应对战斗的耗竭
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之时,党员干部纷纷深入一线,“疲惫感”“耗竭感”明显增强。当城市“重启”、压力有所减轻时问题逐渐暴露。有学者将这种心理异常状态概括为“压力上瘾症”,即当压力超过正常负荷,生理与心理逐渐会出现异常状况,但在压力持续存在的前提下并不会完全显露,一旦压力减轻或消除,各方面的问题便会显现。
应对因持续战斗耗竭引发的心理问题,需要党员干部觉察和接纳自我,设立调适压力的“减压阀”,学会通过转变思维、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宣泄情绪等多种途径增强心理韧性,必要时也可以从专业团队中获取支持与帮助。与此同时,还应当建立健全立体的减压——赋能心理支持体系,各级党组织运用正向激励、谈心谈话等方式加大对干部的关心关怀力度。
努力克服内心的恐惧
武汉“封城”之初,资源紧张物资匮乏之时,一件雨衣、几只普通口罩就是一线党员干部的全部行头。党员干部也是血肉之躯,也会害怕被感染、害怕被感染后影响家人、害怕工作失误影响疫情防控大局被问责追责,只是这种恐惧长期被紧迫的工作压制在心底。
克服恐惧情绪,党员干部需要意识到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境而又无能为力时的情绪体验,深入思考并厘清造成恐惧情绪的原因,通过转移注意力、系统脱敏以及积极地自我暗示等方式及时调节情绪。同时,各级党组织要积极推动容错纠错机制精准落地,为党员干部“心理松绑”。
正确解决琐事的烦恼
疫情防控时期,党员干部面临诸多烦扰。应对工作中的烦恼,避免焦虑情绪蔓延,理解第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对群众出现的一些情绪宣泄,我们要多理解、多宽容、多包容,更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包括心理疏导、解决实际困难”。党员干部应提高政治站位,对群众的情绪宣泄多一分体谅与包容。在感觉烦躁时,掌握一定的放松身心方法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积极消除精神的忧虑
一位干部在心理求助热线中表示:“两天前从社区撤回休整,但晚上很难入睡,一日三餐没有食欲,不时想起疫情爆發之初居民请求安排床位,但无法马上安排时绝望的眼神……”这种感受也被称为替代性心理创伤,源自经历大量损害程度超过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绪耐受极限的破坏性场景后,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
应对替代性心理创伤,需要党员干部有意识地、主动地采取积极行为带领自身走出创伤。例如,可以通过做家务、看电视、烹饪大餐、锻炼身体等方式为自身带来积极情绪;也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同事等讨论和分享相关防疫工作和心理感受获取心理支持。必要时,还可以通过拨打心理热线、参加减压教育或危机减压团体活动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积累并提升心理资本。
(讲课人单位:武汉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