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助力绿色金融发展的思考
2020-08-02赵建勋
赵建勋
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是国际上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这方面我国刚刚起步,在ESG评级体系构建、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以及ESG全面深入的信息披露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银行机构作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应深入开展ESG研究,通过探索ESG将绿色金融发展进一步推向深入,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ESG的基本概念
199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提出,希望金融机构能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Social and Governance,简称ESG)因素纳入决策过程。ESG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注重经济与环境、社会、治理之间的平衡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ESG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主要包括: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经济可持续是社会可持续的前提,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微观单位,只有在自身效益、环境利益和社会利益三者之间做出平衡,才能实现自身以及整个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二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认为,影响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因素不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等,也包括了雇员、上下游客户、自然环境等。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社会责任的缺失、公司治理的不健全都将损害员工、所在社区甚至整个社会的利益,从而影响企业自身绩效,降低企业估值。三是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潜在竞争力并不仅取决于财务绩效,还取决于公司的治理能力以及与环境、社会相协调的能力。
二、ESG投资主流化,相关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主流化、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金融在全球范围内被纳入金融政策框架、中长期资金投资避险的需求,以及ESG表现良好的上市公司收益更加稳健的大量实证等因素,推动中长期投资对ESG投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ESG投资正加速成为主流。根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的数据,欧洲的资管市场已有近半采纳ESG投资,美国的资管市场也有约四分之一采纳ESG投资。施罗德集团(Schroder Group)2019年全球投资者研究结果显示,全球60%的投资者会将可持续性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他们认为选择可持续投资产品有助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64%的投资者认为气候变化会对自己的投资产生显著的影响。全球75%的投资者认为在未来五年,ESG在投资决策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目前,将ESG納入投资决策、负面排除法两种可持续投资策略应用最广,对应的资产规模居于各类可持续投资的前列。国际上,Vanguard、荷宝等ESG领先投资机构已经形成明确的操作流程。
从ESG评价体系来看,为迎合投资者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投资行为,金融市场上相关评分等应运而生。国际上已经建立了以MSCI、道琼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富时罗素(FTSE Russell)等为代表的ESG评估方法学以及应用。ESG评价指标体系是ESG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也是ESG投资的基础。这些机构将评级的指标分别划入E、S、G三个方面,但底层指标设计上各有不同。计算方法上,以加权平均为主,根据各自方法学赋予一定的指标权重,并按照行业情况对权重进行调整。
从ESG纳入信用风险分析进展来看,传统的企业融资风险评价较多地考虑了财务因素,对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等非财务因素考虑欠缺,这导致传统评价方法不能够全面衡量企业的风险状况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ESG非财务风险评估方面,单个ESG因素已纳入融资风险分析(例如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利用赤道原则进行项目融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分析以及管理等),但是ESG作为一个系统框架纳入融资风险分析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目前主要有附加法和内置法。附加法是通过附加考虑ESG因素,对传统的融资风险评价结果进行调整,该方法对现有的风险评价体系影响较小,但存在“重复计算”风险以及ESG信息与财务信息质量不匹配的问题。目前,大部分ESG信息均未经过审计或鉴证,信息质量低于经过审计的财务信息质量,ESG作为附加考虑因素,风险影响可能会被低估。内置法更符合ESG集成,但目前最大的挑战是缺乏ESG非财务风险模型以及可信度较高的数据。
三、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ESG表现
我国银行机构ESG表现与国际先进同业差距明显。根据2019年8月英国富时罗素ESG评分结果,中国A股各板块ESG分数表现从高到低依次为:金融、采掘和公用事业、工业、科技和通信、客户服务和健康、消费品。该结果与港交所上市公司ESG报告行业分析结果吻合。从图1中可以看出,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在国内A股上市公司中ESG分数居于领先地位(同期MSCI对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的评分为BBB,分值处于评分体系的中间,与富时罗素的评分结果基本相同)。富时罗素ESG评分体系的单项分数显示,我国银行机构在E方面的表现相对较好,S和G两方面的表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ESG分数,与国际领先银行ESG分数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国际ESG专家认为中国上市公司ESG相关披露的信息有限,ESG分数计算输入数据不足是ESG分数偏低的重要原因。
图1:富时中国A股前十大成分股ESG分数1(2019
注:1FTSE Russell的ESG评分体系的分值范围0-5分,5分为ESG表现最好,0分最差。制图:颜斌
年9月数据)
四、发展ESG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思考
ESG强调经济与环境、社会、治理之间平衡发展,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通过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之一,两者殊途同归。为进一步提升ESG体系与绿色金融之间的相互促动效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发展ESG助力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体系。2014年原银监会印发《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的通知》,前瞻性地对银行机构的E、S、G方面的表现设置了考核评价指标。经梳理统计,与E、S、G相关的定性自评价指标约61项,约占全部绿色信贷自评价指标的76%。与E、S、G相关的定量自评价指标约10项,约占全部绿色信贷定量自评价指标的59%。从近年来银行机构绿色信贷自评价实际情况来看,符合率较低的指标大多与银行治理层或高级管理层的决策有关。例如,对高环境和社会风险分类客户实施动态评估并在贷款定价、经济资本分配方面采取差别化风险管理措施;公开发布环境和社会风险分类为A类的客户名单等等。从现实情况来看,银行机构对ESG的投入更多体现为中长期的成本投入,存在创新失败的风险,而目前对银行机构治理层的考核主要以即期财务绩效指标为主,缺乏对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考核。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在对银行机构治理监管评估体系中,建议进一步增加对中长期可持续发展关键举措、战略投入的考核,并明确尽职免责规则,鼓励中长期可持续发展创新。
(二)发展ESG助力完善绿色金融全面风险管理。如前文所述,在传统的融资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附加考虑ESG因素的方法比较现实,可操作性较高。银行机构可依托现有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价体系、ESG评分体系,探索将ESG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1.ESG风险分类管理。鉴于ESG主要侧重于前瞻性的可持续影响因素的分析,建议主要对于一定融资规模的中长期项目融资、并购融资等在风险评估时考虑ESG因素。一方面,可以参照赤道原则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对企业和项目进行环境和社会风险分类;另一方面,对于融资申请人(或实际控制人)可以参照国内外主流ESG总体评分以及关于G的单项评分结果,按照“高、中、低”评价融资申请人治理风险水平,识别出主要治理风险点,由环境和社会风险(A、B、C)风险分类结果与治理风险(高、中、低)风险分类结果,按照孰高原则确定ESG整体风险分類结果。
2.ESG风险过程管理。对于ESG风险分类为“高”的客户和项目融资,可作为内部评级、授信准入、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据,并在投融资“三查”、投融资定价和经济资本分配等方面采取差别化的风险管理措施。例如,对于ESG风险分类为“高”的客户和项目融资,金融机构可采用ESG专项尽职调查,合理确定授信权限和审批流程,完善合同条款督促客户加强ESG风险管理,制定并实行有针对性的投融资后管理等差别化风险防控措施。
(三)发展ESG促进银行机构信息披露。中国银行机构的信息披露水平与发达国家金融同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绿色金融领域,底层资产的ESG信息、绿色资产质量、绿色业务收入等关键信息披露较少。由于担心率先披露核心信息,会使自身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大部分银行机构在深度信息披露方面推进缓慢。目前,相关部委正在研究上市公司及发债企业强制信息披露规则,建议披露范围覆盖ESG内容。对于上市银行机构而言,信息披露水平将整体得到提升,ESG分数也将得到提升。凭借良好的ESG分数以及信息披露形象,将吸引更多境内外绿色专业投资者,上市银行的投资环境及股票市值将得到改善。在商业利益驱动下,信息披露有望由政府行政命令变为银行机构自愿的商业行为,市场将更好地发挥价值发现和资源配置作用。
综上,深化ESG工作,有利于破除制约银行机构绿色金融发展的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带来多方面的商业价值,有望成为我国银行业下阶段绿色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