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能力视角的高校创业人才培养
2020-08-02鲁玲
鲁玲
自恢复高考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也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之后,每年将有大量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然而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多,就业竞争也愈发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因此,各高校在教学中应渗透进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基于此,本文针对创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展开讨论,并分别探究了当下我国各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遇到的难题,对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是除在企业任职以外的另一条出路,通过创业,可以激发其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其综合能力,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显著提高,使大学生逐渐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尤其是在21世纪,科技如此发达而便利的今天,更是给每一个人都提供了创业的契机和舞台,其意义不管是对于学生本身、高校,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非常深远的。
一、创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
1.创业能力的含义
创业所需的条件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可简单概括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外在因素由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组成;
内在因素则是创业者本身具备的能力,并且可通过努力进行改变,包括创业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创业的热情、创业素质以及本人所持态度、性格和工作能力等,诸多内在因素统称为创业能力。
该能力直接决定创业过程是否能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以及是否能使企业得到健康发展,甚至最后关系到创业的成败。
2.创业能力可以推动大学生就业
对于高校而言,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就业理念。
创业给了大学生成为就业岗位提供者的机会,在就业岗位的需求者之外,使其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就业,且能深入了解创业的意义,以及创业带给人的提升和改变。还应站在历史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的国情,指出创业作为可以全方面锻炼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从某种程度来说,通过创业来找到并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当代青年勇于肩负时代使命的表现,创业其实就是升级版的就业。
另一方面,由于在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因此在面临就业时更具竞争力,创业获得一定成效的学生往往能在就业岗位的众多需求者中脱颖而出。
高校在进行就业教育时,结合相关课程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坚韧的性格、开拓精神、独立完成工作和与人友好合作的能力,这些品质在创业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巩固,成为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依据。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1.缺乏科学的创业氛围
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创业意识和氛围,高校没有将创业意识有效灌输进学生的脑海,而高校本身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提倡力度又有所欠缺,因而短时间内难以快速形成科学、健全的创业氛围。
在教学工作者方面,部分教育工作者思想老套,守旧,不仅不鼓励和支持学生创业,还提倡循规蹈矩,重专业课的学习,使得学生在创业这一部分所受到的教育出现严重缺失,因此也就无法对创业形成清晰的认识,更不用说取得进展和成就,这对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严重的影响,当这样的学生走出大学校门,比起身处创业氛围并接受过良好创业教育的学生来说,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2.缺乏创业课程
多年来,中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汲取知识,课堂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不少高校将大部分精力投向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教学,而轻视创业类的课程,甚至在《教学计划》中也鲜有体现,并且没有专门针对创业方面科学而统一的教材。
有一部分高校仍是空喊口号,而实际却是仅开设部分相关选修课,使得教学资源混乱,且夹杂在各类选修课之间,学生难以给予足够的重视。又因为课堂教学方式一味地满堂灌,学生难免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在课堂上本应得到锻炼的思维能力和应学习到的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都远远达不到标准,即使学生仍有创业的想法,自身的能力也不允许其取得较高成就,因此难以达到锻炼和培养优质就业人才的目的,更难以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
3.创业师资力量的缺失
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创业型的教师稀缺,高校教师大部分是研究生或更高学位毕业后直接留校担任教学工作,没有任何创业经历,因此即使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结合亲身事例给学生做生动讲解。
另外,高校在引入新教师这一过程中,注重的是该教师是否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在创业方面可谓一窍不通,尤其是师范类的院校,由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行业,更是刻意忽略创业方面的教育。
同时由于不少的高校并没有与创业管理相关的专业,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使得高校中创业型人才稀缺,而高校也难以形成系统化的创业教育。
4.缺乏创业支持体系
大部分高校对创业教育没有给予足夠的重视,因而没有为学生搭建起创业的平台,以及没有引进专门的机构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和支持,且在资金方面,高校并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以支持大学生创业。
对于创业指导,也仅仅局限于创业讲座,其中讲师的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如上文所说,多是没有创业经历的讲师,无异于纸上谈兵,严重阻碍了学生在自主创业方向上的发展,使高校的创业教育停滞不前。
三、高校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1.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需要各方面的携手努力,如对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来说,要大力倡导大学生创业;对于外界新闻媒体来说,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对于工商企业来说,要与高校加强合作和联系,必要时还可给予经济上的投入和支持;对于科研院所来说,要着力在技术上对大学生予以支持;
而对于金融机构,则可以出台大学生创业相关的优惠政策,以此来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等,只有从上至下各个环节都做出努力,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才能有更多大学生加入到创业的队伍,才能在举国上下营造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也由此能迈向另一个高峰。
2.对体系化的高校创业课程进行完善
针对创业教育缺乏专门的教材以及体系化的课程这一问题,由于创业所需的大量理论知识离不开课堂的讲解和教材,高校在开展相关教育时,应理论与实践并重,切忌纸上谈兵,充分利用校园内现有的创业条件和平台,鼓励学生通过生动实践来提升自我。在设计课程时,应适当提高创业教育所占比重,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性。
3.引进专业的创业师资力量
学生要想获得实用的理论及实践知识,一位经验丰富而又具备高素质的教师是不可或缺的引路人。因此针对高校缺乏创业型教师这一问题,高校应适量引进优秀的人才进行创业教育,最好是企业人士或有着丰富的管理和创业能力的人,同时还应该在教学方面有所建树,这样的人才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其经历和心境都可供学生参考借鉴。另外,还需要了解当前国内外的各个行业行情,以及就业和创业趋势,以便给迷茫中的大学生有效的建议,还可对学生的人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要灌输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力求打造健全的人格和各方面能力水平优异的人才。
不少参与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并有大学生着手创业的高校已经通过实践来证明了创业对大学生人生的改变和对人格的提升,这部分大学生在后续的生活和就业中的优异表现,说明在大学期间进行创业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国情要进行大规模地大学生创业指导还存在一些瓶颈,因此,需要各方面都携手努力,使大学生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人生理想,使中国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也使得中国的青少年能有更多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和契机。
(本文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基金项目:独立学院创新创业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80212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