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药类基金一骑绝尘

2020-07-31冯庆汇

理财周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科技类医药收益率

冯庆汇

文前提要:上半年全球疫情肆虐,医药类基金成为当仁不让的佼佼者。

医药基金领跑

6月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高开高走,个股普涨,创业板指涨近3%,创下4年半新高。基金的“中考”成绩单也正式出炉。

全球疫情肆虐,上半年医药基金成为当仁不让的佼佼者。

从行业涨幅来看,医药生物指数年内涨幅39.32%,远超第二名食品饮料指数的23.92%,远高于同期权益类基金的平均表现。与之相应的是,在上半年收益率排名前100的基金中,有63只是医药基金;排名前20的基金,有19只是医药基金。医药生物主题基金表现堪称历年之最,涨幅前50名中将近80%是医药主题基金。

此外,一些科技主题基金和消费基金的表现也较好。

截至6月30日,年内主动型股票基金今年以来平均收益达到21.63%,偏股混合基金平均收益为19.95%。

创金合信医疗保健行业基金上半年净值增长率高达83.17%,名列第一,且对第二名有4个百分点的领先优势。而广发医疗保健、宝盈医疗健康沪港深两只基金分别以77.94%、75.84%收益率位居第二、三名。

医药行业中上半年牛股辈出。除了新股,上半年涨幅前五的均为医药行业股票,其中英科医疗涨幅达671.73%,居首位。包括广发医疗保健、工银瑞信前沿医疗、工银瑞信养老产业等医药基金一季度也都持有该股。

Wind数据显示,纳入统计的460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中,有436只的上半年收益率为正,其中334只上半年收益率超过10%,占比达到72.61%;29只基金收益率超过了50%。而在纳入统计的1209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上半年取得正收益的达到1149只,其中882只收益率超过10%,占比为72.95%;收益率超过50%的有27只。

非医药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中,邱璟旻管理的广发新经济,黄兴亮担纲的万家行业优选,许炎掌舵的富国互联科技,韩广哲管理的金鹰策略配置等,也斩获60%以上的收益。

发行猛增

在财富效应的带动下,上半年新基金发行规模水涨船高。

截至6月30日,上半年公募基金累计发行667只产品,新增规模1.056万亿份,均处于历史发行高位。

而从历史数据看,新基金发行市场也仅有2015上半年突破万亿大关,与今年上半年相差11.36亿份。自2019年进入结构性牛市,机构投资者显示出很大的优势。早从2019下半年开始,新基金发行就已经进入热潮,2019下半年的新发基金募集规模为9505亿份,较2019上半年增长99.69%。

值得注意的是,新发基金规模暴增还是在ETF审批放缓的情况下。2019年是ETF发展的大年,全年共有158只产品获批。但是今年以来,产品出炉速度大为放缓,尤其是科技类ETF。

前期科技类ETF发行火爆,但ETF迷你化、跟踪同一标的指数ETF较多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同时,指数使用规范也开始趋严。

据了解,今年已有窗口指导要求新指数制定出来后,需要运行满一年才能发行跟踪新指数的ETF。3月份以来,行业ETF基本都没有获批,因为热门行业指数成分股相对较少,比如科技类ETF,许多公司跟风申报布局,同质化严重,很容易发生资金扎堆的情况,进而出现助涨助跌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几度被推上风口浪尖的科技ETF在6月再度迎来获批。华宝中证电子50ETF、易方达中证人工智能ETF于6月8日获批后,新发科技类ETF重新归来。以今年1月21日获批的国泰中证新能源汽车ETF为界计算的话,监管层重启科技ETF批复已过了近5个月。这个信号也让市场非常兴奋。

医药还能不能买

另外也有很多人关心,上半年医药类基金涨幅如此巨大,下半年还有没有投资机会。

博时医疗保健基金经理葛晨认为,近期医药股确实涨了很多,很多医药股估值也确实很高。当下的情况反映了投资者对疫情影响下经济下行压力的担忧,这种担忧导致了投资者对具有长期确定性、刚性需求资产的追捧。而造成这一局面的背后驱动力“疫情”大概率不会短期就完全结束,因此医药股的高估值也有可能继续维持。

此外,对于部分疫情防控相关的公司而言,疫情对其经营并非负面影响,部分企业不仅盈利大幅提升,甚至竞争格局也因为疫情实现了弯道超车。对于这类公司,疫情常态化防控带来的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股价上涨体现的是其公司价值的升华。

疫情可能短期内不会结束,所以在投资中还是要更关注那些在疫情中公司整体实力得到验证、长期竞争格局得到优化、具备长期成长性的公司。

葛晨认为,无论疫情如何反复,常态化防控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比较确定性的事件。在这一背景下,倾向于继续深挖那些在常态化防控中能够获得增量市场的公司。

对于如何判断疫情对企业是短期还是长期的影响,葛晨表示,单纯输出抗疫物资到海外而没有能力把这种输出渠道稳固下来的企业,在疫情之后,这部分物资需求一定会下降,所以海外疫情对这部分企业的利好不会持续很久。

但另一类能通过疫情建立起稳固的海外渠道,或者是参与到国际供应链环节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这类国内企业原来打入国际市场的速度很慢,现在由于疫情造成的全球供应链失衡使得它们有机会撕开一个口子,加速挤进国际巨头的上下游产业链,由于其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即便之后疫情结束,也不太可能被踢出供应链,这类企业将长期受益。

疫情相关投资机会可分为3个圈来进行框定。外圈的防護层(口罩、消毒)覆盖的人群最广泛,受益最多,但是门槛太低,小作坊能干,大公司也能干,很难有公司就此建立起竞争优势。中间的疫苗和检测覆盖的是有感染风险的人。疫苗是盾,让人们形成免疫屏障;检测是矛,把潜在危险找出来,这两块是需求最大的。最内核是治疗和药物,主要是针对病人。这一部分关注度非常高,主题性机会很多,但针对的人群数量较少,实际上能获益多少很难说。综合市场空间、壁垒、需求持续性来看,中圈是比较好的投资区域。

猜你喜欢

科技类医药收益率
月度荐书单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二维码在科技类学术期刊中应用的思考
我国食品科技类高影响力期刊近年学术影响力动态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