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为切入点,提高美术课程教学效率
2020-07-31沈雅纯
沈雅纯
摘 要:美育是当今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生活是艺术的源头,我们要将生活的元素放入美术课程中去,让生活与美术课堂相连。我们可以在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感受生活,使美术活动与生活相连,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美术教育 生活化
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活水源头,生活是块肥沃的土地,它滋养着一切的美术创作与审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要学会利用生活这一活水源头,将生活元素融入美术课程,提高学生的创作和审美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创造力强,但他们缺少生活经验,而审美是需要生活经验的,所以我们教师应当以生活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寻找素材,把教学情境生活化,将课外活动与生活相连,从而提高美术课程效率。
一、回归生活,在观察实践中寻找美术素材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发现美,提高他们发现美的能力。
小学美术课一直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孩子们能从创作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有差异性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了影响。城市的孩子比农村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接触到更多的美術知识,他们的眼界要比农村孩子开阔。但这不代表我们的农村孩子在美术方面就不如城市孩子,我们可以利用本身特点,把劣势转变为优势,乡村生活更加贴近大自然,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在生活中发现美。例如,在上《拓印树叶真有趣》这节课时,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树叶,树叶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在上这节课时,我把课堂搬到室外,大自然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可能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忽视的树木,让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不同树木的叶子一样吗?你能找到几种不同的叶子?他们的外形分别是什么样的?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这样的观察效果会更好,同时也是让孩子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的方法,以此提高美术课程教学效率。
二、回归生活,将课堂教学情境生活化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形象、声音、色彩、感觉和思维的。”如果在课堂上,老师只是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会觉得非常无聊,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一堂美术课如果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那么这样的课就不是成功的。那么,该如何在课堂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用形象的事物、丰富的色彩、还可以加上有趣的声音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这些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可以将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入到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教师如何将教学情境生活化?其实,美术的很多内容都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将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物带进课堂,营造的教学情境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在上人美版四年级美术《多姿多彩的靠垫》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不同种类的靠垫,布置在教室的各个地方以此来给学生创造一种生活化的情境。教师在选择教具时候要注意分类,比如在选择靠垫的时候,可以选一些不同图案,不同色彩的靠垫,尽量多样化一些,这样可以更好的激起学生的联想。比如当学生看兔子花纹的靠垫就有可能联想到其他动物花纹;看到用花的形象做靠垫图案时就可能联想到其他花卉图案;看到各种颜色的靠垫学生们就有可能思考哪种颜色与家里的装修更配。
当然,我们还可以结合身边有代表性的事物,比如我们当地的特产是阳澄湖大闸蟹,我们就可以将这个生活中的特产融入美术课堂,让孩子们以蟹为素材,设计一款靠垫图案。这样的教学情境比较生活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让一些非本地生对当地的文化有一些了解。
三、回归生活,让美术课外活动与生活紧密相连
生活是小学美术课堂的滋养地,我们还可以把生活元素融入课外活动。我们可以将地方特色带进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形式也应该变的多样化一些,要让孩子走出课堂,让课外活动生活化,还要在活动中融入人文元素和教育元素。
(一)美术课外活动要融入人文元素
如何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外活动中融入人文元素?我们可以这样做:在课外活动中结合地方特色,给孩子们展示地方人文,让孩子们在拥有地方特色的课外活动中了解当地文化,培养孩子们的人文情怀。
我所在的巴城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小镇,是阳澄湖畔的一颗明珠,她还有文明中外的阳澄湖大闸蟹。在组织美术课外活动时,我带领学生走入当地历史文化馆和“蟹文化”馆,通过参观,学生对当地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还带着他们参观大闸蟹养殖基地,让学生了解蟹农是怎样养殖大闸蟹的,让学生从这些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将人文元素融入课外活动。
(二)美术课外活动要融入教育元素
美术课外活动该怎样融入教育元素?环境保护,废旧物品再利用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我们可以把这些放到在美术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创作将废旧物品变成艺术作品。小学生喜欢动手,对手工制作兴趣浓厚。我们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身边的废旧材料,比如易拉罐、塑料瓶、废旧纸盒等等,然后通过组合,添加等方法加上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原本的废旧材料可以变成非常有意思的创意作品。这样的课外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发现,原来身边经常被忽视的废旧物,通过艺术创作可以变成这么有意思的艺术作品,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还可以保护环境,这样就很好地将教育元素引入到课外活动中。
现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我们的教育也应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的探索,寻新求变。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生活是美术课堂最好的滋养地,生活是艺术的活水源头,我们小学美术教学也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让课堂教学情境生活化,将人文元素,教育元素融入课外活动,让生活实实在在地走进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创立于成长[OL].豆丁网,2018.
[2]许年.生活化的美术教育[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
[3]陈建勇.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及改革发展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