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与突围: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学科德育
2020-07-31冯长宏
【摘要】学科德育实践存在困境,幸福教育的人性论、系统论、整体论以及实证性能够为学科德育提供支撑,实现学科德育中价值理念、制度模式、技术方法和教师素养的突围。
【关键词】幸福教育;学科德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7-0007-05
【作者简介】冯长宏,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江苏扬州,225200)副局长,邗江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培训部主任,江苏省思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教改背景下区域推进幸福教育的实践研究”(FHB120486)、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前瞻性重大项目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幸福教育育人模式的区域实践探索”(D/2020/02/3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中小学德育六大实施途径,课程育人居于首位。“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教育,就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教育。”“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手段的教育。”赫尔巴特的上述论断道出了课程育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有研究表明,当前学科德育中普遍存在思想忽视、目标偏移、内容游离、方法漂浮、教学阻隔等问题,需要从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制度管理、教师管理等层面加以改进。而在一般实践中,我们看到上述举措往往治标难治本,现实中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正所谓“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真正回归教育的本质,才能洗尽铅华,揭示学科德育的内在机理,实现学科德育的美好愿景。
一、幸福教育的内涵、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何谓幸福,各种学术背景下的阐释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我们认为,幸福首先是一种伦理学观照下的未来价值的认同和建构,其次是一种心理学范畴内的积极心理与品质,也是一种教育学视域中的充实体验和成功状态。概括地说,幸福是心理愿望得到满足时的主观感受和生命状态。幸福教育是以培养“幸福完整的人”为核心,以社会价值为引领,着眼于个体的生命需求、生命状态和生命发展,提升他们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活投入、意义建构等核心能力,让个体在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美好而充分的心理体验,并形成蓬勃向上、持续成长的积极品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幸福教育既要符合‘人的规定,又要符合幸福的规定,充分尊重人的自然性、道德性和社会实践性,使教育不仅成为人的幸福之旅,更是培育创造幸福的人的过程。”
幸福教育对于改革教育现状、厘清教育目的、探索教育实践新路径、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理论和清华大学的相关研究,“培养幸福完整的人”需要围绕六大要素系统建构: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关系、积极意义、积极成就,积极心理学的实证性为实践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积极自我致力于培养学生稳定的自尊和充分的自我效能感,积极情绪着眼于提升学生觉察和管理情绪的能力,积极投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好奇心、投入度,积极关系是发展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积极意义帮助学生发现内在价值、强化奉献精神,积极成就是发掘学生个体潜力,激发学生梦想,培养学生毅力和成就能力。这六大要素在自我身心系统、家庭互动系统、学校社会互动系统等三个系统中形成和发展,因为学生在系统中的主要活动是课程学习,所以学科教学对学生幸福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基于幸福教育理念的学科德育实践问题透视
透过幸福教育人性论、系统论、整体论及实证性等理念特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当下学科德育实践存在的现实问题,也可以展望学科德育的未来发展。
首先是理念与目标问题。分数要不要?当然是要的。但人的成长是本质,分数是学生身心成长的自然呈现,分数只是其中的一个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理念与目标的错位,语文学科失去了人文的光辉,思政学科失去了道德的力量,数学学科沦为题海战术,体育学科窄化为技能训练,科学学科被肢解为知识碎片……教育教学活动变得紧张机械,师生关系变得面目狰狞,这一切都是因为学科教学偏离了“育人”的本质。所以,学科德育首先要大笔写下一个“人”字,要以培养“幸福完整的人”为目的,成为“目中有人”的教育。当前学科教学的问题在于只看到工具价值,“目中有分”但“目中无人”,其思想根源是功利主义。加强学科德育就是要避免“育人”与“育分”的本末倒置,实现赫尔巴特所说的“教育性的教学”和“教学的教育性”,从而最终为人的幸福成长服务。
其次是局部与整体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德育也是生产力”这样的观点颇有市场,如果深入追问:德育是谁的生产力?很显然是“分数”而不是“人”。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学科德育要种下一棵“树”,它是用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来研究“人”的成长。在幸福教育的视野下,每个学生好比一棵树,自我身心系统、家庭互动系统、学校社会互动系统好比它的“土壤”,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投入、积极意义、积极成就是六大“根系”,美好的道德品质(包括塞利格曼提出的六大美德二十四个积极心理品质)是它的“干”,语文、数学、外语、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素质发展都是它的“枝叶”。“根”深,则“干”壮,则“叶”茂。反之亦然。他们之间双向互动,是相互作用、相互滋養的。同样,学科德育就是从三大系统中汲取能量,从而促进美好品质的形成。而这些美好品质,又促进了学科教学,提升了学习成效。反过来,学科教学通过学科德育(“教育性的教学”“教学的教育性”),提升积极品质,强化系统力量。所以学科德育既是绽放,也是蓄能,这棵“树”让我们看到了学科德育的整体图景及其定位。
最后是内容与方法问题。由于强调学科知识传授,当前学科德育在内容方法方面存在“教学阻隔”,教育内容不能贴近学生心灵,教育方法大多采用道德灌输,教育评价流于形式,学科德育存在喊口号的现象,所以,学科德育难以在学生那里落地生根,普遍存在知识绑架、情感受阻、沟通不畅等问题。首先,在内容层面,学科教学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性养成。学科德育要播下一粒粒“种子”,每一粒种子都是一个整体,不能将外层和内层隔离,否则就失去了生命活力。同样,学科教学也是如此,智育、德育在其中也是一个整体,任何教学阻隔只会削弱教育的力量。正如哲学家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倘若这些学习都只是为了“育分”,它们就沦为工具,而失去知识能量。所以,学科教学既要“育分”,更要“育人”。其次,在方法层面,传统的方法下不去,创新的方法进不来。目前的学科德育方法,“说教”味浓,“奖惩”味重,强调教师权力,批评指责较为普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自主探索、情感陶冶、感悟体验等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得不到重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自我接纳、自我对话、提升自尊、榜样学习、任务福流化、习得性乐观、建立成长型思维等新方法没有予以充分吸纳。
三、幸福教育理念下学科德育的突围之路
1.守望初心,探索理念文化的突围。
如何让学科教学重拾“育人”的初心?首先要引导教师反思问题根源。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学科分割、知识绑架、情感分离、沟通不畅等教学阻隔问题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它是伴随着学校制度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赫尔巴特的形式教学阶段理论、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以及后来的强化分科教学等,导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等问题愈加凸显,教学愈来愈窄化为讲授和训练,智育与德育之间的裂痕也越来越大。其次是要指引教师看见未来。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是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事关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类未来。再次是引领文化照亮现实。以扬州市邗江区对学科德育的探索为例,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江苏省邗江中学就着力建设“道德课堂”,提出课堂要“合道德”“合目的”“合规律”,引领全国高中教学改革。扬州市梅岭小学继承400年梅花书院“入礼门、树仁心、走义路”的教育文化,提出“三不四了”教学法,即“不拖堂、不占课、不布置回家作业”“讲了、练了、评了、收了”,37年不布置数学回家作业的改革行动收获了学科教学的高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十二五”以来,邗江区高举幸福教育旗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让每一个生命蓬勃生长”的幸福教育理念,引领全区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建立了幸福校园、幸福管理、幸福课程、幸福课堂、幸福教师、幸福父母、幸福儿童等七大支架,提出了一系列幸福教育主张,以“育人”为核心的幸福教育文化不断彰显。
2.守望体系,探索制度模式的突围。
如何让学科德育形成制度模式体系?首先是强化校本教研,落实每节课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每节课的三维目标,我们需要结合课程标准、时节背景、学生实际优化设计学科德育目标内容,通过强化备课、听课、评课、作业批改等过程研究,来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逐步帮助教师形成自觉。有位年轻的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续写《狐狸和乌鸦》,她发现学生续写的内容大致分三类:乌鸦继续吃亏上当;任凭狐狸花言巧语,乌鸦坚决不上当;乌鸦采取各种严厉的、古怪的报复措施对狐狸进行还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中第三类尤其多。这引起了她的思考:这世界只能“恶有恶报”吗?狐狸只是想吃那块肉而已,我们能否用同理心、用善意、用沟通去解决问题,比如鼓励狐狸用诚实的劳动去获得食物。幸福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开始学科德育的自觉探索。其次是创新教学范式,细化每一科的德育要求。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学科德育形成了消极的影响,我们需要探索以育人为中心的新的教学范式。为继承“三不四了”教学法,邗江区吸纳翻转课堂的理念,在传承中扬弃,创新建立并区域推进以学为中心的“新四了”教学模式,即将“讲了、练了、评了、收了”进行翻转,难度大的新授课可以从教师“讲了”(知识讲授)开始,难度小的新授课可以从学生“练了”(尝试训练)开始,练习课可以从师生“评了”(评价批判)开始,复习课可以从师生“收了”(知识建构)开始。模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沟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是建立“种子模型”,创新每一校的管理制度。每个人都是一颗种子,邗江区探索建立以发现、发掘和绽放每名师生生命力为核心的幸福管理,形成更为人性化的课程制度、教学制度、评价制度等。推进“幸福课程”,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元化、主题课程综合化;构建“幸福课堂”,倡导爱教爱学,会教会学,乐教乐学;摒弃单一的、片面的、僵化的教学评价制度,各校形成了多元化、过程化、个性化的校本评价模式。
3.守望实证,探索技术方法的突围。
如何让学科德育有效进行?学科德育的有效性一直受到质疑,幸福教育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其教育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指导、实践活动等都是以实证、定量的心理学研究为依据,这就为学科德育提供了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首先是审视“旧工具”。通过同课异构等活动形式,引导教师体验学科德育常用的说教、指责、批评、灌输、奖励等“旧工具”,感受学生的厌烦、逆反、气馁等情绪体验,理解德育目标与实际效果的背道而驰。其次是尝试“新工具”。幸福教育六大模块都提供了多样化的应用技术,比如培养学生自信,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课程学习中的10个优点;培育学生不怕挫折,可以引导开展内部自我对话,调整不合理的信念;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可以引导学生写感恩日记,还可以采用学习任务“福流化”策略;帮学生克服畏难思想,可以引导建立成长性思维;邗江区在每个班级创新开展“一个孩子的研讨会”,让学生、教师、家长、专家坐到一起,通过家庭雕塑、表达感恩、识别优势、发现梦想、理解接纳等多种技术方法,构建更为积极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助力学生成长,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学业成绩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最后是推广新方法。为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邗江区区域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在建设非遗课程时推广采用了“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师生的参与热情,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做中学”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深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精深练习,积极投入并获得积极成就,从而培育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热爱。这些都是幸福教育的方法。
4.守望幸福,探索教师素养的突围。
如何解决学科德育中的教师素养问题?2019年陕西一位初中教师因为学生成绩不好天天辱骂学生的新闻引起社会关注,这位教师并非师德败坏,也不是教学水平不高,而是不懂得学科德育的方法,更因为他自己缺少幸福体验。肖川在《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中说:“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幸福的学生。”在幸福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中,我们通过弘扬“匠人精神”,开展“唱好歌、读经典、品电影、讲故事、传箴言、做运动、当义工”为主要内容的“七大行动”,培育教师的三种“幸福”。一是心中的幸福,那就是情感的热爱。爱自己的人才有能力爱别人,教师需要通过识别自身品格优势和美德,来提升自尊水平,还可以通过发现学生的优势去鼓励学生,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邗江区通过开展萨提亚教师成长工作坊等多种方式,引导教师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保持正念,积极处理自我关系、家庭关系、师生关系,人人成为有能量、正能量的暖心教师。二是脑中的幸福,那就是思想的专注。建立成长型思维,不断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索学科教学的育人之道。邗江区引导教师研究学习“幸福管教”,从“三大系统”入手,不断探索学生的成长奥秘,努力培育每个学生内心的力量,领会和掌握学科德育的新路径。三是手中的幸福,那就是技术的精湛。鼓励才是促进学生成长与改变的方法,批评指责只会适得其反。只有引导教师学习学科德育的方法,获得有效的技术,才能不断提升学科德育的实效。
周国平先生说,当前中国教育出不了世界级大师最根本的问题是功利主义的泛滥,是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关注人的生命、智慧和灵魂,这些都需要落实在学科教学之中,需要根植于学科核心素养。只有当学科德育不再是表面化的空洞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活动,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涌动生命活力,才能让立德树人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幸福教育的样子[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莎.论“学科德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冯永刚.学科德育的价值、困境及路径选择[J].中国德育,2019(16):50-56.
[5]曾光,赵昱鲲.幸福的科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6]李春迪,唐爱民.学科德育实现路径构想[J].中小学德育,2019(11):17-20.
[7]姜浩哲,沈中宇,汪晓勤.新中国成立70年数学学科德育的回顾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2):22-27.
[8]叶飞.学科德育的实施困境与策略突破[J].中小学德育,2019(11):5-7,20.
[9]紀海龙,程亚男.略论学科德育的内涵、内容与实施[J].中国德育,2019(4):19-22.
[10]车言勇,王金德.学科德育让教学回归育人本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9(7):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