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塑料制品产量全球第一塑料污染治理呼唤全流程管理
2020-07-31本刊主笔刘国伟
◎本刊主笔 刘国伟
今年6月,多家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团队经过两年研究,研制出一种可在海水中降解的高分子材料。这一消息为深受塑料垃圾围困之苦的公众带来了信心,也为尽早实现海水可降解塑料的产业化带来了希望。回顾中国塑料产业的发展之路和塑料污染治理中的关键事件,对当下和未来的环境治理有重要意义。
20世纪初,中国塑料产业在上海起步
20世纪初叶,就在利奥·贝克兰博士在纽约发明酚醛树脂(俗称电木),开启了塑料产业新篇章后不久,德国企业礼和洋行将赛璐珞(最早投入商业生产的合成塑料)及其制品输入我国,中国塑料产业开始扎根上海,并发展起来。
民国时期,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塑料工业发展既不充分也不平衡。当时,我国的塑料制品生产大多集中于上海、广州、重庆、珠三角等沿海和沿江地区。早期的塑料产品绝大部分出自手工业作坊,主要原料依赖进口,产品种类较少,应用范围有限,主要产品为电器零件、纽扣、文具、眼镜架及玩具等。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在20世纪30年代初创作的《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用朴素的笔调刻画了彼时的塑料玩具对孩子们的诱惑:“小孩给赛璐珞的洋囝囝,老虎,狗,以及红红绿绿的洋铁铜鼓,洋铁喇叭勾引住了,赖在那里不肯走开。”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塑料产量仍然非常少。1956年,塑料工业被纳入计划,塑料产量逐年上升,但总产量依旧很少。
数据显示,截至1957年,我国合成树脂产量为1.3万吨,塑料制品产量仅有1.4万吨。1958年,我国开始投产聚氯乙烯(PVC树脂),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塑料工业进入新的里程碑。
从1962年起,我国开始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的石油和天然气加工设备及相关技术,从此掌握了制造新品种的塑料和合成纤维的技术和能力,加速了国内石油化工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发展。
截至1978年,我国年产合成树脂量达67.85万吨,塑料制品产量达92.26万吨,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此时的塑料产业规模不大,也尚未对自然环境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
1978年,农业塑料薄膜从日本引入我国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开始大规模地从国外进口乙烯生产装置,塑料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上海金山、北京燕山、辽宁辽阳、山东齐鲁和南京扬子等十大石化基地相继建成,塑料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笔者在胶东地区农村生活,至今对当时塑料文具和塑料生活用品的大量涌现记忆犹新,因为很多色彩艳丽、结实耐用的塑料用品在当时的农村是新潮的代名词。
【环境百科】
塑料
塑料是以合成树脂为主要成分,再根据需要加入某些辅料,如抗氧剂、增塑剂、填充剂、加工助剂、染料或颜料等各种助剂,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加工塑造成一定形状,并在常温下能保持既定形状的高分子有机材料。
塑料有三个最主要的特点:第一,它比较轻,密度小于1。这是相对于金属和玻璃等材料而言的。它轻的原因是它们是有机聚合物,即由碳、氢、氧、氮等较轻的元素组成的。第二,塑料易于加工。塑料具有可塑性,即在适当加热或加压后变形,在降温或压力消失后维持原有形状不变。可以通过挤出、注射等方式加工成各种形状的产品。第三,塑料不会像金属材料那样容易锈蚀及腐烂。
(来源:中国化工学会)
琳琅满目的塑料凉鞋
进入90年代,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空前繁盛,国内塑料制品的产量也以年均12%的增速高速增长,塑料加工业也通过引进欧美日等国的先进设备和生产线,提高了加工能力和质量档次。到1996年,我国塑料制品产量超过1500万吨,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产量提升后,塑料垃圾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1990年,笔者乘坐津沪线绿皮车南下读书,对铁路沿线刺眼的大量白色物品很好奇,问过别人才知道那是吃完的塑料快餐盒被丢弃后形成的白色垃圾带。1986年,铁路列车上开始使用塑料快餐盒,许多塑料快餐盒被随手抛在铁路边,严重破坏了自然风景和生态环境,“白色污染”一词由此流传开来。有文献称,我国1995年5月起开始做出改变,在铁路上用易降解和可回收的餐盒取代不可降解的餐盒。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塑料餐盒和包装袋仍存留下来,并在十多年后随着快递和外卖行业的发展飞入千家万户。
塑料袋在国内商业中大量使用也始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于塑料袋廉价便捷,在购物、包装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许多塑料袋在没有得到任何处理的情况下被四处丢弃,成为垃圾。塑料垃圾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农业塑料薄膜。1978年,这种“农业神器”从日本引入中国,对提高我国农业产量贡献巨大。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塑料薄膜进入土壤,广大农村的土壤质量和乡居环境受到很大影响。这一时期,塑料垃圾的污染逐渐被政府认识到,并开始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塑料污染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2010年,我国塑料制品产量世界第一
进入21世纪,我国塑料工业规模持续扩大,10年间塑料制品产量实现了翻两番,塑料制品业的产业规模、主要经济指标、技术水平、从业人数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2010年末,我国塑料制品产量已占全球产量的24%,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跃居全球第一位,塑料深度渗透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本世纪前10年,为加强对塑料垃圾的管控,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发布了一些重要的法律和法规。例如,2001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紧急通知》,2007年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以下简称“限塑令”),同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等。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也对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问题有所涉及。
但是,我们现在回头去看上述法律和法规,可看出其诸多不足,如相关规定过于抽象,多为原则性的规定,现实中不易执行;政府部门的责任重叠,许多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楚,监管难以落实;以及对塑料回收和处理环节的费用如何由污染者承担等问题缺乏明确规定。凡此种种,使得相关法律的实际执行效果与预期有较大的差距。
例如,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虽然在2001年被禁,但实际上在社会中仍然屡禁不绝。再如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07年的“限塑令”,施行之初反响不错,媒体调查显示7成消费者愿意用环保购物袋代替塑料袋。但时长日久,公众逐步适应了塑料袋的收费价格,塑料袋的消费量逐步回升;在缺乏监管的小商场、农贸市场、广大农村等地区,免费的普通塑料袋仍大行其道,这就在客观上降低了“限塑令”的权威性和执行效果。
外卖包装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基本得不到回收
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塑战速决”
本世纪的第二个10年,被业内称为中国塑料工业的战略发展阶段。
2011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塑料加工业开始从量的高速增长期进入到质的飞跃提升期。党的十九大以后,已经有一批塑料企业先行起步,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和实践。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中国塑料加工行业专利申请量合计为434994件,超出日本、美国、韩国和欧洲国家一个数量级,中国塑料加工业表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大量生产塑料的同时,我国产生的塑料垃圾数量也是规模空前的。
我国塑料垃圾的严重性,国外有两份公开文献可供我们参考。2017年的英国《自然—通讯》杂志载文称,在世界污染河流对海洋的塑料输入估计量前 20名中,中国大陆有6条河流入榜,其中排名第一的长江向海洋输入的塑料垃圾总量占世界总输入量23.71%。
德国著名智库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牵头联合发布的《海洋地图集2017》显示,全球塑料垃圾管理最差的20个国家中,中国处理不当的塑料垃圾数量排名第一,是排第二名的印尼的两倍;回收途径的匮乏与不规范,环保意识的欠缺及不完善的法律为高污染企业提供漏洞等因素,使得大量的塑料垃圾被随意丢弃。
2016年公映的纪录片《塑料王国》中,在塑料回收点玩耍的国内儿童。
海洋中的塑料
从外部环境看,同一时期国际社会对塑料垃圾的认识也在日益加深。2011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始持续关注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海洋废弃物作为三大主题之一被纳入《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鉴》中。2015年4月,联合国海洋环境保护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发布报告,呼吁重视微塑料(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对海洋生物的危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呼吁各国应在微塑料管理方面采取预防性措施,并将201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塑战速决”。
为了让塑料行业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我国出台了多项涉及塑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例如2018年的环保税、《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以及2019年海南省“禁塑令”、上海强制垃圾分类正式施行与“无废城市”试点工作的开展等。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在2017年叫停进口“洋垃圾”,这项决定迫使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开始为塑料垃圾寻找新的接收者和填埋场。这也标志着我国对塑料行业的监管正在逐步收紧,塑料行业生产正在逐步向绿色低碳化、环境友好化、规模化、规范化转变,塑料产品将向可降解、无害化转变。
用全流程管理支撑有效限塑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要求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如此严格的措施有助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由于一次性塑料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逐步减少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有许多专家和学者指出,需要从源头控制、过程使用、资源化回收等多个环节完善。
首先,要完善政策,从源头减少一次性塑料,相关部门需尽快制定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切实加强环境微塑料污染的风险管控。其次是反复利用,变一次性塑料为多次性塑料,在使用环节应尽可能提高一次性塑料的重复利用率等等。再次是变废为宝,加强一次性塑料的回收和资源化。最后是群策群力,全社会共同参与一次性塑料管理。
塑料垃圾的治理是个长期过程。考虑到人类对塑料制品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还得和塑料共存。
由于当下塑料和农业、工业和日常生活的结合已到了极深层次,部分环保人士心中颇具浪漫色彩的“完全禁塑”在短期内仍不可能实现。仅就我国农业而言,离开塑料现有农业生产体系会轰然倒塌,随之而来的农作物减产是我国无法承受的。这是因为我们目前的高产体系是建立在塑料大棚和地膜覆盖技术上的,塑料在农业上至今没有真正的替代材料。由于塑料垃圾主要是由人类行为不当和废物管理不善造成的,健全的废弃物管理基础设施和全面的消费者教育才是当下应对塑料垃圾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