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华:情系脱贫攻坚,力助乡村振兴
2020-07-31马丹宁
文/马丹宁
致富,久久为功
福建省浦城县有两个省级扶贫重点村——小溪村和源头村。走入村落,远山如黛,溪水潺潺,村道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草掩映,社区服务中心、文化读书室、灯光球场、体育健身场一应俱全,仿佛置身于一个城市花园小区。农家乐、土特产店铺前,时常碰到游客。小溪村和源头村的村民们都说,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陈秋华及其团队。
陈秋华在多种场合表示,脱贫只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要使农村富裕、乡村振兴、城乡融合需要久久为功,我们需要做好长期的服务。
2015年,陈秋华作为科技人员被派驻小溪村和源头村对接帮扶后,他第一时间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乡村旅游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产业创意、美丽乡村建设、三产融合等方面的人才学科优势,带领团队进村入户、上山下田,针对两村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村民的诉求和希望,准确把脉,精准实策,提出发挥乡村生态资源和产业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精心编制了《浦城县山下乡小溪村乡村旅游发展策划方案》和《浦城县山下乡源头村乡村旅游发展总体策划方案》。
陈秋华通过现场指导、讲座交流、产业辅导、政策解读等方式,用心用情地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蓝图,全面推动扶贫工作。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旅游业态,村庄文化广场、道路、环境卫生等得到显著改善,村民对生活更有奔头,看到了致富的希望。2017年,小溪村成为乡村旅游特色村,全村人均收入达13743元,20户贫困家庭58人提前得到安置。2016年,源头村被评为脱贫先进村。而小溪村与源头村的变化只是陈秋华及其团队在脱贫攻坚战线付出努力的一个缩影。
扶贫,需先扶志
陈秋华多次与团队成员说:“扶贫要先扶志,要让广大农村区域的干部群众都有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志向是我们的责任。”他还表示,福建省广大农村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许多地方守着“金山银山”而不知道如何发展,要转变他们的发展思维,充分利用庞大的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打通城乡之间的资金流、人员流、商品流、信息流等通道。
陈秋华(左二)与工作人员一起探讨乡村脱贫攻坚工作
陈秋华不仅这样要求团队成员,更是以身示范。他通过县委中心组学习、乡镇干部培训班、农业农村专项培训等渠道向干部群众传递发展思路与脱贫致富志向。甚至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述“怎样脱贫致富”“如何做好农家乐”等,妇女抱着孩子、老农牵着牛围绕在陈秋华周围听着、交流着。
这样的交流、讲座、培训先后持续了多年。仅2018年,见报的讲座、培训就有二十多场。带有政策引导的讲座,如“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与扶贫专题”“产业融合背景下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等专题尤其受农民朋友欢迎。
近年来,以陈秋华为主的“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乡村旅游研究中心”分别在龙岩连城县、南平松溪县、宁德霞浦县、泉州南安县、漳州龙海市等地建立了研究基地,通过基地辐射到广大乡村,为师生与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了长期的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学生实践与旅游业态辅导、乡村振兴实施等合作通道。
扶智,深耕厚植
陈秋华反复强调,扶贫要把智力输入与智力植入相结合,高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初心与使命是一种有机的结合,不可分割。陈秋华表示,服务农村、农业、农民,既要把高校的科技成果带到广大农村,更要把“教书育人、文化传承”的职责融入服务“三农”当中,教书育人不仅在教室里,更要在田间地头,为更多农民掌握技能,使脱贫有强有力的内生动力和技术基础。
陈秋华不仅手把手地指导、教会农民如何经营乡村旅游点,而且经常把自己的著作《福建省乡村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送给农民朋友,要求团队成员要多走入基层、走入农村,与农民交朋友。他先后成立了“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团队”“乡村生态旅游服务团队”“乡村文化振兴服务团队”“新型职业农民和青年农场主服务团队”,主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为全省输出近2000名的新型职业农民。
据统计,仅2018年,陈秋华团队派出多达132人次为各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乡村文化振兴、脱贫帮扶、农业合作社运营提供服务;为地方制(修)订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美丽乡村等方面规划共15项;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有关的地方标准;对十多个村落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辅导,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陈秋华怀着对乡村独有的情愫、对农村脱贫攻坚高度的责任,走过了福建省150多个乡(镇)、360多个村庄,把扶贫信念挥洒在乡村大地上,践行了农林高校教师奋战在田间地头的优良传统作风。陈秋华的农村脱贫攻坚、高校农村服务、乡村振兴等工作,无论是横跨八闽的广度、还是志智兼扶的深度,都体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责任,真正诠释了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