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领导力是校长的必答题
2020-07-30任富恒
任富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教育,要通过育人融合创新追求一流育人质量,需要把握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的原则,培养其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学科融合的创新意识,创造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环境。教育改革的一切要求和行动,校长都是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
今天的校长,创新领导力是个必答题。校长的创新领导力从过去的务虚走向如今的务实。新理论、新概念层出不穷,校长要与时俱进地在新理论中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用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在实践中修正理论,而不是跟着感觉走。这也是教育家型校长的基本素养。
在提升校长创新领导力的过程中会遇到几个问题。比如,随着国家对学校硬件投入加大,大部分地区标准化学校一所所的建设好,校校之间的竞争是管理体系、课程建设、学生个性发展、校风等软实力的竞争,校长该如何行动?再如,学校规章制度汇编内容齐全,为何依旧问题不断?又如,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启动点找准了吗?学校工作有明显起色了吗?在改革提速背景下,教育本源是什么?如何进行学校的顶层设计……这些问题的回答与解决,反映了校长创新领导力水平。创新领导力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有专业素养和全局性宽广视野,创造新的领导方法和途径,塑造新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从而达到新的效益层次。创新领导力,包括领导观念创新、领导关系创新、领导方式创新等多个方面。
在具体的实践中,一所学校中的校长创新领导力,显示在教育质量、办学特色、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教育评价六个要素上。这些要素上哪怕是有微小的创新,都会让学校之间有显著差异。如,教育质量,折射出校长的育人观。面向未来的教育,教育质量不能窄化于学科成绩,一定要有教育家的思想,思考如何让学生从当下走向未来。
最好的教育是学生的精神成长,最好的管理是学生的自主管理。校长们不缺乏好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好的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这些转化,需要校长的思考力、办学思想凝练、自己的人格魅力、知人善用的能力、执行力等诸要素赋予的新内涵。
校长创新领导力的三个着力点
教育改革呼唤校长创新的领导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校长高度决定着学校的高度。校长创新领导力有三个着力点:学校“队伍建设+平台”“特色办学+个性”和“课程建设+整合 ”。
“队伍建设+平台”。学校管理的核心要素就是领导班子建设、教师团队建设。除了行政设置的教研组、年级组、少先队外,还有一些“民间”功能的非行政性小众群体,这些都要纳入管理视线内。引导其价值是关键。在队伍建设中,我们提倡“以人为本” 的制度建设。我比较赞同的是,学校制度设计时要“以人为本”,但管理时必须以事为本。
现代学校制度“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十六个字,很好地阐释了“以人为本”的内涵。但为什么制度的效能千差万别呢?应该反思一下:第一,制度太多,单位成员说不清楚;第二,制度脱离实际情况,相互矛盾;第三,制度形成过程中,没有广泛的民主参与环节。要想使规章制度真正发挥作用,首先要让单位不同层面成员代表参与进来,认可其合理性、必要性,使制度深入人心。制度的产生经过“针对问题——起草——民意修改——试行——再修改——颁布”的过程,通过过程的检验,这个制度才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收到制度化管理的成效。制度形成的过程,关注了人的需要,凝聚人的智慧,发挥人的潜能,是以人发展为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建立了平等、互助、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建设一个团结、和谐、友好相处的工作环境,进而形成“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校长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校长的激励能力体现在破立结合地构建制度体系、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和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方面,在新内涵、新举措上有新的突破。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數字化时代、大数据时代,每一位师生都有一个数字画像。学习、教育的过程就是数据不断采集、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过程。这个数字画像会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信息化技术参与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次重大突破,使管理更加科学化、可视化。
“特色办学+个性”。特色,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学校特色办学就是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特色学校发展呼唤校长创新领导力,校长创新领导力体现在对学校文化的传承和改造,更取决于校长们如何顶层设计。
时代飞速向前发展,育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落实“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课程目标的1.0版。后来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2.0版。现在的“核心素养”则是3.0版。核心素养统领下的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必定引起学校教育以“育人模式重构”为中心的深刻变革,即教育从“育分”走向“育人”,从“训练考生”到“培养学生”。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开启了个性化教学,又催生了教育4.0时代。教育4.0,是指在信息智能文明时代,以满足学习者心智发展为主要教育目标,以互联网为信息载体和传递方式,以教学权威组织结合,自主学习社群为组织形式的教育新形态。其教育目标的变革——从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和技术转变为发展学习者的心智能力,即心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校特色发展定位,需要校长们学习好教育改革的前沿理论,做好选择题。
依据一:依据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管理+与人合作;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造能力;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动手能力。
依据二:地方教育改革新政。考能力将转变为“真命题”!靠“刷题”获取高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学校如何准备,校长聚焦点应在“新政”的“新”变革点。如,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尤其是参与社会考察、探究学习和职业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及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依据三:国家对学校自主创新的政策和财政的支持。如创新实验室,安全体验室,口语教室等。
依据四:课程、课时、教师及后续购买教育服务的投入等。
依据五:学校现有文化基础、人文基础、硬软件基础、学校融合社会资源的基础。
结合这五种依据,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完成选择题。一旦决策,就是一个相当稳定的长期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决不可以朝令夕改。
“课程建设+整合”。对“钱学森之问”不能还停留在问的层面上,今天我们要回答实践层面的问题了。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学生中缺乏创造性人才第一个原因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问题。学生过多局限于专业知识,而缺乏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知识,而这些往往是具备创造力的人才的特质。
中国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阐明了未来学校的四个基本特征,其中,课程形态指跨学科整合,打破学科界限,建立特色、多元、全面的课程体系,实行STEAM教育、艺术、体育课程的多元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形态指互动课堂,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利用合作式、混合式、深度式学习等转变学习方式,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社会化的学习,构建互动、高效的现代化课堂。
课堂要关注并培养孩子的五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不再被“牵着鼻子走”,学习更凭主动性;创新实践能力,这个时代最值钱的是“创新”;数据分析能力,从数据里面看出“门道”,各个行业都需要自我认知能力,认识自身特点的孩子更容易脱颖而出;情感处理能力,一种“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能力。
面向未来的教育,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形成面向未来的育人观和质量观,而最好的未来即在当下。面对这些新变化,学校要主动而为,校长的创新课程领导力决定了学校未来发展命运,这里没有过多的行政命令,更不能“等、靠、要”,取决于校长的前瞻性思考和行为自觉。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实施“重建课堂教学”计划,从“三关注”,即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关注活力课堂教学;关注丰富学生经历到“教材、教师、学生”课堂三要素的研究。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让有差异的学生用好一个没有差异的教材;
教師,要从讲授到合作,改变了“胸中有教材,目中无学生”的做法;
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有效度。课堂教学上,我们创建“倾听—对话”式课堂教学。学生的预习单,教师使用二次备课活页纸,把预习作为作业的一部分,把学生预习中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问题来自学生,让课堂发言成为一种习惯。
构建了课内与课外的六种经历教育。提供课堂的“学与问”思考的经历;提供课程让学生拥有探究的经历;重建课堂教学让学生享受有创意的经历;提供让学生具有艺术生活化的经历;提供让学生拥有幸福校园生活的经历;创建让学生走进社区、融入社会的经历。这些经历丰富了学生研学的内涵,夯实了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校长的创新领导力是校长领导能力的核心。今天的校长,以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为己任,为教育公平贡献一份力量。校长的创新领导力不局限在以上三个着力点,还存在于学校所有空间。校长抓住了创新领导力,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创新领导力,就抓住了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核心,抓住了自己领导能力的核心。校长保持了创新领导力,也就保持了事业的活力,保持了自己专业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