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小说中秋描写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探究

2020-07-30佟玮

青年生活 2020年27期

摘要:纵观明清小说,中秋描写的出现频率较高,关于中秋佳节的诸多习俗均有十分生动形象地刻画,例如赏月、食月饼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民俗文化史价值。除此之外,明清小说中秋描写,还成为小说人物命运转折点、小说人物关系变化节点、怪异妖魅出现的背景,能够更加清晰地呈现人物性格,剖析人物关系,渲染故事背景,其文学功能不可替代。本文研究过程中,从明清小说中秋描写入手,通过解读不同小说作品对中秋的描写,来揭示中秋的传统节日习俗,并进一步明确其民俗文化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

关键词:明清小说;中秋;民俗文化史价值;文学功能

引言

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唐宋时期,伴随社会文化地发展,直至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大的节日。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在宋元时代并未得到重视,仅仅是视为普通节日,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后,中秋节的地位得到显著的提高,成为与新年、端午、清明并重的节日。明清小说中频繁地将中秋节日、风俗描写出来,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地需要,同时还蕴含其他诸多文学功能。

一、明清小说中秋描写的民俗文化史价值

节日与平日本身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蕴含着特色的民俗意味,彰显了特色的文化内涵。每个节日所具备的一系列民俗意象中,必定会存在1~2个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意象,例如爆竹与除夕、龙舟与端午,那么中秋对应的则是圆月——期盼阖家团圆的人伦幸福观念。中秋节的民俗包括食月饼、赏月、拜月等,明清小说刻画人物和故事情节时,将这些中秋习俗通过十分生动的形态呈现出来,体现出重要的民俗史价值。其中,赏月是明清小说中对中秋描写最多的内容,中秋最早形成于我国唐宋时期,在此时赏月则已经成为民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標志着中秋节的诞生。例如,在明清小说《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和崔中成丞中秋月》、《东京梦华录》中,均有对赏月十分细致入微地描绘,是对明清时期中秋赏月民俗的直接呈现。中秋节不仅包含赏月,同时还涵盖诸多其他民俗,例如服饰、饮食等,月饼更是中秋节标志性的食品。在明清小说《西湖游览至余》卷20、《燕京岁时记》、《红楼梦》中,均有描绘中秋节食月饼的情形。

二、明清小说中秋的文学功能

(一)小说人物命运转折点

在明清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是能够激发读者情感共鸣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小说的节奏。明清小说中,关于人物命运的描绘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但是通常情况下主要是两种人物命运变迁:一种是主人公走出厄运,最终收获幸福。另一种则是在幸福的生活中放纵,最终走向毁灭。中秋节在明清小说的叙事中,时常作为人物命运的转折点,通常描绘命运多舛的主人公,在中秋节这个时间节点后逐渐走向幸福。例如在明清小说《石头点》中,女主人公周长寿父母双双去世,而自己也被丈夫无情抛弃,沦为乞丐,在中秋之夜,她的命运终于迎来转机,被富人收为婢女,周长寿命运的转折点正是中秋。

(二)小说人物关系变化节点

在小说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人物塑造始终是核心内容,人物形象是传达作品核心内涵的重要载体。小说在进行人物塑造过程中,通常会通过描述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呈现人物的内在精神特质。小说中人物关系的变化,不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同时也体现着人物的性格特征。许多小说将人物关系变化的时间节点安排在中秋节。例如《生绡剪》中,陆蟾舒是一个落魄秀才之女,她与篾片之女楚萱念结义,这一人物关系的变化对于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原本两家是邻居,楚萱念对于陆小姐一直仰慕,所以和父亲商议,她们同年同月生,不如结为姐妹,并央告父亲趁中秋佳节前去商议。在这里,中秋以其团员、圆满的文化内涵预示着的结局,最终两人成功结义,成为了胜似同胞的姐妹。以中秋作为小说人物关系变化的节点,在明清小说中还有许多,体现出了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文学功能。

(三)怪异妖魅出现的背景

基于文化心理角度,民众将部分节日作为与鬼神对话的特定时间,形成了神秘、怪异的氛围,例如大多数人均将清明节作为叙事怪异的最佳节点,实质上,文学作品出现怪异妖魅不仅仅是在清明节,中秋节同样被许多明清小说家作为描写怪异妖魅的背景。例如,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叙述中秋之夜,郭生与友人赏月,谈到了鬼事,郭言自己从不惧怕鬼神,在友人的刺激下,他前往凶宅自证,最终被妖鬼戏弄。许多明清小说均选择中秋作为叙事怪异的时机,且大部分均在以下情境之中:离群索居,佳节独处,环境幽僻,置身凶宅。明清小说家通过描写这类情节,从侧面渲染了中秋节象征的文化内涵,中秋象征着合家团圆的人伦美好,而没有享受这一幸福的人遇到怪异事件则不足为奇。

结语

近代以来,在明清小说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文化学角度入手,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关于中秋节日的描写和叙事,在我国明清小说中十分常见,已经形成一种大众化的文学现象。生命内涵其实就是传统节日的本质,生命意义寄托于传统节日,并且通过礼仪与风俗活动呈现,最终赋予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这也正是人的生命意识与活动。明清小说中秋描写,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和文学功能,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空间,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体验,刻画出独特的审美内涵和艺术张力。明清小说对中秋的描写,立足于现实,彰显其文化内涵,不仅增添了民俗的形象性,同时个体的生命体验也更加鲜明和独特,这也是明清小说中秋描写体现出重要民俗文化史价值和文学功能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聚宝. 蒙古国所藏明清小说蒙译本及其学术价值[J]. 文学遗产,2016(01):144-158.

[2]冯文开. 明清小说的蒙古演绎——论胡仁乌力格尔的创编[J]. 民族文学研究,2016,34(05):35-49.

作者简介:佟玮(1982.4-),女,满族,北京密云人,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讲师,从事明清小说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东亚文学比较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