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融合发展
2020-07-30孙俊
孙俊
摘要:巴山蜀水自古就颇有历史渊源。梳理成渝语言、文化、饮食、习俗异同,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缩小成渝两地文化冲突的隐性因素在经济圈建设中的阻碍作用,对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显得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区域文化;成渝;经济;发展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为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重要支点。因此,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缩小成渝两地文化冲突的隐性因素在经济圈建设中的阻碍作用,对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显得极具现实意义。
一、地名考证
关于“巴蜀”的地理范围,历史上行政区域变动不一,但大体上指今天的四川省、重庆市。
四川是经两川、三川、三蜀、四川而逐渐演变而来,一直到元代至元23年,开始建省,称为“四川行中书省”。而成都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从建成之后,就一直沿用成都这个名字,这在中国城市名字的变更中是独一无二的。关于成都的名字的含义,历来解释颇多,比较可信的是孙华的“庸成说”。他的《成都得名考》认为,成都是蜀开明氏的都城。成都的“成”字,其含义就是“庸成”之“成”,也就是蜀开明氏的旧称“崇境”;“都”字,“都从邑,者声,凡从者声之字多有聚义”。人们聚集的地方称之为都。因此,“成都”解释为庸成氏(即崇庸氏、开明氏)之国的都城。[1]
重庆是古巴国首府,历史上一直是州、郡、府、路所在地。民国17年析巴县城区置重庆市,民国28年升为中央直辖市,定为陪都,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
重庆有“山城”、“渝州(渝)”等别称。关于重庆的含义,据说是南宋孝宗时,其子赵淳封于恭州,为恭王。后孝宗禅位于他,是为宋光宗。光宗即位时(1190年),“太上皇”、“太上皇太后”亲临庆典,喜上加喜。光宗将恭州升为重庆府,亦含庆贺光宗先封恭王、再当皇帝,双重喜庆之意。
二、成渝两地文化基因
成渝两地历史上颇多渊源,文化上亦有相通之处,无论从语言、文化、饮食、风俗上都具有不可分割的历史相连性。
(一)成渝语言
成渝语言都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两地共同都有的声母达19个之多:b、p、m、f、d、t、n、z、c、s、j、q、x、g、k、ng、h、零声母。成都话有36个韵母,重庆话有37个韵母。
由于成渝两地的人使用的大多属于西南官话范畴,属于西南官话的成渝片,是关系极近的同一方言的分派, 因此,具有相同的典型特征。据现代学者考证,成渝的语音系统差别都很小,语音相似度与周围方言相比最高,达到了92%。
(二)成渝文化
“巴蜀文化”的概念是1941年卫聚贤首次提出来的。由此,巴蜀文化、楚湘文化、吴越文化共同构成长江三大文化。应该说,巴蜀两地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两地人民不同的性格。但在长期的互动交流中,又形成了共同的巴蜀文化圈,形成共有的文化特性。
1.好娱乐
《岁华纪丽谱》曾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2]。喜欢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成渝两地风景秀丽,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川渝地区好游乐、追求休闲安逸的生活方式。
2.开拓进取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巴蜀之地自古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极为困难,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巴蜀之地的人封闭的性格特点;但另一方面,巴蜀之地的先民,为取得与外界的联系,又极力开辟蜀道,甚至有几次大规模的迁徙,形成了巴蜀人开拓进取的天性。同时,由于巴蜀文化是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也造成了巴蜀两地人开放包容的性格特点。正是由于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入蜀,从司马相如、杨雄开始,到李白、苏轼,再到郭沫若、巴金等等,为巴蜀文化增添了华章重彩。
3.超前冒险
古语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且有蜀人“贪乱乐祸”的成见。从积极层面上理解,恰好说明了巴蜀之地的人,具有丰富的革命经验和彻底的建设性。在笔者看来,是巴人的冒险进取性、超前性,以及蜀人的追求完美性、稳定性的性格天性,造成了巴蜀之地人民先乱后治的精神。这种进取精神在今天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仍有重要的价值。
(三)成渝饮食
成都具有典型的盆地文化特色,人民性格柔和、温婉,语气平缓。重庆高山陡峭,大河蜿蜒,属于典型的沙河文化,人民性格阳刚、豪迈,语气急促。重庆最典型的餐饮文化是火锅,即使是三伏天,炎炎夏日,依然可见重庆人围坐在火锅旁,大汗淋漓而自得其乐。成都的餐饮特色主要是川菜和小吃,比较符合成都慢节奏的生活方式。饮食特征与该地的文化特征紧密相连,反映了该地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位。
(四)成渝习俗
传统的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成渝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相近,形成了许多共同的习俗,如正月元日“头醪”的风俗,立春时食用春饼,元宵时吃汤圆,清明节蒸清明饽饽,端午节食鳝鱼,中秋节食月饼麻饼牛肉果木,重阳饮酒,冬至杀猪做腊肉香肠,腊八节食粥,除夕食米酥、米花年糕。
除了这些中国各地通有的习俗外,川渝地区还有许多地方特有的习俗,最典型的当是夜市饮食。重庆夜市产生于1927年,入场店铺203户,经营户多为餐饮,主要卖冷单碗,也有卖夜甜食的流动小贩。抗战以后,特别是在重庆的“陪都”时期,夜市风俗愈加兴盛,1936年,店鋪达到2991户。现如今的烧烤、夜啤酒也在成渝两地极为盛行。成渝地区的人善饮酒,且名目繁多,讲究少饮、慢饮、细饮,边喝边摆“龙门阵”,达到了以酒会友、活跃气氛的效果。
三、结语
巴山蜀水,自古风景秀丽,人文景观奇特,几乎每个县都有可供旅游的景点。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4月29日,成渝两地就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工作达成了多项协议。
然而,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一个城市旅游名牌的打造,不仅仅是外在物化文化景观的打造,更需要自然风景、人文历史的文化挖掘。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挖掘成渝两地共有的文化基因,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参见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300-301页.
[2]转引自林文询主编. 诗意成都[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6年版,第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