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易宝》所蕴含的国学智慧
2020-07-30韩治国
韩治国
摘要:《金易宝》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创新变通思想、“立象以尽意”美学意义,成为新时代面临新挑战的制胜法宝,我们要从中汲取营养,不忘初心,振奋精神,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关键词: 《金易宝》;国学;智慧
一、关于《金易宝》
清朝光绪年间,道家大师姚天锡精研《易经》,将《易经》的哲理与道家修炼完美结合,根据东汉时期魏伯阳的著作《周易参同契》的深奥道理,把《易经》的哲学思想和修炼的体悟真实地记录在一幅锦缎上,命名金易宝,后世称为灵图。《金易宝》灵图长185㎝,宽48㎝,图画八卦演化和书写《易经》核心内容,构思巧妙,编排新颖,磅礴大气,精美绝伦。十幅图案涵盖河图、洛书、太极图、八卦图、分宫卦象等;文字是《易经》的主要内容和孔子的系辞,排成圆形、环形、回形、针形,环环相扣,浑然天成。
姚天锡大师制成《金易宝》之后,开始云游名山大川,精进修炼,遂将灵图送给好友、《易经》研究学者何颂祥先生,由此何颂祥先生保留并传承下来。1945年,“金易宝”传承人何志侠把灵图带到肇庆市鼎湖区彭东州。何氏家族将“灵图”视为神圣之物,历代珍藏。“灵图”经历了满清、民国、日伪时期和新中国诞生,此后又躲過了“四清”和文革“破四旧”等运动,至今保存完好。目前,“灵图”从创制至今已传承六代,传到何永麟先生一代。
2008年5月,《金易宝》传承作品在北京荣获中国民协精品博览会金奖;2009年5月,《金易宝》传承作品在深圳文博会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创意奖;2009年10月,《金易宝》传承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炉火纯青的制作工艺荣获中国民间文艺荣誉“山花奖”;2012年12月,《金易宝》传承作品在海南三亚举行首届金砖国家友好城市合作论坛大会上展示得到各国代表团的一致好评;2017年,获得世界遗产工艺美术类金狮奖。
二、《金易宝》所蕴含的国学智慧
《金易宝》作为传承百年以上的“灵图”,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可见一斑。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者玄成子认为《金易宝》是中国道教瑰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绝唱,空前绝后的中华仙学结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段宝林认为《金易宝》实质是对《易经》辩证法思想的崇拜。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赵铁信认为《金易宝》是民族瑰宝,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笔者认为,《金易宝》至少蕴含了以下国学智慧: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北京大学段宝林教授在评价《金易宝》时,认为《金易宝》突出了《易经》中可贵的辩证法思想。《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知道,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与取法是八卦创设、《周易》成书的基础。《金易宝》的内容大部分取自于《易经》,画面是长方形,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天道运行图。如果从字面理解,我们认为,天很坚强劲健,人应该像天一样坚强。所谓地势坤,就是人要学大地一样宽厚、仁爱,有包容万物之胸怀,厚德载物、孕育万物就是胸怀、就是气度。《易经》中认为:乾为马,坤为牛。用马来象征天。故,天行健,就不难理解,骏马以形容自强不息;坤为牛,以牛来诠释人之品德。古人认为,君子要向“天”学习自强,又要向“地”学习厚德。也就是说“君子”必须具备这两项。向“天”学习的是“大道”,不是争名夺利;向“地”学习的是“不争”。地能容纳一切东西,不论是脏东西还是一颗种子,它都赋予生机,并没有怨气,也不争夺功劳。《周易》以64卦象征万事万物,认为天地万物生生不息。《金易宝》揭示的道理也在于,天人合德,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上进,自强不息,实现天道。自然与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永无止境的开放系统的道理。所以,人不好学,疲懒倦怠,则不符合天道规律。势必境况愈下,难以在人生中有所成就。因此,人即使身处困境,也须不懈努力,在困境中不能丧失信心,甚至舍弃生命以求实现理想。这种生生不息的追求,正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革》卦《彖》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顺乎天”,指顺从客观规律与时代潮流;“应乎人”,指顺应人民意志,切合社会需要、国情民心。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我们要弘扬《金易宝》所传承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国内,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创新;在国际,大力促进国际交流、传播中国声音、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二)“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的创新变通思想
隋·王通《中说·周公》:“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意思是说,根据情况灵活行事,天下就不会有弊陋的法规;墨守成规,天下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化。《周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世间万物都会在符合规律的前提下变化。变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力量。《系辞》指出:“日新之谓盛德”。以“日新”为“盛德”,所强调的正是创新精神。《金易宝》12000多字,姚天锡大师没有按照常规从上至下排列,也没有按照古代印刷体的从右到左排列,而是像迷宫一样,先排列四周的长方形,然后到长方形框内,在具体卦爻辞和系辞中,有的排成圆形或环形,有的排成回形或针形,还有的排成三角形或正方形,尽管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但是总体文字是一个连绵不断的整体。这既是《易经》事物发展螺旋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深邃哲学思想,更是《金易宝》的奥妙之处。长方形内部的十个图,初看似乎是乾坤八卦图与河洛图,跟古人流传下来的没有区别,但是仔细比较,发现图的文字、指向、方位都不一样,这样的不同应该是姚天锡大师大师创新的体现,根据他学习修炼的体会研究出来的新的成果。《易经》反映的是宇宙自然最为普遍的原理、价值谱系的主张,以及人在天地间的地位种种问题,使它成为一部形而上学的宝典。孔子说“生生之谓易”,即指宇宙自然有一最为普遍的现象,那便是万事万物新新不停,生生不已,这便是“易”。《金易宝》的千变万化,正是“易”的体现,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变通”。
“变通”是《周易》的重要思想,也是它强调的一种处事方法。“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孔颖达《周易正义》)。程颐说:“《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周易程氏传》)。《周易》的变通思想建立于其变化观的基础上,又蕴含着新的内容。何谓“变通”?《易·系辞》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又说:“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因此,变通即通过变化以达到通畅之意。在事业发展过程中或者人生旅途中,当我们用原有的方式方法行事不通时,就应该进行创新和变通,这也是《金易宝》给予我们的重要启迪。
(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美学及美学史意义
《周易·系辞》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现为阳爻、和阴阴爻两种组合符号,这两种符号组合成六十四卦,是用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金易宝》眷写的六十四卦变化万千,加上内框的十个图,是一幅完美而丰富多彩的画面。这里面的“象”,是主、客观的统一,是心物交融的产物,表现出万物的内在性质与它们运动变化的微妙之处。
“立象以尽意”确立了中国传统审美“以象明意”,偏重“意象”的思路。后经王弼、刘勰等人的发挥,至唐代,“意象”一词实际上已成审美活动之本体性范畴。到明清时,则更有完备之发展,而其中对“意”之发挥也达到了纷繁奇曲的程度。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他认为万物齐一,人完全可以用心去体会,可以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道,无处不在,在天,在物,在人,人从自然的一切事物中都可以体道明理。在中国美学看来,人和自然界不是分裂的,而是和谐的,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金易宝》的整体画面是有生命的,是“天人合一”的,是充满了情趣的。姚天錫大师通过自己的创造,达到了自然,达到了真,达到了美。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概括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观古今于须臾,透射出寄思于境、寓义于情、蕴哲于美的隽永语言风格。一个政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进步,就像奔涌不息的河流,源洁才能河清,疏浚才能流长;像参天树木的生长,本固才能枝荣,根正才能叶茂;也像这“《金易宝》”“灵图”,主观客观统一才能顺应人心,国内国际交融才能引领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清涵养天地,流长揽纳百川,“立象以尽意”,《金易宝》含映着天光云影的气象万千,绵延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与文明之光。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焕发出初心和使命的耀目光芒,焕发出时代和未来的强烈昭示,焕发出信仰和梦想的伟大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3
[2]王晓晖.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创新观点[EB/OL].人民网,2017-11-20.
[3]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11-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