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新“学生观”
2020-07-30吴楠
吴楠
摘要: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这一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改变以往对学习者的相关观念和态度。本文就这一背景下对于学生的地位进行了新的定性,同时就步入21世纪以来,作为一名准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笔者见解。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21世纪;独立;个性
引言: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教育部提出,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这一总体框架,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个性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培养方案。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适应实施人才兴国,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去世的迫切需要。在21世纪,教师通过转变对学生传统的认识观念,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对其独立性的培养,才能更好的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21世纪学生的地位简述
进入21世纪以来,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正确看待学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所处的地位有明确地认识和把握。
德国教育家Johann Friedrich Herbart倡导“教师”、“书本”、“课堂”的传统教育学三中心,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出于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大多学生过于依赖教师传授知识,而且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性的人的需要。而美国教育学家John Dewey则倡导要以 “儿童”、“活动”、“经验”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被称为“新三中心论”,他认为教育应该与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天性,。但是,这一指导思想过于注重儿童的个人经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定程度上教育质量的下降。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学生在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中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呢?在我看来,一方面,学生在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中处于客体地位。也就是说,学生是在教师的教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在学校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确学生是教育的客体,能够对学生有充分的认识,从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学,教育过程是学习的主体。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学生对外界刺激是一种积极地能动反应,即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主动地加工者外界的刺激。所以,教师不能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工具,进行一味灌输和说教。
二、21世纪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学生
教师在明确了当前时代学生在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所处的地位之后,就要能够正确地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具备能够终身学习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我看来,这种能力的发展需要从一下三个方面着手:
1.认识学生是独立的人
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独立”?“独立”在字典上的解释是:关系上不依附,不隶属。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某事。在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分析问题,不可把自身的观念强加于学生身上。其次,学生从出生到成长,已经形成了属于自身的一套认知体系,这是教师很难一日之功去改变的。因而,教师应该把讲究教学艺术,使得自身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学生的认知体系。最后,最重要的是,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机会去发展自身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独立思考,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创造性的人,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2.明确学生是发展的人
首先,必要明确一点,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有好有坏,和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并没有多大关系。先秦教育大家墨子把教育对人发展的关系阐述为 “素丝说”--“染于仓则仓,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也就是说,遗传素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实际上,教育才是人发展的主导因素。其次,教师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认知还是心智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方面要看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创作充分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说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激发学生发展可能性。最后呢,至于学生发展是遵循怎样的一个规律,教师应该如何把握这一规律有效引导学生,是目前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因而教师还应该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积极参与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3.关注学生是个性的人
由于学生所处的生长环境不同,所造成人格特征和性格特质也有所不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模式的差别是普遍存在的,这一点作为教师來说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日常教学中,有学生擅长语言学习,有学生擅长逻辑思维运算,等等。教师需要认识到这是由于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个体,这是正常的现象,并没有所谓的优劣之分。那么这也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对待学生不能搞“一刀切”而应该针对不同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结:
总之,面对21世纪教育新的变革,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教师认真探讨关于如何看待学生这一问题,顺应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学生观。这是顺应党提出的“教育先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指导方针的必要选择,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胡德海. 教育学原理 (第三版)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337-357
[2].叶澜. 教育学原理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121-127.
[3].王本陆. 面向21世纪的学生观 [J]. 课程·教材·教法. 1998(10).
[4].张天宝. 学生“四维”特性与现代教学活动[J]. 中国教育学刊. 2008(8)
[5].阎亚军、王月芬. 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观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 20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