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思维训练
2020-07-30罗婧予
摘要:“创意”是设计界永恒的话题。如何创意?创意可教吗?我们常用“悟性”、“灵气”、“才气”等词来形容充满创意的人,仿佛创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灵光一现。但实际上,创意是一套思维体系与方法论,是可以通过教学传授的。文章分析了国内设计院校基础课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分享了笔者在基础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阐述了思维训练在设计基础教学乃至整个专业学习中的作用与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设计界一直存在“重结果而轻过程,重形式而轻逻辑”的问题,导致了设计仅仅是对形式的简单模仿,或者过于追求形式感,而不追求设计内在的关联性。“重结果而轻过程,重形式而轻逻辑”也同时影响到了中国的设计教育。
一、我国设计院校中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出现了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过于偏重绘画技能的训练。以笔者所在学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一年级为设计基础教育,其中素描48课时,色彩32课时, 设计速写48课时,构成(包括平面、色彩、立体构成)64课时,图案32课时。可以看出,绘画类课程明显超出设计类课程,而构成与图案课的教学也更偏向绘画性与装饰性,仍让学生手绘模仿传统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等。第二种倾向就是偏重于技能的培养。大量的计算机辅助课程的设置,如平面设计软件、CAD制图等等,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软件,却忽视了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的训练,学生在一年级彻底沦为制图工具。
由于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中缺乏对思维的训练,导致学生日后进行专业学习时,出现创新能力不足,不知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单一,面对主题不知如何发散,等一系列问题。有些教师动辄让学生拿出十几草图方案,看似是在鼓励学生创新,而实际情况却是,由于学生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缺乏观察、思考以及日常积累,很难一次性拿出这么多方案,最后只能借助“参考资料”。这些问题,并不能靠单纯提高学生“手头功夫”或者“操作技能”来解决,思维的训练必须提上设计基础教育的议事日程。
二、如何在设计基础教育中加强思维训练
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之人活动的过程。思维有很多种,比如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顿悟思维。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我们比较轻视逻辑思维,更多的是强调一种“悟性”,有时候我们会用悟性强不强,来评价一个学生是否天资聪颖。诚然,艺术与设计的过程中会有灵光一现,但这些所谓的“灵感”靠的是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积累,不是凭空产生的。
思维训练的教学目标是锻炼人,是对于自我的发掘与完善,将艺术中的视觉表现与形象思维、设计中的分析与计划相结合,通过训练拓展学术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创造的主动性,为学生奠定设计思维的基础,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感。[2]
(一)发散性思维训练
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引入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和Moodboards(情绪版)两个思维训练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在头脑风暴的练习中,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对关键词的定义和聯想,可以是一些客观的定义,可以是一些主观感受,或者是一些引申义,等等,再由这些词发散开去,延伸出另外的关键词,这样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思维不断发展,思路也逐渐开阔。头脑风暴训练以抽象思维为主,情绪版则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通过搜集与关键词有关的图片,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从审美的角度对素材进行筛选,最终汇总到一张板上,作为日后创作的视觉指导。
(二)认知与表达训练
在这一环节,学生被分成两两一组,要求两个人通过彼此聊天、讨论、以及其它一些间接方式收集到的信息,设计制作一个能代表该学生特点的作品。作品的表现手法不限。人性是复杂的,多面的。在这个项目中,学生能够锻炼沟通技巧、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信息整理、分析、提炼的能力,最终学会用多样有效的方式传达思想与信息。经过前一阶段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收集对象的相关信息,大致可以从‘内在与‘外在两个大方向展开。外在具体是指对象的外化显性特征,如身高、体型、相貌、家庭、社会、行为举止、人际关系等做充分的梳理与分析;而内在则包括就对象的性格、情感、意志、耐性、情绪、感觉等,从中理清共性与特性,采用(对比、夸张、拟人、拟物、比喻等)设计方法,通过多种媒介传达思想和信息。有的采用平面海报的形式,有的采用3D模型的形式,有的采用视觉加文学形式的,有的采用演绎的形式,甚至有的作品借助嗅觉装置传达信息。
(三)主题性思考训练
前两个项目基本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表现手法、媒介选择、主题确定上都相对自由,目的是希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技法想象力和创造力。但真实的情况是,没有任何限制的设计几乎不存在。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都会成为我们做设计时的制约,但正是因为这些制约的存在,才激发设计师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这一环节的关键词是“地域文化”和“新年祝福”,要求学生以普通大众为对象,以介绍推广其家乡地域文化为目的,设计一张新年海报。这里不但规定了设计主题,也限制了目标观众群。
学生首先需了解自己家乡独特的地域文化,其次考虑到受众人群,需要在诸多文化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广泛认知度及识别性的文化符号,应避免为了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而选择一些冷门文化或不具有广泛认知度的代表符号,然后对符号进行图形创意。
有时学生能有不错的想法和创意,但落实到图形表现上就现实出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积累严重不足,对图形的选取、提炼和使用上要么缺乏准确性,要么缺乏独特性,要么缺乏审美,总体表现为“缺乏创意”。
结语
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大学教育贵在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周至禹教授在此基础上,为设计学院提出了新的要求:“审美之表达,创造之品性。”[3]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来源,唯有通过加强基础教学程中的思维训练的培养,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葛鸿雁. 关于设计和设计教学中思维逻辑性的思考. 新美术,2006.8
[2],[3] 周至禹. 其土石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基础教学作品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3
作者简介:罗婧予(1983.10—)女,安徽省合肥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视觉传达与叙事环境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