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育

2020-07-30李丹颖

青年生活 2020年27期
关键词:素质大学生

李丹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索取的要求越来越多,但对自愿奉献的人越来越少。而奉献精神也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因此,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不仅对个人成才成长起着关键作用,还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奉献精神

一、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上有很多无私奉献的事例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奉献观,并对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环境下,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负面因素,使得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受到不同程度的偏离,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和发扬。

二、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的现状

1.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出现了高收入阶层,不少暴富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加之少数媒体的过度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从而导致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此冲击和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中存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在劳动的过程中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獻,只知道个人利益的重要性,不知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实现关系很大。

2.教育理念的严重偏离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高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过分以“就业率”为标杆来评价高校教育,片面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社会实践能力,不关乎奉献精神的有无,认为奉献精神可有可无。 从而导致奉献精神在内的道德素质的培养重视不足,长久下去便导致了大学生素质的畸形发展,导致奉献精神的匮乏和缺失。

3.家庭教育偏差的影响

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出生就开始受到家长和亲友的溺爱。家长过分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认为孩子只要把学习搞上去,其他一切都可以忽视,无形中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导致大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在劳动中不愿意吃一点苦,或者遇到一些涉及到自身利益的事情,都会事先考虑到要出多少力才能得到回报,从而导致大学生奉献精神的缺失。

4.大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日渐丰富,大学生就业压力日渐加大,由于年龄段特点使然,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来自现实的压力和挫折,无法抵御外界的诱惑,导致其心理产生偏差,对“金钱”有过分的追求和向往,关注来钱快的工作岗位,以及从事工作的轻松度和挣钱多的想法导致其内在品质的形成遇到阻碍,进而导致大学生奉献精神缺失。

三、高校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的途径

1.传承雷锋精神使大学生领悟奉献精髓

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美结合,雷锋精神所提倡的奉献精神是优秀大学生的必需品质。众所周知,奉献精神的实质是为人民服务。因此高校要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明白奉献社会的前提是自身要具备奉献的素质和能力,奉献精神不是口号,而是一种实践指导,指导大学生具备务实的态度,能够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根据社会的要求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思想和行为,懂得感恩,最终树立奉献社会的决心和信心。

2.丰富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要通过组织开展有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培养奉献意识,能够客观正确理性地认识自己将来的就职方向和工作性质,通过网络、校内广播等不同渠道宣传大学生奉献精神,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方式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懈努力。通过海报以及黑板报等形式在校园里大力弘扬全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环境,并且激励全校师生的工作激情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培养高校大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公平正义的信念以及奉献精神,使高校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得以形成和发扬。

3.提高高校大学生奉献意识

大学生身担当着富民兴国的历史使命,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奉献精神教育,对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学生要形成奉献意识,践行奉献精神,传承奉献传统。高校在培育大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全方位的能力,从主观层面将自己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并能够自觉屏蔽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和侵蚀,自觉参加社会实践,将奉献意识实践到每一个大学生中去。

4.形成良好的高校舆论氛围

在大学生奉献精神形成的过程中,高校要正确引领媒体舆论的运用在大学生奉献精神形成的过程中,高校要起网络主旋律,将以奉献精神为主题的事例进行全面客观的报道和讲述,自觉遵守新闻传播的行为准则,向大学生传递正面向上的信息。同时高校还要加强相关部门的媒体监管,建立监督机制规范媒体的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媒体环境中培养自身的奉献精神,为国家以及社会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奉献精神的培养是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的。除了必要的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必要的教育之外,大学生一定要严格自律,培养良好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奉献精神,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黄月.当代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报,2013(10).

[2]孙凯鹏.新时期奉献精神与大爱精神的道德价值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2).

[3]白杨.浅析大学生的奉献精神[J].东方企业文化,2012,(04).

猜你喜欢

素质大学生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爱的艺术家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微素质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