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与时代共振 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责任担当

2020-07-30耿慧

青年生活 2020年27期
关键词:公约依法治国规则

耿慧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揭开了“摒弃人治,走向法治”的序幕。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提出,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步伐。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主张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提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时,教体局发放一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心、要进课程、进课堂。相信当时很多老师内心是疑惑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程、进课堂的意义,思想是要打问号的?有意义吗?意义有多大?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具体部暑与要求,“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号角。2017年10月24日,十九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九大提出的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模式。与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有了区别。德法兼治,德法并举的治国方略,也将会是中国社会秩序重塑的最佳模式。

2016 年4 月,教育部规定从2016 年秋季入学开始,将小学教育阶段《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以及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这一自上而下的变革赋予了课程新的使命与要求,呼唤德育新实践。课程改名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课程与时代发生的同频共振。《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顺应时代要求、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深刻理解这一变革的重大意义,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优化专业素养结构,立足各自所在学段,了解学生,研究教学,落实课程要求,自觉担负起立德树人这一时代责任。

我要讲的第二个主题是:新时代、新课程、新使命

1、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而且是一门立于并导向社会生活实践、传递国家意志、沉淀、升华为个体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品质、法治意识、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世界意识的综合课程。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社會性、实践性等特征,是青少年儿童个性、社会性、国民性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2、 风雨入耳  事事关心

“十八大”开启的新时代,不仅是教育战线上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的变革,立法、司法、执法等战线也展开了一系列变革。通过设立“好人法”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权益,解除搀扶弱者的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把子女“常回家看看”这样的孝老爱亲道德要求正式写入法律;交管部门对不礼让行人驾车行为进行处罚……在这样一个德法并举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会发现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不是简单的道德加法治,而是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而是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的历史使命。这也要求担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所有老师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自觉拓宽专业发展视野,踏准时代的节拍。

3、随风入夜  润物无声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更侧重于把法治理念的种子播种到儿童的心田。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法治大树最牢固的根基应当扎紧在每个小公民的心中。根扎深了,树方能参天。

例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声”这一话题,从引导孩子们发现教室里噪声和校园里的噪声入手,到自己想办法解决噪声的问题。自己制定《班级文明公约》《校园文明公约》。我们制定公约,我们一起遵守。这也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内化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课堂教学实际上渗透的是“规则意识”“公约意识”,这也是最朴素的“法治意识”的教育,这些规则公约从生活实际中来,又实实在在解决了自己的生活实际问题,每个同学在遵守规则公约时,大家都是既得利益者。因为这些规则、公约解除了“小公民们”的不舒服、很烦、很吵的烦恼。能让大家的生活更安全、更有序,更安静、更舒适,我们要自觉遵守这些规则。哪些人要听从指挥呢?不仅仅是学生要听从这些规则的指挥,老师也要听从这些规则的指挥。这不就蕴含着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吗?

课堂上,我们制定规则公约,走出课堂,我们敬畏规则、遵守规则,规则意识及遵守规则的习惯就在学生的生活之中得到强化,道德与法治教育也随之落地生根。对于小学生而言,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接受以权利义务、公平正义、责任担当为主的法治教育,长大后才更有希望成为一名具备规则意识、程序观念等法治意识的公民。

这就要求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找准法治教育的切入点。课堂上,“就教材讲教材、看图说话判对错”简单生硬的“法制知识”的灌输,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在课堂上,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把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儿童的生活之中,让大家发现依照规则办事其实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守法、尊法自然水到渠成,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会更加深入人心。

4、春种粒粟  秋收万籽

小学阶段是孩子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1-2年级的孩子来说,尤为如此。小学阶段,孩子意识心理发展迅速,心理发展渐趋协调,言与行、动机与行为慢慢可以达到一致;内心单纯,喜怒哀乐表漏无疑,与成人易沟通;可塑性强,容易改变他的想法和行为。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孩子智力、培养优良品质、规范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生活的亲历者,教师要把道德与法治理念的种子播种在儿童的心田,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教重于言教。

我们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理念,用好教材,创造性地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学习内容有机融入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再实践再提升。我们要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落实课程目标,自觉担负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猜你喜欢

公约依法治国规则
图书借阅公约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二则
镜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