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主动, 在研学活动中培养地理实践力
2020-07-30地理研学组
地理研学组
在第一届广东省中学生地理研学旅行成果交流展示活动中,清远市第一中学对活动非常重视,派出了强大阵容参加。活动前,范发平老师和梁婕老师担任教练,对参加本次地理研学旅行的学生进行了专门培训,取得了一个三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一等奖的好成绩。
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次的地理研学活动中,同学们陶冶了情操,拓展了视野,体验了不同的自然与人文风景,增强了对自然、人文的文化认同感,培养了自理、创新能力,发扬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增强了地理学科素养,提高了整体素质。
在此次地理研学活动中,给我们(周倩茵、赖育佳、文溢楠、罗堃组)印象最深的就是“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并非只是到野外走一走,看一看,“毕其功于一役”,而是科学探索态度和思维、行动力、实践力全方位的培养。
我们在烈日炎炎,汗流浃背的状况下,始终保持着主动的态度与清晰的思维,在研学考察中不断把握先机。我们时刻保持清晰的思维,在其他学校的组别最终走回头路,搭乘组委会大巴到达考察地点的时候,我们则与崖口村的两位大伯沟通,取得其同意后,搭乘大伯的电动车,提早一个多小时率先到达崖口村,获得了宝贵的考察先机。是我们的主动创造了先机,是主动成就了领先。这让我们认识到当遇到困难时,一味的抱怨是无用的,而只有主动开动脑筋,积极进取,充分利用场内外的条件,去创造机会,才能创造先机,走向成功。
崖口村是广东省唯一一个还保留着合作社集体化经营的生产模式的村落。她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变迁和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变化。保留集体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并非是守旧与固执,而是崖口村村民在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人口状况下作出的选择,体现了崖口村人民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态度。集体化的生产也带动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科技化。
在崖口村的考察过程中,更有热情的阿姨,听闻我们是第一次来中山,立刻亲自带我们去游览,为我们讲解曾发生过的故事。这让原本只是打算问路的我们,真切体会到这片土地的热情。阿姨首先带我们到了崖口碉楼。老旧的墙体,缝里长出的榕树,历经风雨的碉楼,依旧令人心生敬意。碉楼见证了旧时代崖口人民對和平的维护,也见证了新时代崖口的发展。阿姨接着带领我们来到崖口的祠堂,她介绍说,每年一些重要的节日,许多外出的人都会回来拜祠堂。一份乡情,是游子最难割舍的,大约如此。
盛夏的正午时分,阿姨带着我们在崖口村里探访古建筑,追寻历史,使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崖口的过去,更直接体会到了崖口这一方土地淳朴热情的民风。在崖口村整个考察过程,我们不仅从实践中领悟到处事的方法和态度,也领略到崖口村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丰厚的人文内涵和感受到淳朴热情的乡风民风。自然宜人,民风淳朴,这就是我们中国美丽乡村的内涵所在,魅力所在。
下午,我们来到了第二个研学地点——大涌红博城。原以为红博城有的只是各色红木,可走进去才发现,原来这里别有洞天。唐宋明清,中原岭南,各式建筑风格都在这里呈现。唐的大气恢宏,宋的法度严谨,明的古朴雄浑,清的工巧华丽,在这里都可见一斑。飞檐斗拱,画栋雕梁,还有古色古香的红木家具,让人恍惚间回到了历史的烟云中,可这里又不仅仅有着过去,有的更是未来——现代化的家具设计与灯光的运用,带来的是历史与未来的交融,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从二楼俯瞰,一楼有一池碧水,各色锦鲤游弋其中。池边有一画舫,斗拱飞檐,灰墙朱窗,灯光从四处洒落,跳跃在水波里,颇有“满船清梦压星河”之感。不同于传统的画舫与鱼池,在这里古人的诗意完美地融合在了科技之中,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此处是中国博大精深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瓜瓞绵绵于历史长河的活力。
同时,团结协作也是我们的一大收获。我们懂得了如何根据问题的导向,问题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合理安排分工与集中考察,更好地发挥个体与整体的功能,既充分发挥了个人才能,又增进了与同学之间的协作和友谊。我们在整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集思广益,有分工,更有合作,有的在组织文字,有的在搜索资料、完善答题表述,又有的在书写答卷,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了答卷,完成了全部的研学任务。回望活动,我们不仅心存任务完成的喜悦,更有同学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青春蓬勃向上的记忆与印记。
最后,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还感悟到,实践是深化书本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只有经历过实践,才能更好地将知识内化于心,外用于行,灵活而合理地去思考解决各种地理现象与地理问题。除了实践,树立责任与担当意识更是新时代学生必备的素质。崖口村是中国美丽乡村的一员,红博城所蕴含的建筑文化与传统工艺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结晶,我们要增强地球主人翁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候我们的精神家园。
(清远一中 范发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