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诺的经典作品:《毛主席在陕北》

2020-07-30

华声文萃 2020年7期
关键词:斯诺陕北延安

1936年6月,美国驻华战地记者埃德加·斯诺,冲破国民党重重封锁,进入中国工农红军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在这里他逗留长达4个月,深入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生产生活,并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他是第一个向全世界公开报道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西方记者,因作品《西行漫记》(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而名声大噪,闻名中外。

在历史车轮与个人命运神奇交会的过程中,有一张照片犹如一枚珍珠,其光辉随着岁月的推移越来越鲜亮。这是一张珍贵的毛泽东半身像,由斯诺拍攝于陕北,原题为“苏维埃的巨人”,现在通常称为“毛主席在陕北”。这张照片流传甚广,至今被奉为毛泽东相片中的经典之作。

照片中的毛泽东身着红军军装,头戴八角帽。他斜侧着身体,面容带着一丝长征后的憔悴,但目光坚定有神,略有思索,望向远方;他眉头微皱,似乎心事重重,却又英气外溢,使人感到他的自信与力量。这种混合的气质是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标志。据民间传闻,在这张照片上,第一次出现了毛泽东下巴上的那颗痣,而这颗痣在此前的照片中从未出现,所以民间传闻毛泽东是“中年得志”。

这一说法虽然纯属臆测,却颇能反映当时毛泽东的处境。这一年是中国国内外局势大转变的关键一年。对毛泽东而言,遵义会议确立了他在党内的领袖地位,但不同声音犹在;红军初到陕北又亟待扎根,外有国民党部队围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虎视眈眈。如何荡平内忧外患,成为毛泽东此时思考的问题。这张照片便反映了此时毛泽东的真实状态。

据与斯诺一同进入陕甘宁边区的马海德医生回忆:1936年的一天,在延安毛泽东居住的窑洞前,斯诺给毛泽东拍了这张照片。当时毛泽东的头发略显长乱,可他又不肯戴帽子。斯诺坚决要求毛戴上一顶帽子,他把自己戴的红星八角帽摘下来戴到毛的头上,拍出了这张精彩的照片。仔细辨认,确实毛泽东帽子的颜色比较浅,上衣的颜色比较深。

在这次拍摄后,这顶八角帽被斯诺留作纪念,珍藏起来。斯诺的第二任夫人洛伊斯·斯诺在1975年9月访问中国时,亲手将这顶斯诺和她保存了39年的红星八角帽交给了邓颖超。邓颖超随后转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这顶珍贵的红星八角帽作为斯诺与毛泽东友谊的象征,以及那张珍贵照片的唯一实物,陈列在展柜中,供人们缅怀、瞻仰。

有关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马海德医生谈到摄于延安毛泽东居住的窑洞前,此说有误,拍摄地点应是在保安(今志丹县)。当时情况是,在1936年的此次旅程中,斯诺本人从未到过延安。因为此时的延安治安不好,土匪猖獗,中共中央所在地暂时设在保安,所以斯诺去的也是保安。

党史记载,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才随中央机关迁往延安,所以这张照片应当是摄于保安,而非世人所认为的延安。这张照片于1936年11月14日首次刊登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上,很快轰动全国。斯诺采访所得的这些文字和照片,彻底摧毁了国民党新闻机构多年来所宣传的红军是“流寇”和“赤匪”的诬言,振奋了人心。但是毛泽东本人第一次见到这张照片,却是在1937年斯诺的第一任夫人海伦·斯诺到访延安之时。当时海伦将照片亲手送给毛泽东,说:“这是我丈夫给您照的那张照片。我在西安深夜跳窗户逃出来时,身上只带两样东西:一样是您的照片,一样是一盒口红。您的这张照片是我来见您的介绍信,而一盒口红对于美国的年轻妇女多么重要,几乎什么都可以贡献出去,而口红是不能丢的。”毛泽东和朱德都笑了。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见到这张照片,看到照片时他大吃一惊:“没有想到,我这个一向不修边幅的人照出的照片会这么好看,感谢斯诺同志。”“您的这张照片拍得真好!”海伦说,“它在报刊上一发表,就吓坏了蒋介石,轰动了全世界!”接着毛泽东说:“没想到我的照片会有这么大的威力。斯诺先生让世人看到我们共产党人和红军并不是红毛绿眼睛、杀人放火的‘土匪,我们非常感谢他!”

当时间的巨轮转动到“文革”时期,这张照片又一次风靡全国。但是,原本黑白的照片变成了彩色,并经过了美化。对比黑白原版照片和彩色照片,可以发现黑白照片的衣领下衬有一些带有花纹或色彩的纺织物,似乎是围巾。它在彩色照片中根本不存在。在彩色照片中,左侧衣领缩短了,因此衣领的中线向左移动了一些。这是两张照片的又一个明显区别。经过美化的照片中,毛泽东的形象显得更加光彩夺目,出现在其后众多有关毛泽东的书籍、画册、像章和陶瓷制品上。

猜你喜欢

斯诺陕北延安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延安的故事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