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胞波”情谊,于深情处的“羁绊”
2020-07-30黄昀昀
黄昀昀
中国和缅甸,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早在千年前,中国西南地区的先民们就开辟了一条自中国四川,途经云南,抵达缅甸的贸易通商之路,培育了滇商的辉煌历史,勾连了中缅人民的命运。如今,中缅不断夯实人文交流,通过影视、体育、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往来谱写新时代的“胞波”情谊。
缅甸人的中国情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是中缅共为唇齿的写照。今年适逢中缅建交70周年,缅甸驻华大使苗丹佩用中文说:“中缅友谊万岁。”一语道出了中缅非同一般的深厚情谊。
和许多缅甸普通人一样,苗丹佩也会追中国电视剧。“我个人非常喜欢《西游记》。”他说,“中国电视剧在缅甸太受欢迎了!缅甸人天天追中国电视剧,在这过程中都学会了一些中文。”2013年,首部缅甸语配音的中国电视剧《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在缅甸国营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随后,《西游记》(1986版)、《红楼梦》(1987版)、《父母爱情》《婚姻保卫战》《奋斗》等中国影视作品陆续亮相。
中国电视剧在缅甸走红,不仅推动中缅人民感情共融,还从2017年起逐步搭建了“剧场”平台,为中国电视剧成批输缅建好了“大本营”。2020年6月8日,为庆祝中缅两国建交70周年和中缅文化旅游年,“一带一路 中国剧场”展播活动在缅甸启动,数十部纪录片、电视剧、电影等作品在缅甸最大的电视播出机构Sky Net电视台、缅甸移动视频服务平台Vidya播出。
缅甸执政党民盟中央执委、《浪潮》周刊总编蒙育瓦昂信表示:“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考,让缅甸在患难中看到了谁才是真正的朋友。随着‘一带一路、中缅经济走廊项目的启动、复工复产,缅中两国的经济联系会越来越紧密。而缅中建交70周年庆祝活动和缅中文化旅游年这样的活动则会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之间感情和文化上的紧密联系。”
事实上,中缅之间的艺术、影视等领域的交流,从20世纪中期就开始了。1960年中国国庆节和1961年缅甸独立节期间,时任缅甸总理吴努和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各率领由文化、艺术、电影代表团组成的友好代表团互访,并分别举办了缅甸文化周和中国电影周。两位国家领导人诚意满满的互访之举,使“胞波”情谊更盛,至今仍是流传于两国间的佳话。1996年,两国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缅甸联邦文化部文化合作议定书》。
如果说文艺作品能让缅甸民众了解到虚拟的中国,那么体育赛事则增加了两国民众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中国瑞丽—木姐国际马拉松素有“一马跑两国”之称,因其赛道连接了两个国家,参赛者能亲身感受中缅不同风格的街道景象。缅甸国家马拉松队教练努努一年轻时,曾在中国云南田径队接受了为期两年的专业训练,有深厚的“中国情结”。退役成为教练后,对她来说,带着她的爱徒,到中国参加比赛早已不是新鲜事。
每年比赛时,中缅两国居民聚在路边,挥舞着自己手中的国旗,分别用中文和缅语为选手鼓劲,语言各异,但笑容相似。这一马拉松延续的是中缅老而弥坚的“胞波”情谊,也预示着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将以稳当的步伐前行。
中国人的“缅甸印象”
据史料记载,中缅两国的人文交流始于汉朝。盛唐时期,建立于现缅甸境内的骠国,曾派王子舒难陀率领乐工造访中国古都长安。精彩独到的演出赢得唐德宗和百官的赞誉,诗人白居易更写下千古绝唱《骠国乐》记录当时盛况:“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
《骠国乐》让古代中国人领略异域表演之美,而在现代,越来越多中国人动身前往缅甸,实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底蕴。2019年1~10月,中国内地赴缅游客达59.4万人次,同比增长161%,中国已成为缅甸最大外国游客来源国。两国间每周有150多个直飞航班,比3年前增加了7倍多。“浓郁的宗教氛围,好像佛在此刚刚走过。遍地可见的寺庙佛塔,好像佛在此稍作停留。雕像祥和、自然的微笑面庞,好像佛恍惚不曾走远。”中国网友“哈苏max”这样概括他在缅甸曼德勒的旅游感受。
缅甸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西南方向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也是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支点国家。近年来,中缅借“一带一路”建设东风,在旅游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缅方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深化与沿线各国旅游业合作的重要契机,在项目规划、资金投入、机制建设等方面积极配合,促进共同发展。苗丹佩对这一局面非常高兴,并表示:“缅甸非常欢迎中国游客。”
中国人到缅甸,最多的除了经商、旅游之外,还有留学。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和缅甸开始互派留学生。直至今日,留学生群体在中缅教育交流、友好往来、民间外交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西民族大学缅甸语专业学生邓心沂曾到缅甸仰光留学一年,在這短暂的时间里,她结识了缅甸朋友、品尝了当地美食、体验了地道的缅甸语教学,还参与了传说中的泼水节。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她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忍不住笑着说道:“泼水节是缅甸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整个城市都十分热闹。而且当地人很热情,我们一走到大街上,即使他们看得出我们不是缅甸人,也会有不少人将水泼向我们,向我们传递祝福。”
邓心沂用“非常难忘”来形容那段留学经历。和缅甸老师、朋友交流后,她对当地部分民俗如数家珍。为了更好地融入缅甸生活,她和同学们还特地准备了五六件缅甸传统服饰——筒裙。她们穿着这样的裙子走进教室时,“老师看到后很惊喜、高兴,还夸赞我们穿着筒裙‘真好看。”邓心沂说。
当记者问到缅甸学生对中国的什么事物最感兴趣时,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淘宝。”网购的高便捷度和低价格不仅重塑了中国人的消费习惯,连缅甸人也都对它抱有好奇心。邓心沂称,因为转运不方便,所以有好几个缅甸朋友托她在淘宝购买中文书籍和衣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最为严峻时,她还主动向缅甸朋友询问是否需要她从中国寄送口罩。虽然对方婉言谢绝,但在这一来一往的交流中,邓心沂加深了自己和缅甸的羁绊。
“中缅文化、宗教、人员交流活跃,为深化‘胞波情谊提供了坚实支撑。”2020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缅甸进行国事访问前,发表署名文章时这样总结两国人文交流现状。习近平两次到访缅甸,淳朴的民众、独特的风俗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提出“文化和民风是一个国家的名片”的观点。
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跨越千年,延续至今,成为双边关系稳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两国建交70周年的重要节点,就像习近平所说的,“我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缅友好交往和合作发展的历史潮流,一定会像同宗同源的中国澜沧江和缅甸伊洛瓦底江一样,跨过崇山峻岭,越过激流险滩,始终奔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