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020-07-30韩云哲徐伟豪朴雪梅柳洪良白学峰金海强王亮
韩云哲 徐伟豪 朴雪梅 柳洪良 白学峰 金海强 王亮
摘要 通过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插秧密度的试验,探索其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插秧密度对叶龄动态无明显影响;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加,分蘖数变少,株高变低,结实率和产量提高。
关键词 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插秧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4-0007-02
Abstract Through the experiment of different transplanting densi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the effect on rice growth and yield was explored, which provide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esearch of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different transplanting density on leaf age dynamics; with the increase of transplanting density, tiller number decreased, plant height decreased, seed setting rate and yield increased.
Key words rice; straw full return; transplanting density; yield
近年来,伴随农业增产技术的推广和机械化作业加快推进,加之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我国水稻生产中秸秆处理问题日趋突出。每到入冬和开春两季,许多农户为生产便利,在田间大量焚烧秸秆,导致城乡烟雾弥漫,成为长久不散的雾霾,不仅造成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而且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1]。据王琼瑶等[2]、孙 华等[3]、莫福圣等[4]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趋向于全量还田,结合秸秆发酵剂加快秸秆腐熟,从而达到增产增效。
关于插秧密度国内的研究比较多,插秧密度适宜能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5-7]。陆顺生等研究发现,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加,每株成穗率增高,有效穗数增多,结实率上升,产量增加[8]。但这些研究都集中于常规栽培的水稻,未有针对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研究报道。为此,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充分挖掘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水稻生产潜力,找出适宜本地区水稻秸秆全量还田高产的插秧密度,为高产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延边农业科学院试验地进行,供试土壤为棕壤土。供试水稻品种为吉粳81;供试秸秆发酵剂为上海创博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CB发酵剂(有效活菌数≥5亿个/g);供试收割机为东洋半喂入收割机,带秸秆切碎和平铺装置。
1.2 试验设计
试验根据种植密度不同共设4个大区处理,分别为30 cm×15 cm(A)、30 cm×20 cm(B)、40 cm×20 cm(C)、[(30 cm×20 cm)+2]×40 cm双垄宽行(D)。每个大区面积为1 000 m2,每个大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割茬以上部分秸秆切碎还田,切碎长度5~15 cm,割茬高度<15 cm。每个处理兑水喷洒CB发酵剂30 kg/hm2,施总纯N量23%,秋季深翻20~25 cm。耕翻后春季泡田5 d以上,泡田时水位到翻地深度2/3,下渗到1/3左右,达到土壤含水量饱和,但水不露出地面时进行搅浆。第1遍起浆作用,并压茬深度>12 cm,第2遍整平田面,待沉浆后进行插秧。
1.3 栽培管理
1.3.1 育苗插秧。上毯下钵秧盘育苗,4月15日之前播种,5月15—25日插秧,每穴插5~7株,移栽时平均叶龄约4.0。
1.3.2 施肥。总施肥量为纯N 150 kg/hm2、P2O5 46 kg/hm2、K2O 60 kg/hm2。春季泡田之前施纯N的17%、P2O5的100%、K2O的60%作基肥;移栽后5~7 d,施促蘖肥30%;6月20日左右,每穴茎数15个左右时,施纯N的20%作保蘖肥;7月初,即施用保蘖肥后15 d左右,施纯N的10%和K2O的40%作穗肥。
1.3.3 水分管理。5—6月分蘖期保持水层3~5 cm,返青后至有效分蘖期间,根据秸秆腐烂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需适时进行间歇性灌水,防止烧苗、缺氧,促进根系生长。6月末至7月初晒田10~14 d,恢复水层。7月中下旬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灌7~10 cm水层,如7月中下旬减数分蘖期遇17 ℃以下低温,可加深水层20 cm防止低溫冷害。乳熟期至收获前,浅湿间歇,浅灌为主,浅灌水3 cm左右,待自然落干,然后再灌下一次浅水。收获前排水,晒干。
1.3.4 调查统计。6月5日起,做标记,每隔5 d调查1次叶龄、株高、分蘖动态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2.1.1 不同处理对叶龄的动态影响。水稻叶龄的动态变化对水稻生长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插秧密度间叶龄动态无明显影响,整个叶片生育进程近直线型。
2.1.2 不同处理对株高的动态影响。株高是水稻直观的形态指标,可结合叶龄随时检测田间水稻生长发育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图2可以看出,株高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加有所降低,处理A、B、C、D 7月20日株高分别为67.1、67.9、72.1、72.9 cm,具有明显的动态影响。
2.1.3 不同处理对分蘖的动态影响。分蘖是水稻的一个生长发育习性。分蘖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决定了水稻植株光能利用、同化物形成和经济产量形成。从图3可以看出,从插秧到6月25日为止,各处理分蘖数无明显差异,但6月25日以后各处理分蘖数开始出现差异,到最高分蘖期处理A、B、C、D分蘖数分别为37.3个、45.1个、68.9个、69.2个。由此表明,水稻秸秆全量还田下不同插秧密度均促进中后期高节位分蘖,增加插秧密度可以有效地控制高节位分蘖。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水稻产量影响三因素为单位面积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处理C、D的每穴穗数比处理A、B最高多36个,但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低,千粒重和实际产量表现出显著差异,处理A和处理B千粒重和产量均高于处理C、D(表1)。由此表明,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增加插秧密度可提高实粒数和结实率、增加千粒重,最终达到增产的目的。
3 结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插秧密度对叶龄变化无明显影响,而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加,分蘖数变少,株高也变低,结实率和产量提高。
4 参考文献
[1] 韩云哲,徐伟豪,柳洪良,等.延边地区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养分变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9(5):12-13.
[2] 王琼瑶,赵源,朱艳婷,等.水稻秸秆的腐熟剂筛选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14):70.
[3] 孙华,钱国明,徐冬大,等.水稻秸秆还田对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0,16(1):47-48.
[4] 莫福圣,秦绣勤,潘新华,等.水稻秸秆还田应用腐熟剂试验示范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8):171-172.
[5] 赵海红.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品种空育131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7):22-24.
[6] 候文平,王成瑷,张文香,等.栽培密度对水稻制种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种子科技,2009,27(2):28-29.
[7] 李建广,王文成.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插秧密度与施氮量配比研究初报[J].河北农垦科技,1997(4):14-19.
[8] 陸顺生,曾林,万卫东,等.优质籼稻不同品种、密度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3(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