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 探索FOCUS继续教育体系

2020-07-30赵朝霞张继东李琳林明元

科技视界 2020年17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科技培训

赵朝霞 张继东 李琳 林明元

摘 要

本研究以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为试点,瞄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痛点,探索构建FOCUS继续教育体系模型;采用实证研究法,探索实施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FOCUS继续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继续教育;成果转化;FOCUS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2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7 . 23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Zhejiang Universit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as a pilot, targets at the pain points of university's technology transfer, adopts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uses classic cases as the key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to implement FOCUS continuing education around technology transfer.

Key words

Continuous educa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FOCUS system

在创新驱动国家战略背景之下,高校继续教育应加强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紧密衔接,追求更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简称工研院)是浙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组织实施单位,形成了融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孵化产业化等为一体的创新链条。因此,本文以浙江大学工研院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与继续教育良性互动的工作模型,探索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继续教育的有效路径。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主要困难

高校虽然是我国科研成果的产生大户,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一直在低位运行。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因素也错综复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高校科技成果供给内在动力不足

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尚未有效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漫长,高校主管部门未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考核指标体系,高校教师难以有足够动力。

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高校研发成果较前沿,与市场需求有较大的差距或错位,当下企业用不上,多数成果无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1.2 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承接力不足

企业缺乏与高校科技成果的直接对接渠道。高校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无法实现有效信息共享,缺少市场与科技成果互动的双向沟通平台或机制。

企业识别技术、加工技术、运用技术能力不足。90%以上的企业研发、转化科技成果的动力能力不足,企业不愿单独承担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所需的高额资金与风险,科技成果与产业应用脱节的问题尚未解决。

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相对匮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是短板,急需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为创新付费的意愿仍不强,需加强企业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

1.3 产学研合作的服务体系还未建立

技术的流通需要专门的服务和营销载体,需要政策、技术、资金、设施、人才集成。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政府应完善成果转化政策环境、健全技术转移和创新服务体系、优化技术成果国有资产评价管理制度。

知识产权评估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还比較缺乏。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度报告》统计,我国仅有264家单位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大多数还仅限于“牵线搭桥”式的中介信息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匮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架桥人”十分欠缺,需要重点培育。

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不足。社会资本对科技成果早期介入不够,风险投资“不熟不投”,对尚未完成产品化开发的成果,投资意愿不强。

2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继续教育“FOCUS”模型

本文总结工研院继续教育实践与经验,提出了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继续教育“FOCUS”模型。“FOCUS”是“聚焦”之意,即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现实问题,探索继续教育助力成果转化的新路径。

Full cycle,聚焦继续教育全周期服务。重点关注企业的科技需求和发展需求,为企业提供菜单式继续教育和科技服务。

Occupation,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培训对象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整个工作链上各环节相关人员,培训内容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所需知识能力的提升。

Converging,聚焦跨学科跨行业科技资源汇聚。整合继续教育、科研部门、成果转化和产业等部门,以继续教育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汇聚高校科技资源,联动推进政产学研合作。

Upscaling,聚焦科技赋能企业发展。加大对继续教育学员科技需求的跟踪服务,实行金融服务进课堂,既为科创企业提供可持续的资金补充能力,又可利用金融资本已有的研发、制造、市场网络以及品牌等各类资源。

Social Service,聚焦社会服务布局优化。在新旧动能转化的过程中,持续输出人才、科技、思想、文化、优质办学资源和模式等,与经济社会建设产生良性互动。

3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FOCUS”继续教育实施路径

以工研院为试点,开展“FOCUS”继续教育体系探索实践,教育培训先行,科技服务跟进, 突出“科技+”“实训式”创新创业培训特色,取得了一定成效。

3.1 加强顶层设计,引领继教精准发展

工研院的继续教育中心自成立之初,确立了“继续教育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桥头堡、集聚科技成果转化资源的蓄水池”的工作定位,有效衔接工研院本职工作,与各专业院系错位发展,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上实现协同发展。

3.2 深化全周期服务,做细做实过程管理

实施继教班主任、科技班主任的双班主任制,继教班主任负责培训委托单位及学员的课程培训服务,科技班主任负责对接培训单位及培训学员的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培训前,做好培训课程需求、科技发展需求调研,设置专属特色课程;培训中,课程注重“实训式”,组织学科专家,与学员开展多元化面对面的洽谈对接。培训后,建立科技服务跟踪机制,分行业建立重点跟踪对象、行业(学科)清单,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举办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会,促进供需端精准对接。

3.3 优化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分类培养

重点关注“政府管理系、高校师生系、企业运作系、科技推广系”四大群体,有的放矢提升其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水平。

“政府管理系”面对政府相关部门,培训课程设置与其区域科技创新工作密切联系,剖析区域科技创新特色与需求,转变政府管理者对高校科技成果“无用论”“落地难”观念,建立科技成果落地的基本知识体系。

“高校师生系”面向在校大学生,如工研院“大学生创业训练营”依托“智诚·智学”服务体系,打造“创业教育+创业研究+创业孵化+创业投资+产业加速”一体化的创新孵化模式,设置“创业通识+产业视野”课程,提供实习训练基地和创业导师指导计划。

“企业运作系”面向企业人员,如与杭州市人社局共建的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学院,按照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分为面向1-2年初创型企业经营者的雏鹰班,面向2-3年成长型企业核心人员的强鹰班,面向3-5年发展型企业核心人员的精英班,分别设计项目品牌课程。

“成果转化系”针对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培训参差不齐现状,发挥工研院专业化职能优势,联动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设置不同阶段的技术转移人员素能提升系列培训课程。

3.4 汇聚科技资源,增值服务产生迭代效应

发挥工研院全国社会服务布局优势,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培训后科技赋能服务体系,为推动科研合作、成果产业化奠定基础。

发挥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优势,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筛选重点推荐的高校科技成果清单,面向继续教育培训学员定期推送;搭建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科技专利信息推送精准化,探索形成行业分类的科学数据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合作机制。如以数字经济产业为纽带,联动下属的苏州工研院、常州工研院、昆山创新中心,举办“数字经济青年创业创新培训班”,学员分别来自不同分院推荐,通过“7+3+x”的授课+研讨+增值服务相结合的联动培训模式,增加学员互动性,提高科技资源黏合度。

3.5 科技赋能发展,助力企业新旧动能转化

发挥工研院16支专业技术推广团队的行业经验和技术专业,为学员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协助企业筛选项目。

发挥各地派出研究院等机构的优势,及时组织科研团队深入到学员企业,生产、科研和管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發展。

立足“智汇紫金”行业高端论坛,打造大企业与战略科学家共同的科技盛宴、学术界和产业界协同创新的高端平台、行业企业高层专家间的高端朋友圈,以互助共赢校企合作模式助推共同发展,推动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立足“浙大紫金创投联盟”,联动证券公司、股交中心等金融机构推出了“浙大科技板”,面向学员组织“泛浙大系”创业项目与资本对接、行研、沙龙等各类活动,为创业项目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资本支持。

3.6 优化服务布局,完善继续教育和技术服务布局

优化继续教育服务布局。一方面工研院总部将拓展继续教育工作作为对各派出研究院(分园、技术转移中心)重要的考核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各派出研究院(分园、技术转移中心)发挥教育的平台优势,优化拓展继续教育合作布局,持续强化继教培训体系与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结合。

完善技术转移服务布局。深入分析区域科技需求的方向与体量,依托继续教育培训,与行业龙头企业、战略新兴企业等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合作,专注于解决共性难题,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

参考文献

[1]张端.“双创教育"视角下高校继续教育的改革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12):12-14.

[2]肖春红.我国继续教育办学类型及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2):4-6.

[3]梁驰.继续教育服务新模式探讨—以浙江省几所高校实践情况为例[J].继续教育.职教论坛2016,(30):56-60.

[4]陈长喜,陈茂春.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7,(2):4-7.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科技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