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探索
2020-07-30王期文张成相杜秀娟
王期文 张成相 杜秀娟
摘 要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鞍山师范学院在开展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过程中,立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特点,重视双导师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强化学位论文全程监控,做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 G643;G807.4 文獻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8 . 11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鞍山师范学院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教育硕士领域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以来,始终按照“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的要求,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立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特点,优化招生选拔、着重发挥导师作用,强化培养过程管理,严格学位论文监控,做了有益的尝试。
1 重视双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素质是决定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导师团队通过导师间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在形成巨大合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科领域科学技术的更新、发展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导师团队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协同效应。
构建“双导一助”模式,形成梯队式的导师团队。学校坚持高标准遴选导师,打造一支具有良好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导师团队。目前,导师总计109人(理论导师49人,实践导师60人),助理导师13人。正高级职称理论导师37人,占75.51%;博士23人,占46.94。学校为所有专业领域导师团队在国内知名师范大学聘请一位从事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博士生导师为顾问,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研究生开题与答辩、导师培训等方面提供咨询指导等相关支持。为保证导师团队的稳步发展,择优吸收具有硕士学位的年轻骨干教师作为助理导师加入特需项目试点工作为助理导师,辅助导师工作、辅导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同时,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快速成长,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梯队式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关注“双导师”的专业特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导师团队建设机制。为打造“熟悉行业实践”的理论导师与“懂得学前理论”的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队伍,学校特别关注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专业特征的优势和不足,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学校出台了针对研究生导师到行业一线挂职锻炼的相关文件,要求理论导师每年必须深入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学习、调研、兼职不少于一个月,使其有机会了解行业企业的现状和需求,不断丰富他们的专业实践背景和实践能力,推进了教师教学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学校还积极主动地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相关行业企业聘请的实践导师与理论导师“结对子”,加强导师间的信息交流和平等沟通,促进双方的相互尊重和信任,在共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优势互补,保证协同行为的顺利进行。
引入竞争、淘汰机制,构建导师团队动态管理模式。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与特性,针对导师团队建设的需要与实际,坚持“专兼结合”、“分类聘任”、“聘约管理”等原则,实行评聘分开、竞争上岗的激励机制。对于理论导师,坚持做到优选、精选,在全校范围内推荐和遴选,很多导师都具有多年联合培养硕士生的指导经验;对于实践导师,把那些来自校外行业、企业一线,拥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及较强问题解决能力的专业人员吸收到导师队伍中,满足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保证了培养质量。在导师考核工作中,依照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原则,对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进行定期的聘期内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导师进行通报并限制指导研究生的数量,督促其加快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如果在聘期内的终期考核时仍没有达标,则取消其硕士生导师资格,以此明确导师的职责以及其职责所对应的奖惩。
2 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
学校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指委《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结合基层学校(幼儿园)的需求和学校自身优势构建课程体系。一是开足开好学位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保证学生专业基础扎实;二是丰富选修课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选择;三是踏实做好实践教学,强化校内实训(教学技能训练、课例分析、微格教学等)和校外实践(教育预习、见习、实习、研习等)相结合,系统保障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五是设置素质拓展课程(教师书写能力训练、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课件制作能力训练、团队素质拓展训练、师德养成系列活动等),提升学生的教师综合素养。学校立足于教育硕士的专业学位属性,加强研究生的课程建设,在充分利用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库的同时,自建专业领域课例库,大力推进案例教学。突出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积极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合作学习、现场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建构性学习,提高了研究生的理论反思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建立和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领导听评课制度,学校领导定期都会深入到研究生课堂听课,了解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同时培养单位领导也会定期深入课堂听评课,掌握第一手教育教学信息。注重发挥评估工作在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作用,聘请校外知名专家组对学校研究生办学情况进行评估把脉、整改提高。积极发挥学生评教在质量监控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学生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本学期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调查,问卷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入手展开调查,了解教师授课实际情况,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评教结果及时反馈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3 强化学位论文全程监控
采用以开题支撑科研项目、以科研项目拉动论文的方式进行选题开题。开题是督促学生按规定进度撰写论文、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题目是导师和学生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特长共同确定的,有着明确的基础教育领域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要求每篇学位论文至少经历两次开题,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集体智慧对论文开题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开题后不会出现更换论文题目的现象,保证学位论文的开题质量。开题后,学生以自己的论文题目申报学校的科研项目。项目获批后,学生可以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收集论文撰写所需的资料、信息,为之后的撰写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持,也突出了论文题目和研究思路的实践性和实证性。
注重对论文撰写和修改过程的质量监控。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要求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带着论文撰写和项目研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到基础教育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结合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的专业性指导与建议,在学术规范框架内尽可能高质量地完成论文的写作。要求学位论文至少撰写三稿,学生与导师之间要有良性的沟通和互动。在论文评阅工作中,实行“双盲评审”制度,盲审专家至少有一位来自重点院校。三位专家不仅要对每篇论文的写作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对学校专硕学位论文的总体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盲审后,要求学生针对盲审意见积极修改论文。在论文答辩工作中,组成了由5~7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专家构成的论文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中至少有一位是从事基础教育教学或管理工作的实践型专家,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委员中的外校专家担任。答辩不合格者,可在半年至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此外,为不断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还开展了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活动,对获得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作者及其指导教师,给予奖励。
重视学风建设,规范学术行为。通过中国知网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每篇学位论文都进行了“双检测”,即盲审前和答辩后各检测一次。每次检测后,都要求学生根据检测报告修改论文,检测不合格者将延期申请学位,以此端正学风,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同时,按照省学位办关于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和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要求,开展学位论文自检自查和抽检工作。在省学位办组织开展的学位论文抽检和优秀论文评选中,学校连续5年学位论文省抽检合格率100%,获省优秀硕士论文2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关系到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重视双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培养过程管理,强化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确保高层次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09-03/26/content_1269531.htm.
[2]雷成耀,张义民.全日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质量的保障策略[J].高教學刊,2017(20):54-56.
[3]杜秀娟,康婷.“六环节融入式”全程实践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5):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