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2020-07-30常征
常征
摘 要 近年来,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愈加重视,各单位逐步构建了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了资产信息系统,加强了对资产采购、使用等环节的管理。但研究发现,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国有资产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本文以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为例,对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管理
国有资产是全民共同的财产,行政事业单位所管理的资产大多关系国计民生和公共服务,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保证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避免贪污、挥霍、私分、侵占等违法违纪的问题发生。其次,能够实现国有资产的高效利用,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提高各项资产的使用效率。最后,能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促进制度的建立健全。然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并不尽如人意,为此本文就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研究,以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促进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内涵
一切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和财产权利统称为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是履行国家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和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的特殊机构组织形式。区别于以营利为目的普通生产经营性企业,其管理的国有资产主要包括单位通过财政资金购置、国家无偿调拨、接受捐赠等各种形式形成的资产,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行政事业单位所拥有和管理的国有资产具有非生产性、服务性、占用或使用无偿性等特点,是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工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
1.对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够。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和管理层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国有资产的涵盖范围认识不清,认为国有资产就是固定资产,因而在制度建立健全、管理人员配备、日常监督盘点等方面,主要对固定资产加强了管理,而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往来款项等流动资产及对外投资、无形资产等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比较淡薄。二是固定资产重初始购置、轻日常管理,因政府采购是各级巡视(巡查)、审计等监督部门的检查重点,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采购环节普遍比较重视,而对采购来的资产的日常管理不够重视。主要表現在不注重定期盘点导致家底不清,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重复购买和闲置浪费;不重视日常维护保养,存在国有资产频繁维修、遗失及损毁等现象。
2.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从宏观上说,我国出台了很多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制度,但在部分监管环节仍存在制度空白,不能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现实需求。例如,购置前期的论证缺乏指导性文件,缺乏严格的预算和控制标准,缺乏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定期督查的制度,没有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评估和监督国有资产的使用效果。从微观上说,由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主动性不够,行政事业单位迫于各方面检查的压力,为了形式上落实国家关于国有资产的制度规定,往往照搬照抄上级或其他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导致制定的资产管理制度根本不符合单位实际,可操作性差,进而在管理国有资产时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资产管理责任不明晰,缺乏独立监督。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业务多、人员少,普遍不能设置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有的单位将对各项国有资产的内部监管工作归为财务工作的一部分,财务人员既是资产的实物管理者,又是价值的核算者,也是部分资产的使用者,导致资产监管工作流于形式。有的单位将固定资产的监管工作归为办公室工作的一部分,所以资产管理员多为兼职,不能专心从事资产管理工作,且责任心缺乏的资产管理员不能做到定期盘点,也没有和财务对账的意识,最终导致资产台账和财务固定资产明细账脱节,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二)信息化程度不高,动态管理不到位
目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一些单位虽然建立了资产信息系统,但数据更新较慢,资产信息系统和财务信息系统脱节。例如,财务账中对资产的购置、改建、扩建、报废、盘盈盘亏等变动做了记录,但资产信息系统中没有及时更新,势必会导致二者数据出现偏差。另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信息系统的用途也比较单一,仅限于资产管理人员用于记录资产、数据统计及年底填报资产报表,无法给管理层及时、详细地提供单位国有资产真实状况。上述问题都阻碍了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资产变动未及时核算,导致账实不符
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是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表面原因是财务人员未及时核算,但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是以下3个:
首先,因人事变动、事过境迁,无法再获取书面依据来进行账务处理的历史原因。例如,因找不到相对人而无法清理的往来账款、没有发票而无法入账的预付款项、账面已不存在却无法核销的资产实物、长期无法决算的在建工程等。
其次,因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或怕担责任而未让财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的人为原因。例如,对于已经报废毁损的资产,因不愿追究责任,便仍在账面上挂着;对于有些小额批量资产,因一一入账较为烦琐,便只记支出增加而不同时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对于需要处置的资产,因向国资部门申报审批的流程复杂、耗时较多,便先处置后补办申报手续或者实际已经处置但未在账面反映。
最后,因财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导致未真实完整地核算资产价值。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未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只能采用流水账的形式进行简单记录,坏账准备、折旧计提、无形资产摊销等业务没有处理,真实完整的核算资产价值无从谈起。
(四)资产使用效益管理亟待加强
由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中普遍缺乏一套客观公正的资产使用效率评估和考核机制,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导致国有资产在购置、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造成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低下。例如,因为没有强化效益,资产使用管理较为粗放,浪费和毁损情况严重;因没有遵循资产效益最大化,在资产处置过程中,一些国有资产被低价拍卖或者转让给个人或部门。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增强管理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全体人员,特别是管理层要切实转变对国有资产粗放管理的传统观念。首先,从管理层来讲,只有增强了管理意识,才能加大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投入,才能在单位中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其次,通过广泛的宣传,使每个职工都能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进而齐心协力,共同提高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二)多角度加强国有资产监督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资产管理责任单位和具体职责,完善资产管理日常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将资产管理及使用情况列入内审机构重要审计事项,不留内部监督死角。其次,相关监督部门要形成合力,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国有资产的日常监管力度,切实指导并帮助单位解决管理瓶颈和困难,审计部门要进一步查出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国家相关制度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办法或管理细则,办法或细则应包含购置前期的可行性论证、预算编制、审批程序,到购置后的验收入库、保管维护、使用调拨、盘点处置、绩效监督、责任追究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
(四)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现有情况,购置或升级计算机硬件和相关软件,形成包含资产预算、购置、领用、盘点、处置等一系列信息的管理系统,同时利用条形码对资产实物进行管理,扫描实物上的条形码即可获得资产的型号、购置日期、使用部门、使用状态等信息,从而实现对资产进行动态管理的目的。资产比较少或者考虑开发成本的单位也可以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来实现上述目的。
(五)切实做好国有资产核算及盘点工作
首先,要不断加强人员培训。对国有资产具体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重点是培训其业务水平和政策法规,促使其提高个人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重点是培训其准确把握《政府会计制度》的各项规定,促使其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其次,要以落实《政府会计制度》规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新政府会计制度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同时规定了要计提折旧和摊销、計提坏账准备,扎实做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账面数据反映出来的是最接近资产真实价值的情况,同时加强资产采购的预算约束性。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首先对本单位国有资产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清查,对未入账的资产及时入账,对已报废毁损及无法收回的资产,办理相关核销报批手续。然后,对坏账准备、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的年限和计提比例都要进行合理的估计。
(六)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一是探索制定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行政事业单位在核清家底的基础上,依照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对各类资产进行优化配置,然后从严控制存量资产,以此来避免资产重复购置或者资产闲置的情况。二是尝试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财政部门可选择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资产规范管理水平、资产运行效率、资产使用维护情况等指标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批复单位申请资产购置经费预算的依据。
四、结语
要完全改变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尚需一定时日,但只要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足够重视并切实改进,各主管部门能够各负其责、加强监管,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定能得到不断提升,从而更好地保障单位有效运转和促进各项事业发展。
(作者单位为高唐县审计局)
参考文献
[1] 邓国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9(20):137.
[2] 陈湘.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