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底线不可僭越
2020-07-30张涛甫
张涛甫
近期,山东接连爆发几起顶替上学事件,引发社会反响甚大。这几起事件集中在山东,且临近高考时间,掀起了网上汹涌舆论。舆论对替考问题的过敏,说明这类议题触痛了教育公平的痛感神经。
当然,上述事件集中爆发在山东,与山东集中规范学籍、清理陈年旧账有关。但并不能作这样的简化联想,认为替考问题只有山东才有。另一方面,山东也显示了不回避问题、敢于清理积弊的决心。從这几起顶替事件的处理及时和果断即可说明,山东在顺应民意、回应网上舆情方面,是积极、务实的。
社会公平既抽象又具体,它连接社会系统的多个领域和维度。司法、财产分配、教育等领域是公众易感性最强的几个领域,司法公正、分配正义、教育公平,都是易感的神经。其中,教育公平触及面甚广,公众感受尤为直切,因此也是底线公平。
近期,人们对山东接连出现的替考事件反应如此强烈,是与这种底线公平的易感性深度相关的。人们甚至有这样的朴素执念,除了教育公平问题之外,其他社会不公问题都不是忍无可忍的,但在教育不公问题上,人们是不能退让的,公众对高考公平性和正当性的理解是带有洁癖的。
高考是底线公平的拱顶石,往往在中国社会被赋予了超然的神圣价值。在公平的价值排序中,由于超重的价值预期和公平想象,高考通常被置顶为头条选项。无论是从抽象的应然逻辑,还是从实体正义来看,在高考问题上一旦出现任何纰漏,都具有放大效应。高考也是底线公平的易燃物,星火窜动,都会引爆媒体社交舆论。特别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介技术赋能能把信息触达和意见表达延伸到每个社会细胞,使公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更高了。
高考承受了这么多不可承受之重,其关键原因在于:高考是社会流动的重要通道。在中国社会的超稳态结构中,社会阶层的转换机会较少,尤其是底层社会上升的机会较少,跃升通道不太宽敞。高考就成了寒门子弟破除被固化的阶层结构、出圈底层、向上进阶的通道。在高考问题上,公平性往往是最直接可见的,是看得见的公平正义。多年来,中国一直在保障高考防线上严防死守。公平正义在高考这块试金石上得到了持久的检验。
小概率的高考纰漏,并不意味着高考制度存在制度性的危机。现今翻出替考的旧账,是局部性的、个案性的,不代表系统性的问题。虽说,高考不是完美的制度,但至少从目前来看,还找不到更优的制度可以替代。
因受疫情影响,今年高考成为中国高考史上最特别的高考。对于千万考生来说,体验和考验都是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高考不仅是知识的检阅,更是生命大考,人生的极限挑战。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等特殊形势,教育部门以最高标准、最严举措,严格做好高考防疫、考试安全、考生服务、招生录取等各项工作,确保实现“平安高考”“阳光高考”“公平高考”的同时,拧紧制度的螺丝,正以最严密的程序,保障招生公平:完善制度规则,出重拳堵塞漏洞,切实维护高校招生公平公正;加大对违规招生的监督检查力度;认真开展新生入学复查,对弄虚作假、考试舞弊,骗取加分资格或企图冒名顶替的新生,取消其入学资格并严肃处理。对有亏高考公平的行为零容忍,将确保高考公平的护坡堤没有蚁穴,让阳光照进教育公平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