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问题 建真言献良策
2020-07-30孙鑫
孙鑫
“十四五”规划是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上海向全面建成“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未来的上海将发展成什么样,代表们有着自己的愿景。
为做好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扩大)(即“小人代会”)的准备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蒋卓庆,副主任徐泽洲、沙海林、蔡威、高小玫、肖贵玉、莫负春和秘书长赵卫星分别召开市人大代表座谈会,听取代表们对市“一府一委两院”工作、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意见建议。代表们在充分肯定本市上半年各方面工作的同时,就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积极建言献策。
立足长远编制好“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规划是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上海向全面建成“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未来的上海将发展成什么样,代表们有着自己的愿景。
教育改革缓解恶性竞争
本市今年实施了小学“公民同招、电脑摇号”的招生政策改革,社會反响较大。经过初步调研,改革有利于缓解早教机构、社会辅导机构以及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有利于学区房炒作的降温,有利于缓解大部分家长以及学生的焦虑情绪,“政策总体是得民心的,政策效应比较显著”,代表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
当前和今后的常态化防疫对中小学建设提出了新需求,尤其需要在考场加装空调设备、建立隔离教室和隔离考场、形成线下线上教学融合等。“但现在的中小学建设标准执行的仍是1995年制定的标准,无法满足防疫应对需要。”代表建议,政府进行专项研究,修订中小学建设标准。
“要多管齐下,增强校内外合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有代表提出,家庭教育要进一步提升,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要注重“四有”教师的培育。针对教育资源不均衡引发的“择校热”和“学区房”问题,有代表建议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调整金字塔医疗体系
有代表提出,本市推行建立的金字塔医疗体系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全民健康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二是家庭医生(尤其是全科医生)配置紧缺,居民联系家庭医生困难;三是家庭医生签约率虽高但真正落实少。另外,当前三级以下医院(尤其全部的二级医院)实行对医生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封顶,医院及医院所属研究所的人员编制都归口市教委并不准确等,导致公立医院留不住人。代表建议,对金字塔医疗体系的建立机制作进一步研究调整以利于完善效应。
加大养老政策投入和倾斜
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包括实施“长护险”等举措,但群众的感受度不高,大部分老年人在人生的最后三到五年仍是靠家庭支撑,开支压力大。代表建议,优先聚焦失智失能人群,建立资产核对机制、加大公共政策投入和倾斜。
同时,代表还建议进一步改进“长护险”评估的方式方法,充分听取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意见,评估标准要公开透明,便于各方掌握。
除了居家养老,有些居民是社区养老,相关机构运营维护需要社会化外包,但现在社会化外包的机构很小很少,缺乏竞争力。代表希望通过政策和制度创新,推动养老外包机构的发展。
明确旧区改造方案
因涉及共有房屋的公共政策调整、加装电梯、消灭拎马桶等难题,中心城区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改造仍然走向不明确。代表建议,明确规划承诺时间、明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新一轮改建的规划方案,采取国家回收和市场流通相结合的举措等。
上海实施“阳光动迁”政策,但“还存在居民因家庭内部矛盾进不了户,动迁房小区无法办理产证等情况”,有代表提出,要加大法律援助、调解等力度,努力打通动迁“最后一公里”。
远郊民生不要留白
本市远郊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有许多留白的区域,由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许多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例如崇明区横沙岛存在留不住人才、教育条件有限、乡医队伍老龄化、公共文化服务不足、交通出行不便等困难。“希望政府重视远郊民生,除了财政基本保障以外,要鼓励周边区域民生资源共享帮扶联动。”有代表建议。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需要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制造业产业布局。有代表提出,上海要加快制造业产业布局,进一步发展新一代技术产业,加强各类战略物资的生产和储备,在提升国际化视野、建立市场化机制、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增强系统化能力等方面持续用力。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代表建议,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服务业,做好信息技术与电子制造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做好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建立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重视新材料行业布局。集成电路是战略新兴产业,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是制约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为此,代表建议,引进相关制造业,打通包括集成电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卡脖子”环节,加大化工产业布局比重,深入开展研发。
加大对重大装备制造业的金融政策支持。包括大飞机在内的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要“走出去”,需要依靠相应的金融政策支持。代表建议市政府适时制定金融支持政策,为重大装备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金融服务。
切实优化营商环境
哪里的营商环境优,人才就往哪走、资金就往哪流、项目就在哪建,哪个地方的发展就会更有活力。《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已于4月10日起施行,代表们认为本市相关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
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有代表反映,相较外省市来说,本市土地投资成本较高;相较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对土地投资成本的关注更高,建议出台相应的土地政策,降低企业投资成本。
制定更优惠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代表建议,要实现人力资源均衡配置,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制造业领域就业;要畅通海外科学家来沪工作通道,为高层次人才来沪就业、创新创业等提供便利;要适时研究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政策,减轻企业经营负担。
提供有效金融服务供给。代表建议进一步调研本市相关企业,考虑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叠加,加大企业精准扶持,尤其要加大重大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做到惠企政策精准速达。
积极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
走向精细化治理是突破城市管理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代表们不断“挑刺”,希望城市治理更有温度、更加和谐。
创新垃圾分类工作方法。《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已满一年,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起始端,居民对投放湿垃圾时要破袋的困难和环境影响反映较多;另一方面在末端,垃圾处置能力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也影响老百姓的积极性。为此,代表认为,应发挥全社会的聪明才智,鼓励工作创新,建议政府部门研发生产湿垃圾专用袋,不需要破袋,以利法规的更好执行。
加强小区智能化建设。小区智能化建设是一把双刃剑。有代表提出,智能化建设推进中的技术标准和开发管理、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应引起重视,建议由一个技术权威部门监督智能化建设的标准和能级,同时加强立法,从法律层面系统、权威地维护好个人隐私。
推动社区数据共享。疫情防控促进了社区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完善,但也暴露了相关数据共享水平不高的问题。代表建议加快建设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做好信息归集与充分利用,更好地把流动人口信息、房屋交易和出租信息等整合到一个平台上。
提高基层工作精细化水平。有代表提出,基层工作要下“绣花”功夫,相关工作措施要落实落细。比如,目前提倡的夜间经济对于促进消费起到重要作用,但存在扰民和污染环境等问题,建议夜间摊位最好放在离居民区较远的地方。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代表们认为,乡村振兴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农民关注的切身问题。
农民“上楼”不能简单“量移”。农民集中居住是政策亮点,能产生集中使用土地和公共设施配套服务的效应,是今后的大方向。但各区在执行过程中有强调短期指标情况,与部分已新翻建住房的农民产生矛盾,影响搬迁积极性。代表认为,应尊重客观情况,不能简单地“量移”,要采取渐进式方法完成城镇化目标。
示范点建设要尊重农民意愿。当前本市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已进入第三期,但存在政府大包干投入资金量大的建设情况。代表提出,要切实尊重农民主体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应采取农民完成先期工作(如宅基地环境保持干净等),政府再跟进作为(如公共区域规划并实施等)的模式,让政策的供给和真正的需求对应起来。
规范农家“无证”养老。当前的农户养老多数是利用闲置农房,不成规模,没有正规核发的经营证照,一旦整治取缔则令需求迫切的老年人及其家属不理解和产生抱怨。代表认为,农家养老的市场需求能解决就地就业,政府应该因势利导、主动服务、加强规范管理。
努力做好疫情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如何恢复信心、拉动消费、助力复产,代表们认为不仅要加快出台政策,还要确保政策落到實处。
规范管理地摊夜市。有代表指出,后疫情时代,夜间经济、地摊经济搞得红红火火,但不能一窝蜂,应该研究如何规划管理这类经营模式,不影响正常的交通和社会秩序。
助力企业复工复产。针对受疫情冲击的企业,代表们认为要分类施策,建立完善劳动者分层保护机制,尤其对小微企业,可以在劳动法的适用上适当放宽。代表建议,行业协会或商会帮助出口转内销的企业建立货源渠道;简化中小企业优惠政策的申报办理程序;明确产业用地变性的标准和办理渠道,助力企业转型发展。
加强基层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目前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发热门诊,从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趋势看,有必要在各个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门诊。同时,基层医务人员资源还比较紧缺,代表建议可以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加快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
加强社区人口有序管理。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体会最深的就是道口守牢、小区管住极其重要。代表建议采取“一网统管”的属地化管理方式,统一人口信息数据的出处,加强社区人口管理的力量。还有代表建议加强对房屋中介的监管力度,要求其在出租房网上签约后还必须到所在居民区登记备案。
确保扶持政策落到实处。政府虽已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如缓交社保和减免部分房租等,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渡过难关。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存在差异,房屋所有权因素导致房租减免执行难等问题存在,政策落实大打折扣。代表建议统筹好各项政策,既防止政策重叠和资源浪费,又使政策容易落地,效果立竿见影,还要加强跟踪监督,及时评估实施效果。
加强对文旅行业的扶持监管。文旅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电影院和旅游业首当其冲。代表建议尽快研究政策,促使电影院复市及开放跨省旅游业务。代表同时提出,一些体育健身场所关闭或者破产,导致不少预付卡得不到返还和违约赔偿,矛盾突出,建议监管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保护预付卡使用者的利益。另外,有代表建议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和引领,提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形成大产业链,既带动经济又解决就业。
进一步提升人大工作实效
代表们在肯定人大工作的同时,也对立法和代表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增强制度供给。有代表提出,要增强制度供给,特别是可操作、能落地、有生产力的制度供给和创新,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为了更好地执行《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代表希望政府部门尽快出台实施细则。还有代表指出,应尽快梳理地方性法规同民法典规定不协调的地方,及时打包修改。
提高代表工作实效。有代表提出,承办部门要按时办理好代表建议,不断提高办理质量。代表论坛的形式很好,代表建议结合目前形势,开展一些有关国际形势的讲座,帮助代表了解大势、开拓视野,提高履职水平。还有代表建议,代表联系社区活动要进一步提高实效,使代表真正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