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助力科技势能转化为创新动能
2020-07-30
本刊记者 赵 博
新基建除具有外部性高、公共性强、投资额大、时间跨度长等一般基建属性外,其更突出科技创新、智能绿色、开放共享等特性,具有鲜明的科技导向和时代特征。
回想过去的数十年,基础设施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人民消费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促进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和生活模式均在不断创新升级,传统的想象空间甚至也被突破。
何为“新基建”?
现在,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核心的新兴数字和信息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依托它们,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经济发展也进一步提速。在很多经济学家看来,通过加快建设和科学布局,数字信息技术在要素配置、需求创造、供给提升上所体现出的高效,可更好地将科技势能转化为创新动能,成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或许也可以换个方式理解,当传统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社会高效运作的需求时,加快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被提出。一年多以来,国家高层会议以更高的频次和更大的力度强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之于社会和经济的重要性,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布局,各行各业也加速跟进。2019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确定“促进制造业稳增长”措施时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虽然打乱了经济生活发展的步调,但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此次疫情则让普罗大众进一步加深了对于 “新基建”服务社会与经济的认识。疫情期间,不论是社区内的无人送菜车还是快递物流行业的智能化配送,亦或通过5G网络进行全程直播的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以及“健康宝”抓取并实时更新的健康状况,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新基建”的创新应用,可以说,以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尤其是在特殊时期,其潜在的强大作用愈发凸显。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2020年2月14日)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2020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给出了“新基建”的官方定义,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并表示将出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
为何“新基建”?
“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是我国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重大战略部署。‘新基建’兼顾短期逆周期调节及中长期高质量发展要求,将成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领域新的发力点。从短期看,‘新基建’可拉动大量需求,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稳投资、稳增长、稳就业。从长期看,‘新基建’将推动新动能供给,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为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分工体系创造基础条件。”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罗本成说。
众所周知,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也是用于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但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模式均在不断升级,以及在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增速趋缓、全球疫情加剧的背景下,“新基建”可谓连接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的高速通道。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于“新基建”范围的界定,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而5G通信、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是其核心内容。正如罗本成所言,可拉动需求、对冲特殊时期经济下行压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的“新基建”是一种新动力,更代表着一种新方向。“这是一种新的体系。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为依托,是一个能为创新驱动和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涌现,提供全面支撑的新生态体系。”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供应链出现裂痕,经济甚至停摆,出口和外贸甚至断崖式下跌,进一步加速了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和变革。在罗本成看来,因疫情而出现的停工停产,以及经济活动停摆,不可避免地给经济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虽然全球疫情形势逐渐好转,经济也开始步入复苏阶段,但是由于疫情并未完全消失,全球经济发展仍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公开表示,本次危机要比之前(四月份)预测的更加严重,经济复苏时间会更长,而且将呈现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据IMF最新预测,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都将受到严重冲击,在今明两年中,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损失将达到12万亿美元之多。“全球经济的严重衰退是一大挑战,而第二大挑战则在于产业供应链严重受阻,国际贸易投资严重萎缩,大宗商品交易又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在出口外贸下滑,且消费动力表现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投资拉动是业已证明的有效手段。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中央多次强调要稳投资、稳增长,要加强、扩大有效投资,使经济平稳运行。为了更好发挥投资拉动效应,避免盲目投资,中央也强调要有新型投资,也就是对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罗本成说,新冠肺炎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非比寻常,当前亟需高质量且有效的投资拉动经济复苏。“中央多次会议都提出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是非常及时且必要的。”
“新基建”何为?
若从水运行业视角看“新基建”,可认为是以数字信息网络为支撑,推动航运、港口、船舶和运营等领域深度融入新技术,实现智能升级、绿色转型、创新应用的基础设施体系。
对于“新基建”如何赋能水运业的问题,罗本成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新、旧基建不是单纯的互补关系,更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新基建’的本质还是基建。除具有外部性高、公共性强、投资额大、时间跨度长等一般基建属性外,其更突出科技创新、智能绿色、开放共享等特性,具有鲜明的科技导向和时代特征。一方面,‘新基建’是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为核心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电网、数字轨道交通等领域。如港航云数据中心不仅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更为港航业务拓展、业态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促进数据赋能水运发展。另一方面,‘新基建’是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以增强传统基础设施的系统弹性和安全免疫力。”罗本成解释称,“以传统港口码头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为例,通过5G网络、北斗导航、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和创新应用,打造‘数据+’‘智能+’的新一代自动化码头系统,可实现码头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绿色环保运行目标,提升码头的‘硬核’实力。”
有水运行业专家撰文总结,水运“新基建”应聚焦三个方面: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推动水路重点港区、关键航段等全面感知、传输网络全覆盖,建设完善船舶、码头等互联的水运大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加强网络安全与信息系统同步建设,提高水运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应急能力。在融合基础设施方面,推动水运基础设施与信息、网络、新能源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水运设施规划、设计等全要素、全周期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绿色化升级改造。推动物流服务数字化,做到全程可追溯,建设、完善港航物流信息资源开放共享设施。在创新基础设施方面,加快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推动港航运行监测预警、安全风险研判、调度指挥等科技研发平台与行业管理系统建设。
罗本成表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更好支持创新驱动、绿色环保和消费升级,在补齐发展短板的同时,加快新引擎助力发展,这是新时代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本质要求。”
面对崭新的形势要求,水运行业应积极进行配置,紧紧抓住此次契机。罗本成认为,水运业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交通强国建设为统领,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统筹推进新、旧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打造水运基础设施体系,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做好基础支撑。如加强新形势下水运业数字化转型、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研究。大力推进5G网络、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与水运行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新型数字化水运基础设施体系。稳步提高码头装卸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码头装卸工艺及相关场站设施,推进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港区建设。有序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提升水运基础设施的系统弹性和安全免疫力。深入推进数据赋能水运发展,加快智能航运、智慧港口、数字航道等建设,完善港航云服务数据中心,健全港航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布局“AI+”数字航运、自动化码头、智慧港口系统等创新融合和创新应用。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旧基建”重在稳需求、注重补短板,而“新基建”重在新兴产业、谋未来发展。罗本成强调:“‘新基建’尽管发展空间潜力巨大,但目前规模体量还不足以支撑稳经济增长。未来一段时期,新、旧基建的融合发力将成为发展主流,基建投资则会更加侧重‘新基建’。要在进一步补齐传统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加速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新基建’的引擎动力和带动效应,更好地支撑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言以蔽之,于水运业,须充分发挥“新基建”引擎动力作用,以“新、旧基建”组合拳,促进高质量打造水运基础设施体系,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做好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