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抢抓区域协同发展机遇力促干部人才成德同城化发展

2020-07-29王华蓉

四川党的建设 2020年14期
关键词:德阳市双城经济圈

王华蓉

今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专题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作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置身于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之下,德阳市推进成德同城化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成德同城化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德阳市主动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积极推进成德同城化发展,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成德同城化是实现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省委积极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成都平原经濟区建设,明确提出力争在2022年成德眉资区域经济总量突破2.7万亿元,2025年突破3.3万亿元。德阳市作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必须主动融入成都“主干”,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产业优势,积极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建设贡献德阳力量。成德同城化是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当前,德阳市经济保持稳中向好态势,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必将为德阳市带来重要发展机遇,必须乘势而上、抢抓机遇,利用好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红利,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当前,成德同城化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关键是落实。组织部门作为党的政治机关,必须切实履行服务中心大局的政治责任,为推动成德同城化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和干部人才支撑。

在认识站位上对标看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凝聚到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众志成城推动成德同城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提升政治站位。建立常态化理论学习机制,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二是提升战略站位。充分利用“德阳大讲堂”,邀请专家教授开展专题辅导,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深化对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战略内涵、战略目标、战略部署的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三是提升思想站位。举办领导干部读书班、干部主体培训班,引导党员干部对标区域发展大局,找准工作定位,积极主动作为,为推动成德同城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队伍建设上跟随提升。聚焦事业发展需要加强队伍建设,做到事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人,做强做实区域协同发展干部支撑。一是精准选配干部。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同城化发展需要,紧扣天府大道北延线、凯州新城、天府旌城等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园区建设,精准选拔储备区域规划、交通建设、园区发展等方面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二是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党员干部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进行考察学习,用好用活“成德眉资大讲堂”网络学习平台,联合开办生态环保、创新融合、协同开放等专题培训班,不断开阔干部视野,提升协同发展能力。三是强化交流互派。构建干部跨区域双向挂职机制,在深化与成都干部挂职交流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与重庆各区(县)、资阳、眉山等地区干部交流,畅通跨区域干部交流任职,推动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干部交流机制。

在招才引智上开放创新。充分利用成都对其他经济区人才的“溢出效应”,加强人才交流力度,着力提高人才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率。一是优化政策体系。加强与成都、眉山、资阳等地人才政策衔接协调,调整优化对科技、教育、医疗卫生领军人才的支持政策,提高人才政策精准度和融合度,全面织密人才政策体系。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区域交流对接长效机制,优化人才资源流动政策,推动区域城市人才交流信息互通、服务机制共建、专业技术职称互评互认,促进人才资源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助力德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拓展交流平台。深化拓展成德“大港区”人才联盟建设,积极推进成德结合部区域性人才共建共享。主动与成都共同打造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园、海外引才工作站等人才招引功能平台,协同开展人才政策推介、平台对接、项目洽谈等活动,着力打造引才、聚才新“名片”。(作者系中共德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责编/范吴瑕)

猜你喜欢

德阳市双城经济圈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德阳市金兴农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德阳市金阳农机物资有限责任公司 德阳市金兴农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德阳市地下综合管廊及配套工程(一期)建设项目PPP模式应用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