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爱就是好家长吗

2020-07-29沙法丽·萨巴瑞

小读者·阅世界 2020年7期
关键词:占有欲养育恐惧

沙法丽·萨巴瑞

爱仅仅是个开端

几乎每个我认识的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宣称自己是个有爱心的人,至少对他们的家人是如此——现实是,伴随着爱而来的还有压力与争吵,通常还会发展到极端的程度。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时我们会憎恨那位我们称作“最爱”的人?虽然爱是一种欣赏的感情,它却会被“自我”的欲望所污染,从而滋生出恐惧,使我们的控制欲和占有欲蓬勃生长。这种爱的扭曲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是因为我们对所爱之人有依恋。我们对他们的依恋创造出一种共生关系,使我们不再基于他们本来的样子,而是基于他们让我们产生的感觉来与他们发生联系。

尤其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对自身的感受,与他们对自我的感觉交织在一起。我们为他们担惊受怕,于是试图控制他们。然而,我们真正想控制的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恐惧。我们无法让自己从孩子的人生中解脱出来,给他们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投射,使我们没有能力将孩子培养成真正的自己。

盡管我们是出于最单纯的目的,我们的爱却很容易变得不再是爱,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恐惧,滋生出控制欲和占有欲。事实上,纯粹的爱很难找到。即使我们经历了这样的爱,也仅仅是有效养育孩子的开端而已。孩子所需要的家长,不仅要有爱心,而且要体现出一种与他们相协调的存在方式。他们需要父母井井有条,对待他们始终如一,面对情绪爆发时能保持冷静。他们需要感受自己最深刻的情感和内心的需求,而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需求被仁慈而快乐地满足。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想以孩子想要的方式提供他们的所需,我们就必须成长到这样的水平,那时我们有着相对平静的内心、完整无缺的自我,以及敏锐的觉醒意识。爱,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要养育出一个茁壮成长的孩子,它也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已。

当孩子们感受不到我们的爱时

我曾辅导过无数家庭,家里的孩子都有过被否认、伤害,最终怨恨父母的经历。在我和女儿的关系中,我看到过这些影子。我可能认为我这样做是出于爱,但女儿却认为我的行为绝对不是出于爱。

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这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与孩子本身的关系较小,而与我们自身的不觉醒程度关系更大。

想一下你对孩子的爱,以及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干扰着你的爱的种种麻烦事,你也许会决定转变一下角度。我们表达爱的方式,不仅关乎孩子带给我们的感受,还关乎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否尊重了他们应有的、做一个独立的人的权利。

孩子需要我们像对待一个首次见面的人那样对待他们。他们需要我们改变焦点,不再以爱之名来塑造他们,而是为他们创造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表现自己,即使他们看起来既不理性又喜怒无常。孩子们想要的无非是感受到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允许他们表达当下的自己。注意,我不是建议盲目宠溺孩子,而是建议为他们表达完整的自我创造必要的条件。当我们给予孩子自由时,他们便仿佛置身于辽阔的、无边际的空间去发现自己,最终成就自己。他们感受到的是我们的爱,而不是由我们的恐惧所滋生出的控制欲。

永远关注孩子向我们发出的信号,我们才能看清藏在爱之下的恐惧,这是为人父母的神圣使命。当我们可以全心全意拥抱孩子的真我时,我们就可以和他们建立最深刻的联系。

重新定义爱

踏上觉醒式教养的旅程,我们必须对生活和对爱的方方面面有着觉醒。

我们需要严肃地问自己:“我说我爱我的孩子是什么意思?”“我的爱由什么组成?”

我们对于爱的定义必须清晰且坚定,从我们的安全感所需转向孩子所需。我们的反应,不应是基于我们的恐惧,而是基于我们愿意为孩子成长为“真实的我”提供条件。

爱,我的定义是,一种能够全面地看见、接受且尊重他人本来面貌的能力。有觉悟地爱他人,就是要增强这种能力,走出自我,与他人持续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我们不要求对方同样爱我们,也不为他们对我们的爱设置条件。

这听起来,好像我是在提倡自我克制甚至自我贬低。远非如此。这种爱的定义,挑战我们去尊重自己,使我们感到自我满足,满足到无须他人来帮忙实现这种满足。

这与自我否定也是相反的,这种对爱的理解,让我们享受到一种广阔的自爱,使我们感到完整。进而,他人也可以沉浸在自爱里。当我们实现这种程度的自爱时,我们对生命中有交集的人,尤其是我们的孩子,就会释放信任与成就感的信号。

我们会以同样的态度以及深刻的理解去爱他们的优点,也爱他们的缺点;不再为他们感到害怕,即使他们缺乏天赋,我们也接受他们原本的样子。换言之,我们对自己的人文关怀也会推广到他人身上。我们的孩子也不再需要为了得到我们的赞许而证明自己。他们不再害怕被抛弃,而是和我们步伐一致,全然接受自己。

猜你喜欢

占有欲养育恐惧
与内心的恐惧交朋友
想象中的恐惧
友情为什么有时会有排他性?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贪(tān)
美好的爱情不需要捆着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