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郎中抗疫

2020-07-29大可

儿童时代 2020年8期
关键词:六神丸杂病论郎中

大可

正名

有一句俗话,叫“急惊风遇到慢郎中”。急惊风是一种全身抽筋的急病,郎中是古代对医生的称呼,这句话是说患急病的遇到了慢性子医生。可后来人们往往把中医称为“慢郎中”,意思是对付急诊不行,只能治疗慢性病。更“专业”的说法是,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危急重症靠西医,病人没了生命危险后,中医才有机会帮助病人调养,让他们慢慢恢复元气,让身体产生抵抗力。

可是,多年以来的成果,却否定了这个结论。瘟疫属于急性传染病,古代大医们留下了许多成功救治的精彩案例,现在则更喜欢用“数据”来说明。就拿抗击新冠疫情来说吧,黄璐琦院士、方邦江教授等帶领的中医团队,在主要收治重症、危重症病人的病区,治疗病人数、病情好转率、出院病人数、病人治愈时间等,都是名列前茅的。有位医院影像科专家因父亲的治疗,有了切身体会,说:“通过父亲的诊治过程,感受到中医药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西医方法遇到阻碍时,中医扭转局面的事也不少。比如重症病人无法配合呼吸机,生命岌岌可危,邹旭教授用金针使其生命体征稳定下来;叶永安教授在ICU重症病房中,发现患者情况危急,立刻使用中药,患者被抢救过来,转入普通病房。

举这些九牛一毛的例子,可不是为了否定西医哦,而是说中医既可以当“慢郎中”,也可以是“快郎中”,在第一时间担负起抢救病人的重任。

顺便提一句:在出土文物中,发现了开疮刀、三棱针、平刃刀、月刃刀、剪子、镊子等手术器械,还有脑袋开过刀的人骨等。原来,中医除了用中草药治病,还早就有了外科手术。

立言

古代伟大的中医数不胜数,我们从留下抗疫类著作的大医中选几位拜访一下。

什么是大医?医圣张仲景著于汉代的《伤寒杂病论》的序言、药王孙思邈著于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的“论大医精诚”篇中,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只有具备拯救百姓的诚意、精湛的医术,才能成为大医。

大医们的著作,是承续前辈、亲身实践的结晶和升华,是“大医精诚”的文字呈现。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面对当时多次流行的瘟疫潜心研究而写成的,成为中医的传世巨著,不仅许多著名药方千古流传,他的中医、中药理论,在古代对中外医学的发展影响巨大,直到今天,《伤寒杂病论》仍是中医院校的教科书、国内外研究中医学的经典。

比如,在他创造性地确立的六经辨证中,把人体的防卫系统分成了六道防线,论述了不同防线遭受疾病攻击时人体的症状,鉴别症状细微差别的要点,每个阶段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等。

明代传染病学家吴又可,他的《瘟疫论》,把以往中医著作中包含的瘟疫病单独列出,进行深度论述。瘟疫是指有发热症状的急性传染病。

他说,瘟疫是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带来的,这种异气可以通过空气,从口鼻进入人体,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染。这不就是如今说的细菌、病毒传播的途径吗?

他归纳出疫病在身体内部转移、演变的九种方式,根据不同方式,给出不同的针对性治疗。

清代医学家吴鞠通,在救治了很多本将撒手人寰的病人的同时,眼见一些医者对瘟病不了解贻误了救治,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瘟病条辨》。

那时可没有什么影像科,可以做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就是CT)、核磁共振(就是MR)等检测,可中医有自己的方法。

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理论,至今是中医遵循的诊断、治疗理论之一。比如,他把身体分成三个系统,通过对舌苔、脉搏、皮肤传出的体温等的诊断,指出这些不同的症状与疾病入侵身体程度、部位的关系,以及根据病症变化如何制订、调整药方的原则,等等。

流长

靶点,是药物针对的地方。西医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说,西医多数的药物都是单靶点的,而中医的诊断、开出的药方,更多是多靶点的。

为抗击新冠疫情发布的国家级诊疗方案中,多次推荐了中药方剂,也就是中药的药方。这些药方并不全都是照搬古方,有的凝练了古代经典方剂的精粹,让中药在传承、创新中成为现代郎中的抗疫法宝。挑几个来看看它们的源头。

清肺排毒方,源于《伤寒杂病论》名方: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射干麻黄汤。

宣肺败毒方,源于《伤寒杂病论》的麻杏石甘汤、麻杏薏甘汤、葶苈大枣泄肺汤和《备急千金要方》的千金苇茎汤。

连花清瘟,源于《伤寒杂病论》的麻杏石甘汤、《瘟疫论》中吴又可针对不同疫病使用大黄的方法、《瘟病条辨》的银翘散。

生脉注射液,源于元代名医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的生脉散。

血必净注射液,源于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的血府逐瘀汤。

……

这些一再被证实有很高效率的药方,在之前抗击SARS、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时就大放异彩。

前人栽树,后人浇灌,一代代郎中赋予了中医中药源源无尽的生命力。

相承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记载了黄帝——当时中华民族的首领,问中医始祖岐伯如何对待瘟疫。原来,那时人们就知道瘟疫来了,不管大人小孩都会互相感染,发病的症状都一样。

岐伯的回答跟如今专家的说法一致:“正气存内”——提高抵抗力,“邪不可干”——瘟疫就无法入侵,同时要“避其毒气”——远离传染源。

为了避免人传人,在史书上记载了现代人眼熟的隔离措施。

汉代历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汉书·平帝纪》中写道:元始二年,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公历的第二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意思是,对染上疫病的民众,空出房舍,安置病人,为他们医治、提供药物。

这类记载在别的古籍里也有,所以我们知道,南北朝时有专门隔离、治疗病人的六疾馆,唐代有病坊,宋代有安乐坊,等等。

宋代、明代等在发生瘟疫时,郎中们会被派遣到疫区进行防疫、治疗,包括给百姓、士兵们讲解防疫知识。

消毒也是重要措施。清代医生贾山亭在《仙方合集》的“辟瘟诸法”里说:“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意思是有传染病时,将病人的衣服用蒸汽消毒,让家里人不被传染。古今消毒方法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郎中重视对大家的消毒指导,是一样的。

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方法。所以发现新冠疫情后,科学家都抓紧时间研制疫苗。

唐代发明的用人痘疫苗预防天花,后来传到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及欧洲等,帮那里的人们抗疫。

自制大号“六神丸”

在向世界介绍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经验时,钟南山院士提到了六神丸等中药。六神丸属于国家保密品种,每颗直径小于1毫米。小丸子做起来并不简单,一起来试试吧。

材料:

糯米粉,温水,盆,筷,垫子,尺

步骤:

1.揉粉:糯米粉放入盆中,边逐量加温水边用筷子搅拌,直到糯米粉成团;撒一点儿干粉在上面,用手揉到粉团不粘手。

2.成丸:在垫子上撒一点儿干粉。把粉团搓成长条分成小段,再搓成小圆子放在干粉上。要做成六神丸的直径比较难,可以试试8毫米左右的。

3.测量:挑出最满意的10颗,用干净的尺检测直径。

4.后续:请家人品尝“六神丸”。烧煮可以请大人帮忙,注意不要把“六神丸”煮糊了。佐料嘛,放酒酿、鸡蛋、白糖或红糖,味道都是不错的啦。

猜你喜欢

六神丸杂病论郎中
《伤寒杂病论》方药辨治肩周炎探析
六神丸联合盐酸米诺环素片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牙周炎的临床观察
重视六神丸的合理使用
外敷加内服六神丸治带状疱疹好
你是“急先锋”还是“慢郎中”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
六神丸外敷治8种病
急先锋和慢郎中
《伤寒杂病论》中腹满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探析
《内经》与《伤寒杂病论》贯穿式教学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