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不老
2020-07-29陈文轩
陈文轩
【摘要】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凭借独一无二的创作机制,在诞生之初便经历一次经典化高潮。此后,它却沉寂了40多年,直至21世纪才重新获得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江山如此多娇》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作品的政治内容与艺术形式达到高度统一。它在发展“毛泽东诗意画”、承载国家形象和民族记忆方面都有重要的经典价值。
【关键词】《江山如此多娇》;经典化;毛泽东诗意画
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坛在围绕“传统笔墨能否为工农兵服务”“如何继承传统中国画的宝贵遗产”等问题对中国画进行讨论及改造的进程中,诞生了一件由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经典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该画作为一幅体现国家意志、具备“文化熟知度”的国画,其产生机制、作品内涵、不同权力层次的经典化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这幅作品的经典性尚未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将梳理考察《江山如此多娇》的经典化历程,对其经典价值进行剖析,探求其为中国当代美术带来的启示意义。
一、《江山如此多娇》的经典化历程
《江山如此多娇》以恢宏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和昂扬向上的主题风貌,自1959年面世以来受到各界的瞩目。该作品既诞生于“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针下,又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山水画改造的语境之中,其艺术性和美术史价值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因此,梳理《江山如此多娇》经典化的历程既是对该作品经典要素的检视,也是对其经典价值的重估。
在《江山如此多娇》的产生过程中,策划者和创作者有意识地让作品靠近经典的标准,可视为该作品经典化的开端。《江山如此多娇》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而作,作品悬挂的地方是各国宾客进入宴会厅的必经之地,因此策划者和创作者最初便考虑到该作品将因其特殊性而长久地受到瞩目,这种政治考量实则统摄了创作的全过程。作品的主题由周恩来亲自审定,选自毛泽东经典词作《沁园春·雪》。在草图拟制阶段,副总理陈毅、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提出重要意见,启发画家走出“拘泥于毛主席《沁园春·雪》的具象描绘”困境。画成后,毛泽东挥毫题名,使画作的内涵与毛泽东的书法相得益彰。这些创作策略,一方面让该作品达到经典标准,另一方面也使画作在面世之前便具备了潜在的广大受众基础。《江山如此多娇》面世时,多家重要期刊、报纸、电视台等媒体陆续发表该作品及相关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①在国家领导人会见重要外宾时,《江山如此多娇》常常作为合影的背景而出现在各类新闻媒体中。这些重要媒体的报道和作品在媒体上的高曝光率,让该作品在诞生之初便得以迅速向美术界和广大人民传播,该作品经典化由此迎来一个高峰。
但值得注意的是,自1960年代中期以后的40年里,美术界对《江山如此多娇》的学术讨论屈指可数,早期的评价几乎都集中于画作的创作机制,仅有极少数关注到作品的经典价值。直到21世纪之后,学术界才重新集中地对《江山如此多娇》进行学术性的讨论,其经典意义和价值方才得到新的关注。2002年,人民大会堂管理局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召开“人民大会堂中国画学术研讨会”。《江山如此多娇》几乎出现在每个与会学者的发言中,被称为“艺术的国家形象”与“国家的艺术形象”作品的典型代表,其经典地位也获得高度的认同。在美术史论著中,许多学者也关注到该作品具有不同方面的经典价值。譬如美术史价值方面,《江山如此多娇》被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不仅对新中国以来的山水画有重大影响,同时也影响到了花鸟画的创作”,也有学者指出“从中国美术史的角度,或者说是从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角度来看,《江山如此多嬌》也是极富学术价值的”。关于艺术价值方面,有学者认为《江山如此多娇》“不受具体、客观景物的制约,也不拘泥于写实或传统造型手法,而是有超越性特征”,“被誉为1958年以后实践毛泽东‘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最为知名的中国画作品”等。由上可见,虽然《江山如此多娇》经历过40年的沉寂,但其经典价值在21世纪不断地得到肯定,其艺术价值也得到较为充分的认可。
二、政治与艺术的统一——《江山如此多娇》的经典成因
在时代更迭中,《江山如此多娇》的经典价值也历久弥新。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这幅作品政治性与艺术性的有效结合,正如毛泽东对于文艺批评标准的要求:“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一)政治考量与创作策略
人民大会堂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所在地,有为数众多的国家政治活动和外交仪式在此开展,会堂里陈列的艺术品不仅承担着公共空间的艺术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表达政治意识形态、展示国家形象和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在此背景下,《江山如此多娇》等作品承载和传播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甚至超过其单纯意义上的艺术价值。如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便是与客人在《江山如此多娇》前合影,此类活动不胜枚举。
在人民大会堂收藏的一千多件作品中,《江山如此多娇》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件,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领导人直接参与了它的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画什么”“怎么画”亦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起初,傅抱石和关山月的小稿局限于《沁园春·雪》词中的北方雪景,草拟了三次均未获通过。原因便是画家尚未跳脱个人的审美意趣和创作经验,未能深刻把握国家形象工程应具备的政治内容,进而导致作品的政治性不足。后面在陈毅和郭沫若的指导下,《江山如此多娇》终于获得审查组的认可。新一稿中,画家在画面右上方描绘了一轮红日,并按照周恩来的审查意见“把太阳画得更大,让霞的红光照耀着大地,使人一眼看到就感觉‘东方红,太阳升的伟大气魄”。“东方红”的意象不仅具有“象征毛主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政治隐喻,还使画面洋溢着新中国欣欣向荣的乐观气象,与人民大会堂的政治氛围高度契合。经此修改之后的《江山如此多娇》更接近于国家领导人所要求的视觉图式,其雅俗共赏的面貌更契合“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针。
(二)思想提炼与艺术创新
毛泽东有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他许多诗词的山水形象描写都寄托了一个革命家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场景描写意境极为高远,场面阔大恢宏,气势磅礴而富有哲思,这对于正在改造进程中的许多国画家而言,无疑是极大的挑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以国家领袖的诗词入画尚未流行,有关方面对这类题材创作也未进行动员,绝大多数画家抱着谨小慎微的态度未参与创作;另一方面是需要领悟毛泽东诗词“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高度结合”的特点,并从意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以至于不拘于迹象的境界,这对画家的艺术创造力和思想高度是一大考验。
《江山如此多娇》从构思到完成共历时四个月。在创作期间,中央领导人与画家经过周密地计划和反复磋商,让作品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画家首先要解决的是提炼词作思想,进而转化为中国画形式的问题。据傅抱石回忆,《沁园春·雪》“不仅限于雪的描写,而是通过咏雪来描写祖国江山的辽阔广大,美姿多娇,即景生情,想到英雄人物为它献身,极其完美地表现了中国人民革命乐观主义的豪迈气概”。为此,《江山如此多娇》采用俯瞰视角,在严谨、辽阔、庄重的图式结构里,融汇了《沁园春·雪》的北国、长城、大河、高原等景观描写。画面近景的山石和青松运用了写实主义的笔法,具有新颖的气象,豪放之中见精微;中景的山峦和江河逐渐向远景的雪山皴擦虚化,罩染的绿色也由深至浅地过渡,形成浩渺苍茫之感。这些艺术手法让画面呈现了包举宇内、气吞万里的效果,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纵深感,高度还原了毛泽东词作的恢宏意境。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艺术效果,《江山如此多娇》还对词作所描写的意象进行了一些艺术处理。画家将“东西南北、春夏秋冬的不同地域和季节,概括在一个画面里”,还巧妙地通过“旭日升”突破词作字面意义上的“须晴日”。经此巧思妙构,《江山如此多娇》真正达到了“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高度结合”,足以成为一件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经典山水作品。
三、江山无限——重估《江山如此多娇》的经典价值
《江山如此多娇》已走过60个春秋,俨然与人民大会堂融为一体,成为国家形象的视觉代表。透过《江山如此多娇》的经典化历程,我们看到一个代表着毛泽东时代美术审美范式的案例如何走进大众和学者的视野,它的经典化可以为中国当代美术史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角度。它不仅是特定年代的产物,其经典价值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挖掘和重估。
在美术史方面,《江山如此多娇》开辟了一种稳妥有效的山水画创作道路,为后继者创作“毛泽东诗意画”提供了积极的启示。20世纪50、60年代,山水画曾经历艰难地探索和改造,“其中充满了意识形态和艺术上的冲突与矛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艺思潮的影响下,改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山水画能否表现新的社会理想,能否与新中国的形象相匹配。20世纪50年代,许多画家改造山水画的尝试都遭受到较大的质疑,譬如因民族虚无主义采取“全盘西化”的方法抛弃传统笔墨而遭受非议,而选择在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小范围点缀社会主义新事物的方法,也因未能祛除传统山水画寂寥萧索的趣味和消极避世的价值取向而不被广泛认同。在此语境中,傅抱石、关山月等画家基于传统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审美模式,借助毛泽东诗词进行创作,“找到了一个能够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创作题材”,为山水画改造找寻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江山如此多娇》造成的轰动效应也启示了李可染、钱松岩等许多中国画家,继而创作出大量“毛泽东诗意画”和“革命圣地山水画”,成为20世纪60年代政治化创作语境中的一个突出现象。
在政治文化方面,《江山如此多娇》成为展示国家形象和民族记忆的一种文化符号。在新闻媒体以及脍炙人口的词作《沁园春·雪》的助力下,《江山如此多娇》被一代又一代读者所了解和推崇,被认为“在缅怀与歌颂中国共产党的先烈和英雄的伟大革命的实践中,获得了纪念碑的象征意义”。时过境迁,《江山如此多娇》的经典价值不仅没有被埋没,反而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讨论,也得益于这幅作品承载着建构民族主义精神、传承国家形象的正面价值。作品所汇聚的长城、长江、黄河、高原、雪山等意象,既是代表祖国大好河山的标志性景观,也是镌刻在中华民族记忆和思想深处的重要印记。
综上所述,《江山如此多娇》不仅是人民大会堂迎宾厅的一件壁饰,更是一件融汇金陵壮气和岭南雄风,完美诠释毛泽东诗词的经典之作,其美术史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因此,我们当抱以经典化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该作品,去发掘作品所蕴含的经典性,才能更充分地理解其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价值意义。
注释:
①1959年10月,《江山如此多娇》发表于《人民画报》第19期、《美术》第10期、《中国画》第10期、《新观察》第19期。自当年10月至12月,《新华日报》10月10日期、《南京日报》10月10日期、《文汇报》10月14日期、《人民日报》10月 30日期、《北京晚报》11月8日期、《中国农报》12月23日期、《新工商》12月24日期先后以图文的形式刊发了《江山如此多娇》的介绍。1960年,《雨花》第1期、《东风画刊》第2期、《人民画报》S13期及A1期、《美术》杂志第8—9期合刊陆续刊发了《江山如此多娇》的作品图及简介。
参考文献:
[1]邵大箴.万山红遍——新中国美术60年访谈录1949—2009[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葛玉君.《江山如此多娇》的来龙去脉[J].文物天地,2015(6).
[4]张晓凌.殿堂式中国画的造型模式与风格特点[J].美术观察,2002(10).
[5]万新华.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的毛泽东诗意画创作[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6]毛泽东.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解放社,1949.
[7]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举行会谈[N].人民日报,1972-2-22.
[8]吴子茹.人民大会堂也是一座艺术品宝库[J].乡音,2014(1).
[9]广东美术百年书系编委会.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研究文选.上[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7.
[10]葛玉君.《江山如此多娇》的来龙去脉[J].文物天地,2015(6).
[11]傅抱石.北京作画记[N].南京日报,1959-10-10.
[12]广东美术百年书系编委会.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研究文选上[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7.
[13]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14]陳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15]王璜生,汪华,邹跃进.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