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实践教学模式建构与思考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我看我思我参与”实践教学的个案研究

2020-07-29王爱英

关键词:思政防控新冠

王爱英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0)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各高校响应号召“不返校不停学”,2020年新学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 “思政课”)紧密结合疫情防控的生动实践,以线上教学形式全面展开。联系近年来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现状及其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我们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适时将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纳入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让高校思政课教学第一时间服务于防控大局成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防控的“思政力量”,为思政课理论课堂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素材,更为思政课实践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打开方式——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防控的生动社会实践转化为鲜活的思政实践课堂。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我看我思我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为个案展开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具体的个案实践探索高校思政课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实践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及教学模式建构问题。

一、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进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势在必行

近年来,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频发,人类就像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一样,几乎每一周都有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冲突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其中相当部分属于特别重大或重大范畴。2003年非典、云南大姚地震、四川汶川地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青海玉树地震等重大事故灾害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心有余悸。仅2019年上半年,就曾发生江苏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四川省凉山州“3·30”森林火灾、四川宜宾长宁“6·17”地震、南方洪涝灾害、非洲猪瘟疫情、江苏东台感染丙肝事件等多起重大灾害事故。而2019年底爆发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把每一个国家和个人都裹挟其中,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做一个“他者”。

所谓突发公共事件,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称:“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1],强调其突发性、公共性、复杂性及严重危害。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四级。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参照《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 》界定,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统称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危害性极大,可直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还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引起社会恐慌甚至政治动荡、社会失序。据统计,2003年全国各类事故灾害损失达6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6%;2005年发生灾害突发公共事件540万起,造成约20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253亿元;2012 年仅各类自然灾害就造成全国 2.9亿人次受灾,1338 人死亡,192 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185.5 亿元[2]。而且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还严重破坏社会系统,进而扰乱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社会损失。例如 2003 年非典期间的隔离政策,以及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民隔离和“封城封路”“停工停学”阻击疫情,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及学校教学秩序都受到严重影响。

2003年非典之后,随着人们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广泛关注,有关研究也大量涌现,主要集中在危机管理、应急机制、舆论舆情、社会应对等方面,兹不赘述。高校应对外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影响及防控内部突发危机事故等近年来也备受研究者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工作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如黄冬福《高校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研究》一书[3]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有效性研究》[4]和《论高校公共突发事件防控及处置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接受机制的构建》[5]等;与此同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也从不同侧面进入思政课教学研究领域,如刘书林、蔡文鹏《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6]一文侧重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辛世俊《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看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伟大斗争的必要性》[7]则瞄准意识形态斗争视角。

经过梳理我们发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进入思政课实践课堂教学领域的研究和探讨尚不多见。事实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强调的那样:要切实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8]。我们认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的社会应该也能够成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鲜活大课堂,为实践课堂提供新的“打开方式”。在此情况下,我们尝试通过“新冠肺炎疫情:我看我思我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个案探索,进一步探讨高校思政课突发公共事件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建构问题,以受教于广大同仁。

二、“新冠肺炎疫情,我看我思我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为了用好新冠肺炎疫情“社会大课堂”,本学期我们于任教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9级近3000名学生中组织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我看我思我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教学主要分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1.开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大学生居家情况调查”为实践教学设计实施提供现实依据

为全面掌握新冠疫情肆虐之下高校大学生的居家状况,我们设计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大学生居家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共有30题,主要调查大学生对政策法规和病毒的认知、防控举措落实及个人的思考和参与情况。问卷从2020年2月7日开始在广东四所高校部分学生中进行,截至2020年2月10日我们收到有效答卷1074份,我们随机抽取其中510份作为样本。初步分析可见,广东高校大学生基本保持了良好的居家状态,但仍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值得关注。

(1)大部分表现出良好的疫情信息素养,但网络舆情倾向需要警醒

问卷显示,59.61%的学生保持每天对官方信息的实时关注,25.88%的学生表示每天碰到就关注,14.51%的学生平均每天2~4小时或以上刷社交媒体获取疫情信息,“几乎不关注”者为0;如图1所示,435人表示会通过微信、微博、B站等社交平台获取疫情信息,超过权威机构、政府新闻媒体及所在学校微信群、公众号等渠道;196人表示“接受口头通知”对所在社区(村庄)疫情进行追踪,188人通过穗康、CBNData疫况等小程序防疫地图自行查询,385人通过微信群、QQ群获知,352人通过当地新闻播报获知。超过40%的学生能完全选对中央“坚定信心”“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舟共济”疫情防控“十六字要求”;分别有99.6%和99.02%的学生认为“隐瞒新冠肺炎病情不报”或“不配合防控人员的工作”属于“违法的”或“不道德的”;95.3%的学生对于来自网络空间未经证实的疫情信息能做到“非官方信息不信不传”或“漠视”;98.24%的学生认为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或“还不确定”。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对疫情信息的鉴别能力和不信谣不传谣的立场。

图1 高校大学生获取疫情信息的主要途径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大学生网络虚拟生活比重日益增加,其疫情信息获取呈现出渠道多元化、内容碎片化和传播社交化的特点,来自政府、权威发布以及学校渠道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尚有近60%的学生未能全面准确把握党中央疫情防控的“十六字要求”,对政策部署掌握不到位;仍有个别学生对于网络上一些未经证实的言论持“无所谓态度”,认为“可以在朋友圈接续转发”。加上近年来信息移动载体化带来的时空便利以及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平台的兴起,带来了疫情期间更为复杂的舆情现状。因而,需要全面掌握互联网时代舆论生成及传播规律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以扶正抑偏。

(2)大部分保持了良好的居家状态,但存在不同程度焦躁不安、行为补偿现象

问卷显示,分别有503人和420人认为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病毒携带者”,其他“气溶胶传播”和“粪口传播”也有不少学生了解;平均93.43% 的学生能准确认定“发热、乏力、干咳”可能感染的三大症状;95.1%的学生对“居家防护”表示能接受,分别有97.45%、87.65%、81.76%的学生能做到“尽量避免外出”“出门戴口罩,尽量避免去人流量大的地方”和“回家后勤洗手洗澡做好消毒”;大部分学生能比较科学地安排延期开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447人表示会“合理安排运动、娱乐,保持良好状态”,283人表示会“培养个人兴趣爱好”,270人表示会“提前预习学校课程”,84人表示会“抓紧时间娱乐放松”;44.9%的学生认为“从2月7日起再宅第二个14天”后疫情将“一定程度控制”, 39.61%的学生认为“基本控制”, 3.73%的学生认为“彻底控制”,11.76%的学生审慎地认为“还不确定”。数据表明,大学生大部分能认真对待个人居家防护,具有较好的病毒和政策法规认知,未有过度恐慌表现。

但同时也要注意到,仍有11.37%的学生在延迟开学期间表示“疫情缓和一点就出门好好疯一把”,仍有4.9%的学生目前居家状态“几近崩溃,想念学校生活”,仍有11.76%的学生对目前的居家状态属于“无奈接受”,说明我们一些学生目前不同程度表现出焦躁不安和急于发泄、补偿的不良心理状态,对防控进展和巩固非常不利。

(3)有较强的社会担当意识,但创新方式方法参与抗疫行动不够

从问卷反映的情况看,约39.61%的学生曾主动参与所在社区(村庄)疫情防控,如下图2所示,183人曾“创办微信公众号或在公共社交平台发文宣传”为防控助力,70人曾“制作科普宣传漫画或娱乐小视频等”,66人曾参与社区疫情咨询或心理辅导活动,105人曾参与社区(村庄)疫情通报、宣传、消毒等;但是仍有22.35%的学生表示“有想过,但感觉没有能力参与”, 17.45%的学生表示“有想过,但苦于没有途径参与”,20.59%的学生直接表示“没有”参与,合计占到60.39%。说明我们在引导大学生创新方式方法和途径参与志愿服务层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图2 高校大学生对社区疫情防控的参与

(4)大部分对“后疫情时代”中国发展充满信心,少部分信心不足认识模糊

如图3 所示,大部分学生对“后疫情时代”中国发展持积极乐观态度,有460人认为此次疫情对中国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坚信中国发展不会就此放缓”,有53人审慎地认为“影响巨大,要有较长的恢复期”,还有6.08%的学生信心不足认为中国接下来的发展“令人忧虑,很难恢复之前的发展速度”,一些学生对“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有所认识但非常有限。说明我们很多学生疫情影响及今后发展认识模糊,信心不足,需要中国全面恢复发展的事实影响他们的认知。

图3 高校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发展影响的认知

2.“新冠肺炎疫情:我看我思我参与”实践教学设计

以前期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倾向性问题为出发点,我们将今年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主题定为“新冠肺炎疫情,我看我思我参与”。我们希望以此更多关注和引导大学生群体从一个个独立的“我”非“他者”的立场,去观察、去思考,去认识这个疫情之下的社会和自己,自主探究并形成知识建构,提高思想认识。我们把教学任务分解为“战疫有信心”“防范有方法”“防控有参与”“认知有提升”四个教学要点模块。

在教学实施环节,我们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观察、体验和思考,鼓励自由组队进行分工合作并按期完成实践作业;教师实时跟踪做好“聆听者”,必要时进行引导和解疑释惑。

在教学评价环节,我们初步设计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和各种形式的实践成果呈现并最终体现为实践学分,强调形式多样和过程评价。成果欢迎内容和形式的各种创新,可以是微视频、实践调研报告或讨论总结,或图文并茂的推文、新闻报道、文艺作品、观后感、读后感等等;鼓励参加疫情主题微视频大赛和征文等,参赛和获奖作品适当奖励加分;可以适当借助网络资源,但立意谋篇、拍摄制作必须保证原创;教师最后在线分析总结讲评。

3.“新冠肺炎疫情:我看我思我参与”实践教学实施

2020年3月2日开始,广东各高校陆续开学,全部采用线上教学形式复课。我们的“新冠肺炎疫情:我看我思我参与”实践教学也就此开始全面展开。

(1)引导学生实时关注疫情防控,做到“战疫有信心”“防范有方法”

疫情暴发后,我们和学生一起密切关注疫情进展,认真学习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六字要求”“八不”和“十六字方针”等一系列决策部署,关注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条战线防控工作落实落细的举措,关注全国各地4万多医护工作者一路逆行的大爱壮举,关注默默坚守岗位的“最美普通人”……指导学生将《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中相关内容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做到知法守法用法;对来自一线的疾控专家和研究团队、学校及社区发布的预防和隔离措施进行细化和分类,落实到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切实做好居家防护,树立战役必胜信心。

(2)鼓励学生助力社区疫情防控,做到“防控有参与”

在疫情防控中,基层社区(村庄)作为第一道防线,事无巨细,工作人员压力非常大。问卷显示合计有39.61%的学生曾自觉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渠道协助社区防控,但仍有60.39%的学生不知道怎样着手。为此,我们引导和鼓励学生们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网络技术能力和数据优势,用好微信朋友圈、微博、公共号及社区(村庄)QQ群、微信群等公共社交平台,协助社区防控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

一是协助做好政策宣传和法规普及。相关政策法规可以大量通过网络获取,关键是如何让群众真正接受。我们引导学生发挥专长,通过“你问我答”、宣传漫画、科普视频等形式反复向群众推送;有的学生用病毒科普加专业统计数据,告诫群众敬畏自然,避免接触野生动物;有的学生坚持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大量转发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建设故事、一线医护工作者感人事迹,给社区群众加油打气,吃好“定心丸”;还有学生“以案说法”,用身边真实案例反复向群众宣传,疫情期间瞒报、缓报、谎报疫情,或恶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以及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行为都将视情节轻重依法追责……这些活泼生动的形式群众更容易接受,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是协助做好群众心理帮扶。随着疫情蔓延,各种不良社会心理和行为也不断出现。我们引导学生一方面尽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另一方面区分不同应激表现和程度做好群众心理帮扶。对那些过度恐慌,忧心忡忡如世界末日的群众适当推送一些轻松搞笑的减压视频并教会他们一些简单易行的调适方法;对那些过于乐观、心存侥幸、不按要求防护甚至照旧串门、聚餐、逛商场等行为则点对点加大宣教力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我行我素害人害己情节严重则由社区报请有关部门追责。

三是协助做好社区群防群治。通过协助社区(村庄)工作人员不间断推送社区防控细则、不当行为曝光等形式,帮助群众树立“社区就是生命共同体”的觉悟认识,严格贯彻落实 “自保第一,家防为主,互相监督,群防群治”方针,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全力做好个人、家庭、社区协同防控工作;并把居家、外出、隔离等具体措施分类细化,做好问答、咨询服务,发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互相监督和帮扶,群防群治,做好社区封闭式管理。

(3)引导学生“学思用”“知信行”统一,做到“认知有提升”

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认知敏锐的“拔节抽穗期”,学习书本知识外,他们更愿意“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书”,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在这场14亿人同舟共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引导学生努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提高了认识,升华了思想。

一是加深对已有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在这次实践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印证。在讨论交流中,学生们会援引疫情中的典型事例侃侃而谈,比如“火神山医院是中国奇迹彰显中国力量”“外媒高度评价中国全面动员集中力量办大事”“疫情关键时刻香港6700名医护人员集体罢工”“最美逆行者”等,也会在不经意间用到诸如“社会治理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数字技术”“智慧城市”等概念。因为有疫情期间全国上下方方面面信息的冲击和各自的亲身经历,学生们对已有概念和理论的认知更加真实和深刻。

二是启发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关注。疫情是一场“大考”,暴露出一些环节、部门以及个人的不少问题,引发学生们的讨论和质疑。不少学生反映对一些做法难以理解,比如仅仅因为怕被邻里“孤立”而故意瞒报旅鄂经历或病毒接触经历,比如随意转发各种信息却认为是“个人自由”,比如天天有人在社区呼吁囤米囤面囤口罩……我们引导学生们明确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有没有足够的决心和行动去解决、去改善。为此我们组织学生一起回看了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的新闻报道,了解党和国家下大力气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决心和举措。党和国家的决心和行动,让学生们对国家未来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更加有信心。

三是关注“后疫情时代”中国发展思考自身定位。针对学生对疫情影响和未来中国发展缺乏深刻认知和预见性等状况,我们引导学生们关注抗疫过程中大放异彩的数字技术,讨论预测经过实战检验的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大数据(Data)、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物联网(IOT)等数字技术未来发展的主战场;讨论未来“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将“去虚向实”“由点带面”深入到社会治理和服务哪些方面;讨论在制度保障之下,技术领先优势的重要意义;讨论教育模式的迭代和线上教学的兴起……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来说,不仅要拥有青春热血和使命担当,也要拥有明确的未来发展定位和角色定位。

4.尚未最后结束的教学评价

目前学期过半,截止撰稿时间,我们已陆续收到423份实践作业,包括微视频(212份)、推文(38份)、调研报告(51份)、观后感读后感(13份)等,另有参加疫情主题微视频大赛和征文作业9份,其中1人“青年战役诗歌”作品获广东省一等奖,3个小组作品在学校“廖何杯”微视频大赛中获奖。粗略看下来,一些作业让人印象深刻:其中一组的微视频是把身边所见的及来自互联网的一些抗疫标语进行分析展示,拍摄制作非常有新意;另有一位学生提交了《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一书的读后感,虽然稍显稚嫩,但很用心得梳理了该书的内容架构,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很多方面谈了自己的感悟,让人眼前一亮。

以上对教学流程各环节的具体探索实践,引发我们诸多的思考,为我们接下来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教学模式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也打开了思路。

三、高校思政课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几点思考

基于建构理论和情景教学的“项目教学法”,一直为职业院校、应用学科所推崇。近年来,“项目教学法”逐渐被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相关研究也有了初步进展,如柴艳萍《项目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9]、隋灵灵《“项目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10]及夏澈[11]等人的研究,给我们很大启发。基于二者在教学理念特别是强调学生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任务驱动、注重实效等方面的一致性,我们认为高校思政课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教学可以适当借鉴“项目教学法”而形成“事件教学模式”。区别和调整在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正在进行的重大灾难事故且具有严重破坏性,与项目教学中教师设定的特定情景不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更为复杂;教学目标强调能力培养更强调政治思想素质提升和铸魂育人实效;教学任务各要点不如项目和子项目那样有清晰架构,往往互有交叠;教学评价更倾向于过程和成长评价而非量化结果等。因此,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实践教学模式应该坚持以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为中心,以教学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退居“跟进者”“聆听者”并适时发挥“引导者”作用,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发现者”“自主建构者”,完成知识建构,实现认知提升和思想升华。

1.教学任务设计实施应以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为中心,突出做好“三个方面”

一是突出防控科学素养教育,推动形成突发事件社会文化。面对重大灾害事故频发现状,高校应进一步把大学生重大突发事件科学素养纳入思政课教学范畴。其一,引导学生自主获取并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规,形成基本的法规素养;其次,有针对性地将频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进行分类整理,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预防和自救方法,做到科学应对;其三,培养学生不怕挫折、敢于胜利的强势心理并学会必要的心理调适和减压方法,培育正确的突发事件意识、精神及心理素养;其四,在全社会倡导用“大概率思维防范小概率事件”的思维尽可能减少事故和灾难的发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友爱互助的社会精神风尚,形成科学的突发事件文化。

二是突出用好“社会大课堂”,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既是思政教科书,也是思政课堂大战役。一方面要将高校思政课教学优势转化为支持防控工作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们切实担当起时代新人的责任与义务。在这次新冠肺炎大疫当前,高校大学生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患难, 响应党的号召,服从战役大局,自觉做“守护者”“修行者”“识途者”,就是为疫情防控做贡献[5],同时很多学生还创新方式方科学有序参与抗疫,成为防控阻击战中的一支青年“思政力量”。

另一方面应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大课堂”中涌现的鲜活案例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们了解党和国家危机动员和防控决策部署,分析防控中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讲述防控战线的感人故事,自觉做到“四个自信”,彰显“四个认同”;在现实关照和国内外对比中培养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道德风尚……就像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我们正在经历的新冠疫情一样,灾难事故中的自主探究,可以促动青年学生思考关乎生命、关乎理想信念、关乎家国情怀及责任担当等很多东西。

三是突出影响和危害反思,发展趋向和定位强化使命担当。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到底会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未来中国会发生哪些变化?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不同?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位中国人思考和关注,也是学生们热衷讨论的话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触碰去感知中国经济技术发展的触角,帮助他们了解未来发展的需求并找到自身发展定位,努力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教学形式适应数字技术的发展,线上资源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或将成为主流

因为疫情的影响,使线上教学成为本学期主要授课形式。腾讯课堂、QQ直播课堂、超星泛雅、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平台植根于5G网络和数字技术,大量集成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多项技术,使直播授课、在线音视频交流互动、考勤、测验、动态监测等更为便捷易行,加上QQ、微信群等交流平台的交叉运用及网上海量教学资源的瞬间获取,使得本来视线上教学为“畏途”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越来越“得心应手”甚至“爱不释手”。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我看我思我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流程各环节还是各教学任务点甚至教学评价,都大量借助了网络资源和线上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线资源利用是一个将“网上信息”经过“筛选”成为“教学素材”、再在实践运用中“加工提炼”成“我的知识”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个“加工再生产”过程的淬火,线上资源才能真正转化为知识体系,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

新冠疫情将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境地,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这种线上资源和线下实践体验混合的模式或将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流。至于如何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进而提高教学实效,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探讨。

3.教学评价应坚持开放性和过程性,尽可能做到形式多样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实践教学评价应该坚持实践内容和评价形式相统一,体现开放性、多样性和过程性。我们认为在惯常的实践调研报告、拍摄制作微视频、活动总结报告等形式之外,一是可以将讨论总结、体验、观感纳入实践评价体系;二是可以把主题相关展演、竞赛、征文作品等纳入实践评价体系并给予奖励加分以形成激励机制;三是注重过程中所实现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注重能力提升、思想升华。

综上所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课堂“新的打开方式”应该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适时展开,并坚持“以教学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的核心要求,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立德树人教学实效,形成特有的“事件教学模式”。在坚持用好“社会大课堂”的基础上,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实践教学模式建构应在教学任务设计实施方面突出“三个方面”,并坚持线上资源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混合形式、突出过程评价和形式多样。

猜你喜欢

思政防控新冠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冠疫苗怎么打?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聚焦新冠肺炎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