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生态扶贫的影响及对策
2020-07-29李成洁
○文/ 李成洁
作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的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原本有条不紊进行的精准扶贫面临新的形势,这既是对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巨大冲击,又是对按时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考验。
基本情况
《生态扶贫工作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制定,方案明确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采取超常规举措,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扶贫等方式,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支持力度,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方案》指出:生态扶贫工作目标中包括新增生态管护岗位40万个(其中生态护林员30万个、草原管护员10万个),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助力贫困人口脱贫,支持在贫困县设立生态管护员工作岗位,以森林、草原、湿地、沙化土地管护为重点,让能胜任岗位要求的贫困人口参加生态管护工作,实现家门口脱贫。在贫困县域内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等,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服务和管理。在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的同时,精准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
由此可见,生态扶贫政策主要是让贫困户通过参与工程建设、生态公益性岗位、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补偿等方式增加收入,重在合理利用林草资源,在加强生态保护意识的基础上,实现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与自然资产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社会对优质林草产品需求。
四川是全国6个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共有国定贫困县66个(其中深度贫困县44个),省定贫困县22个(其中深度贫困县1个)。2016年底,88个扶贫县人口3545.5万人,1156.4万户,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88.4万人。每县年均地方财政收入3.86亿元,农牧民年均纯收入7395元。贫困县主要分布于川西北高山峡谷及高原、川北大巴山南麓以及川南山地区域,地貌类型多样,包括丘陵、低山、高山以及高原,地形地势复杂,既有高山峡谷,也有方山台地。属于“三州三区”的就有阿坝、甘孜藏区、凉山彝区,其他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秦巴山区和乌蒙山区。由此可见,四川贫困人口分布于林业生态建设保护重点区域高度重叠,四大片区现有森林面积1.91亿亩、自然湿地面积2237万亩,分别占全省的73.3%、89.5%。特殊的省情、林情,赋予生态扶贫在四川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有条不紊推进中的生态扶贫工作。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国上下,犹如战场,人口总量居全国第四的四川省迅速反应,建立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组织体系,林草系统也快速响应,组织扶贫干部、生态护林员(护草员)、林草职工等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的战役中,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切实夯实排查和防控基础,认真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准确分析把握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带来的损失,尽快复工复产,推动生态扶贫稳步推进,确保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努力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疫情对生态扶贫的影响
我国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严谨且精密,《生态扶贫工作方案》也是早早制定,突发疫情导致错过部分季节性工程,扶贫产品滞销,扶贫工期延后,贫困户外出务工推迟且手续增加,生态旅游业等受到较大冲击,不仅增加各项帮扶措施的交易成本,同时拉低帮扶效率,返贫风险明显增大。
扶贫项目质量受到影响。一是疫情导致一些林业项目停止施工,部分工程项目的评审、查验等无法正常进行,而项目工程按每月进度付款,受疫情影响停工滞后,账期延长,回款减慢,资金压力增大,隐形风险增加,实际利润降低。二是疫情对时效性季节性强的春季造林影响较大,难以实现天然林资源保护、退牧还草等林草项目的投资规划和建设任务。如油茶播种催芽时间受疫情影响推迟到3月中下旬及以后才能进行,又如核桃大树高接换优、嫁接育苗、移栽建园、果园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因疫情错过,将严重影响核桃生产。三是疫情期间工期停滞,为了按时完成目标任务,必定会在恢复建设后进行一定的时间补偿,工期会比较紧,可能会造成仓促施工,存在工程质量降低的风险。
生态旅游产业遭受重创。春节期间生态旅游景区全部关闭,林草花(果)节(展)、森林康养等均处于“休克”状态,收入几乎为零,损失难以统计,以峨眉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春节黄金周期间实现收入277.2万元,同比减少8158.8万元。这仅是收入减少,部分行业不仅颗粒无收,而且前期投入也是覆水难收。如以花卉观赏为主的游园活动和草莓采摘为主的亲子活动等,种植护理、宣传、人工等前期投入资金覆水难收。据不完全统计,四川花卉产业综合损失超过40亿元,随着生产生活逐渐恢复,生态旅游行业将有所好转,但景区控制人流,餐饮、住宿等消费基本处于停滞期,而物流、物价、人工等经营成本不降反增,当地居民收入锐减,面临失业风险。
扶贫干部身心压力增大。脱贫攻坚战打到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工作难度大,工作内容既包括凉山州7个深度贫困县今年要实现全面摘帽,又包括重点帮助2019年底全省排查发现已脱贫人口中存在返贫风险8.2万人,存在致贫风险边缘人口14.6万人,压力巨大。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广大扶贫干部放弃春节假期,继续战斗在扶贫战线最前沿,奋战在防控疫情第一线,在各种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既战“疫”又战“贫”,部分地方还要同时做好防毒防艾等工作,其工作风险、工作强度非常大,对扶贫干部的身体素质、心理承受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等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防疫物资等各项条件逐步改善,生产生活逐渐恢复,扶贫工作回到正轨,为了确保按期完成扶贫任务,切实做好防止因疫因病返贫致贫工作,就要把前期耽误的时间抢抓回来,各项帮扶任务只增不减,各类帮扶工作越做越细,无数扶贫干部“白加黑”、“5+2”长期多线作战,身心俱疲。
林草特色产业损失严重。今年原本就是暖冬,立春又比较早,森林草原病虫害爆发风险增大,加之疫情期间无法进行越冬代监测、复查等野外作业,全年主要林草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报时效和监测预报准确率受到影响。比如松材线虫病疫木集中除治本应在媒介昆虫羽化前的3月底之前全面完成,但大多数疫区未正常复工或进度迟滞,极有可能加重病虫害疫情。同时,按照往年气候,苗木移栽的最佳时节最晚到清明节,因为一旦苗木发芽,移栽成活率就会大大降低,而反季节种植,不但苗木的成活率比较低,而且植物的养护成本更高。木本油料、中药材、竹子、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的持续培育全部因疫情滞后或滞销,与收入锐减相应的是支出猛增,林草企业用于材料、人工、运输以及疫情防控的支出大量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甘孜州8 户重点森工企业为防控疫情已投入超3000 万元,省大渡河造林局、省长江造林局受项目进度、企业支持减免租金等影响,直接经济损失均在1000万元以上。
对策建议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林草事业的不同影响,建议分类施策、标本兼治,积极采取有效应对举措,努力减少疫情损失,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役。
发挥林草部门的牵头作用。切实发挥林草部门在生态扶贫的牵头作用,站在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高度,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疫情狙击战、打赢脱贫攻坚战“两手抓”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聚焦关键、锁定重点、精准发力,切实把脱贫攻坚全面收官的责任扛起来,主动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做好减贫战略、项目规划、政策措施、基础设施“四个融合”,推进扶贫工作重心、扶贫方式的有效转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生态扶贫规划的有效衔接。下大力气抓好扶贫项目、资金等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广泛开展警示教育,着力抓好“三盯”“三公开”工作,切实实施“阳光扶贫”。
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关心培养。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既要注重使用富有工作经验、工作热情的同志前往扶贫一线,又要注重在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特别是对在疫情防控中成绩突出或作出较大贡献的,要及时给予奖励或鼓励,对于工作不到位的要严格问责,切实把那些对党忠诚、勇于担当、作风过硬、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痕迹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同时,做好工作、生活、安全等各方面后勤保障,让基层扶贫干部能心无旁骛投入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来。重视扶贫干部健康,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医疗绿色通道,在疫情结束之前,对一线扶贫干部适当予以口罩、酒精等医疗器械的倾斜,提供足够的防疫物资,疫情结束后,在常规体检之外,可考虑为他们增加1-2次体检。
多措并举灵活调整帮扶机制。一是尊重意愿灵活帮助群众就业。对有劳动能力且有明确务工地点、务工岗位和复工时间点的贫困群众,通过协调交通、健康认证、提供防控物资等方式帮助其顺利返回工作岗位。对有务工意向但无稳定就业岗位的贫困群众,充分发挥对口帮扶的重要力量,及时发布企业用工需求,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为有就业意向的贫困群众提供更多岗位选择。对外出务工意愿不强的群众,鼓励就地就业,鼓励其参与到经营效益好的专合社、扶贫产业园区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以及各类经营主体尽快复工,吸纳更多本地贫困群众就业。
二是坚持就业不足产业补。加大政策奖补力度,鼓励和引导群众应种尽种、应养尽养、多种多样,及早谋划秋季蔬菜种植等工作。抢抓春耕生产时节,鼓励发展家庭传统种养,消除撂荒地,同时帮助联系种养殖大户及时补栏,增加传统产业收入。对有能力且愿意扩大生产规模的贫困户,因户制宜落实增种增养项目,并加强技术指导,确保科学管护实现量质齐升。对有产业发展意愿但无条件种养的贫困户,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临近种植户,采取土地流转、股份合作或代耕代种代养,全面盘活生产资料,按期向贫困户支付种养殖分红,破解无劳动力、弱劳动力贫困人口缺少增收渠道的难题。
三是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提前发现并识别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口,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鼓励先富帮后富、守望相助,形成防止返贫的工作合力。坚持外部帮扶与群众自助相结合。处理好外部帮扶与自身努力的关系,强化勤劳致富导向,注重培养贫困群众和监测对象艰苦奋斗意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四是动员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参战助力。自今年4月上旬31家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向社会发出倡议以来,短短半个月时间,就基本实现了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所有挂牌督战村的对接全覆盖。主动对接东部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与凉山州297个挂牌村全覆盖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围绕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扶贫产品销售等真帮实扶,全力助推凉山州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要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中国光彩事业凉山行”等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
五是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增加群众收入。围绕疫情防控需求,针对社区公共卫生、消毒保洁、疫情监控等开发临时性公益岗位,主要从事便民服务、政策宣传、排查布控、疫点值守、维护秩序、环境卫生等疫情防控工作,多渠道积极安置其就业增收,对有创业意愿且符合条件的,按规定落实税费减免、资金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积极推进甘孜、阿坝、凉山三州31个县的249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工程,保障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约22.2万(包括残疾人)每年每人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
抢抓机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强智能化、线上化服务。借助电商、商超、抖音、直播等模式,着力打造“信息市场”,变线下销售为线上流通,全力打造便捷式购物体验,无接触式配单派送,加强与新零售企业合作,建立从森林草原到消费者的销售渠道,重塑产业供销模式。 二是加快现代林草产业发展步伐,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标准体系和认证管理。推动集约化经营,开展品牌创建提升行动。充分开发利用贫困地区的林业资源,发展特色林果、林下种养殖等林草产业,着力开发纯天然、有机产品,打开销售市场,扩大“大凉山”“大熊猫”等产品影响力。三是继续抓好传统种、养殖业。虽然疫情增加了现阶段农产品市场的风险,但疫情结束后农产品市场却可能会产生新的机遇,既要采取短平快的养殖,科学分析趋势走向,又要切实加强科学管理,提升帮扶措施和成果。四是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疫情减轻后周边的乡村游、短途游将是旅游业回暖的“排头兵”,景区景点也会有序开放,要抓住此时的旅游“淡季”练好内功、提升品质,优化完善硬件设施和管理服务,打造健康、绿色、生态的美丽乡村和安全景区,推动包括乡村游在内的旅游业恢复生机、加快发展。五是大力推广木本油料产业精深加工。如在加工生产橄榄油的同时,研究开发利用好橄榄叶,优化叶片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开发出相关医药保健品、橄榄叶茶等产品,并应用到其它化妆品、洗涤用品中去,推动橄榄叶、果渣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又如核桃可以破壳取仁加工,仁可直接作为商品出售,也可作为精深产品加工原料,延长产品保质期,获得更多市场竞争力。
强化绿色生态理念实现共赢。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切实提高当地群众保护环境的意识,保证具有本土特色的林业产业持续不断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通过购买式造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扶贫带动双重效益。允许将符合政策且有退耕意愿的贫困地区耕地全部纳入退耕范围,加大贫困地区生态建设投入力度,重点保护贫困地区生物多样性,通过充分开发利用贫困地区的林业资源,发展特色林果、林下种养殖、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林业产业,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等,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贫困人口的长期稳定脱贫。进一步完善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发挥生态护林员效果,同时,让群众更加认识到保护本土自然环境不仅是一个长远且造福后代的工程,而且还是一个提升自己的收入的经济来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通过科学分析疫情对生态扶贫的影响,并结合实际采取相应办法,统筹各方资源,发挥群众力量,加强组织领导,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实现生态改善和脱贫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