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策略
2020-07-29陈三林
陈三林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改变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只有掌握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课程之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计算思维;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8-079-001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小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怎样才能经历、感受并形成计算思维呢?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本人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做好学情分析,坚持因材施教,体验计算思维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分析具体学情,了解小学生操作信息技术的水平与能力,关心小学生对课程的期待与需求,以及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信息技术任务难易程度等问题。如在“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一课中,笔者充分分析了学情,创设良好的课程情景。首先,四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形象化的事物与知识,所以对插入图片的学习兴趣较浓。其次,小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学过了在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艺术字等基本知识的操作过程,以及在WPS文字中插入图片的基本操作,所以对WPS演示的基本操作并不陌生。最后,为了让小学生对本节课有兴趣,笔者以实践任务来组织本课教学活动,以便使其具备计算思维。
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人人有收获。比如针对计算思维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拓展性的实践任务;而面对计算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使其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就如在“键盘输入”一课中,本班有几个学生十分熟悉键盘的输入操作,甚至还能灵活使用“Ctrl+C”“Ctrl+V”等快捷键的操作技巧;而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的键盘输入技巧,但是不够熟练;也有一部分很少接触电脑的学生并不了解键盘输入的要求,针对这些学生,我先让第三类学生熟悉键盘;针对第二类学生,我要求他们利用电脑上自带的打字软件练习键盘输入,探究各个键盘输入的结果;针对第一类学生,我直接要求他们完成键盘输入实践任务,即在WPS文字中输入课文,巩固“全拼输入法”的操作技术。
二、整合教材内容,开展项目教学,培养计算思维
教师从学科特征与深层价值角度出发,按照课程知识的内在结构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使每个完全孤立的知识成为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再以项目的方式为每个模块设计课堂作业,每个模块完成一个项目任务。这样既可以很好地巩固所学知识,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和相互依赖关系。
在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过程中,教师也应多以实践任务来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以实践来提升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技巧应用能力。如在“七巧板游戏”一课中,笔者在讲解了鼠标的基本操作要求之后,然后让小学生们利用七巧板来进行游戏,以便让小学生们灵活掌握鼠标的操作技巧。本轮实践活动以游戏作为实践形式,既能够锻炼小学生操作各个软件与鼠标的能力,还能够实现“玩中学”,能够有效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寓教于乐。在实践中,小学生会根据游戏要求来单击鼠标、双击鼠标或者拖动鼠标来进行操作,还可自主练习打开各个软件窗口、实施“帮助”功能等多种软件的操作流程,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更新教学观念,灵活选择方法,发展计算思维
在计算思维的培养方面,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得当的教法选择,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化计算思维的培养;反之,不恰当的教法选择达不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目的。目前关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方法有很多,例如: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等。目前教师选择最多的教学方法为“讲练结合法”和“任务驱动法”。在这些讲课模式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掌握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即是以學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
而计算思维不仅仅是某个知识点或某项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将计算机的思维不自觉地应用于生活和学习中。要改变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这就需要摒弃目前的以每个知识点为主线,按知识点将课程内容划分成模块的教学组织模式,摒弃目前盛行的段落式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利用计算机完成方案,得出结果。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使用计算思维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譬如活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分层教学等等。
四、密切联系实际,组织实践探索,提升计算思维
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的发展是一种富情境化的过程,脱离了真实情境的“说教式”教学就很难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迁移。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最终目的是期望学生将这种思维方式合理地迁移至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设计,将所学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特别是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领悟信息技术学科的思维方式。
信息技术的学习是现代教育中重视的教学科目,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要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策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一定知识教学之后,逐渐让学生独立起来,通过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堂的预习,并进行新课传授工作。
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显性的信息技术工具直接改变着人们的外在行为,同时隐性的技术思想潜在地重构人们的内在思维。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必要掌握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方法,也需要理解信息技术的内在特点,提高个人在信息化社会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作为发展信息素养重要途径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关注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学习时,也要明确信息技术思想方法的本质特征,发展学生在信息化社会独特的思维方式——计算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