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落实核心素养的学校管理变革

2020-07-29贾建刚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管理制度校本师生

贾建刚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本文主要从学校管理角度出发,结合实际工作的一些思考与实践,谈基于落实核心素养的学校管理变革,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核心素养; 学校管理变革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8-065-002

一、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办学理念

学校的办学理念决定了学校办学的价值追求与发展方向,学校一切工作都需围绕办学理念而展开。在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学校的办学理念理应与之相吻合。笔者所在学校为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其中一项传统活动——“红领巾友谊活动”曾获全国创新杯活动最佳奖。多年来,学校重视开展感恩教育,感恩的意识逐步深入每个学生和教师的心中,感恩的行为成为师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一种常态。在此基础上,学校提炼出“恩泽生命”的办学理念,即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以感恩之心来善待、宽容、尊重每一个孩子;以感恩之行来成长、发展、成就每一个孩子。

二、制定基于核心素养的管理体制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学校要落实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同样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基于核心素养的管理制度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管理制度应体现合理性

主要体现在:⑴管理制度在制订时就应科学规划,基于学校发展和师生发展,应避免草率、随意出台一些管理制度;⑵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如师生意见较大或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要能及时做出调整,确保制度的育人价值;⑶管理制度在制订或调整时,程序要合理。如对于一些重要的管理制度进行修改、调整,必须经过学校的教代会。

(二)管理制度应体现公平性

具体的管理制度在实施以后,学校层面要关注实施效果,认真倾听学校教师的意见,对于教师不认可或反响较大的管理制度,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加以修改和完善。

(三)管理制度应体现激励性

优秀的管理制度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能促进师生积极主动发展,能激发师生争先创优的意识。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青年教师三年发展计划,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规划了路径,明确了发展目标,促进青年教师自加压力,迅速成长,营造了青年教师争先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管理模式积极寻求变革

如学校对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进行适当变革,把部分管理权限下放,有效地调动了师生工作学习积极性。如在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中,用于庆祝活动的物品由原来学校后勤统一采购,现调整为班主任负责采购,最后活动效果超出预期。

三、调整基于核心素养的管理机构

学校的管理机构是具体落实学校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在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学校的管理机构也应做出相应的变革。

(一)调整管理部门的设置

笔者所在学校存在管理部门多、管理人员多的情况,广大教师对此意见较大。因此,学校在暑期进行了管理机构的调整,由原先的六个管理部门调整为四个管理部门,分别是学校行政中心、课程教学中心、学生活动中心、服务信息中心。管理人员也先缩减为6人,重新划分了工作内容,强化工作职责与要求,提高了管理效率。

(二)调整管理岗位的人员

笔者所在学校,暑期经过中层干部岗位竞聘,有4名青年老师脱颖而出走上了管理岗位,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与磨合,一定能形成一支战斗力强的管理队伍。

(三)创设更多发展的平台

为了给更多教师发展锻炼的机会,学校可增设相应的锻炼岗位,如增设行政助理、年级组长、值日组长等,明确其工作要求、职责和待遇,经常更替,可以有更多的老师参与、体验、锻炼、成长。

四、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教育,需具体落实在各学科教学之中,因此必须凝练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深入反思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

学科课程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主阵地,不同的课程对应核心素养不同的要素。因此,学校首先要深入反思、研究各不同学科课程的本质及其育人价值,变革学科课程的设计理念和组织方式。如在数学学习中,不再一味强调解题结果的正确性,更多地是关注解题的思路、算理等,从而有效避免数学学习中刷题的现象,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加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经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基于学科内的整合,即进行模块化、结构化整合。根据学科的核心概念,依据学科逻辑,对原有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删除、合并、增加、改进,形成模块化、结构化教学的课程内容;二是基于学科间的整合。即项目化整合。学科间跨界融合将是今后一个阶段教育的热点。

(三)完善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校硬件、教师、学生、家长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开展合理的校本课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书法、阅读、写作、建模、绘画、合唱等近二十门校本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在这些“专业”的校本课程里,学生相关方面的素养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开发校本课程时,需注意挖掘学校现有资源(主要是教師),整合家长、社区资源,同时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开设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成为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五、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导向

学校要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就必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导向。在评价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评价点,逐步形成以评价促改进,以评价促创新的评价导向。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应考虑: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评价的时机、评价的主体等因素,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给出适时、合理、激励的评价,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如对学生用餐的评价,可以从安全、有序、文明、协作等方面进行,使学生从用餐中获得成长。以上是笔者对于落实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管理变革的一些思考与实践。根据笔者所在单位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看,要高质量地落实核心素养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学校管理方面而言,还需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激励师生主动发展,促进师生生命成长,从而使核心素养教育成为学校的常态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育部,2017-01-09

[2]潘华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英语阅读导学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7)

猜你喜欢

管理制度校本师生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