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态原理 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2020-07-29潘卫星
潘卫星
摘 要:本文把课堂看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借用生态学原理去审视课堂生态,通过生态学原理去优化生态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构建起平衡、和谐、绿色的生态课堂。
关键词:生态学原理;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8-013-001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课堂也是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的观点和动态平衡的观点去看待课堂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必须了解生态学中其他的重要基本原理,从这些生态原理出发,把握教育规律,构建起平衡、和谐、绿色的生态课堂。
1.限制因子定律
1840年,李比希研究发现,谷类作物的产量,通常不受它所大量需要的营养元素的限制,反而受那些只是微量需要的原料的限制,只要稍微加入所缺的微量元素,产量马上就会明显的提高。在这里,微量元素就成影响作物产量的“限制因子”。放大到生态系统中,就是当生态因素缺乏,或在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忍受度的情况下,就会起限制因子的作用。把这一定律拓展后引入到语文课堂中,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找出限制因子,加以改进或消除,使教学效益得到较大提高。如作业量的多少和作业难度系数的不合理,往往会成为一个限制因子,作业量太少,学生做题目就会眼高手低,当然作业太多也会“过犹不及”;同时,作业的难度系数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子。
具体到教学过程来看,有的教师喜欢满堂灌,这样教师“教”的过度,就变成了限制因子。因此,教师应从教学理念反思,尊重学生的发展个性,关心学生的学习需求,转变教学方式,变限制性因子为非限制性因子,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花盆效应
“花盆效应”是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于1875年在他的地质学论著中首先提出的?“花盆效应”又称局部生境效应。花盆作为一个小生境,由于是人为地设置出适宜的生存环境,人工控制湿度和温度,所以在一定时期,作物在这种环境下生长得很好,但它们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也在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位下降。但一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经不起温度的变化,更经不起风吹雨打。传统的课堂环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像花盆环境,封闭或半封闭的教学系统,从书本到书本的封锁式小循环,只要求能识记,不要求理解应用。“花盆效应”削弱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生存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实践精神、开拓进取的精神。生态化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能延伸到课堂之外,把课堂的语文和生活的语文有机结合起来,课堂上的“教”是为了课下的“用”。如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多读书外,还让学生多关注生活,利用周末在家的有利条件,上网查阅资料,还可以到社区、超市等地进行实践研学活动。既增加了学生的社会阅历,又丰富了作文写作的素材与体验。
3.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生态学上的重要术语,是生态群落内部和外部关系的基础。怀塔克指出,在一个群落中,每个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时间、空间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位置。如果就学校这个大的系统而言,同年级的学生都处于同一生态位。而如果从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而言,由于每个学生自身的能力、气质、性格都不相同,那每个学生所处的生态位又是不同的,不同生态位,面临的问题不同,隶属不同,不仅不会造成竞争,反而相互能产生有益的影响。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生态位的多样性发展提供可能,为每个学生寻找最具优势的生态位,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比如在课堂讨论活动时可让口头表达强的同学展现口才,成为焦点人物,而在课堂写作活动时,可使书面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挥洒文笔,成为关注的中心。这样,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利用上课前5分钟,由1名同学进行演讲,周末评出这一周的“演讲之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演讲和展示自我的热情。还大大带动了其他同学参与到演讲和自我展示的活动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展其最具优势的生态位,为每个学生提供优胜者和落后者、领导者和追随者等不同的角色扮演机会,让学生的生态位不再固定一处,最大化地拓展心理发展空间,丰富人生体验,使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4.群聚原则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生物都有群聚的習性。作为课堂教育生态结构中的人是最高等的生物,自然也有群聚性,不同的是动物群聚是本能性表现,而教育生态系统中人则表现为各种社会性群聚。研究表明,群聚也必须符合最适度的原则,只有适度的群聚,才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益。夸美纽斯把个别教育改成班级授课制度,就是较好的利用群聚原则的典范。
在生态化语文课堂中,利用群聚原则开展教学的做法有很多,我们更多的强调“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学习共同体”是指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参与活动、反思、会话、协助、问题解决等形式,建构的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氛围和文脉的动态结构。在文言文教学时,我经常采用组建“学习共同体”的方法。课前预习时,先给学生布置合作探讨的具体任务。上课时,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也可以是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课文的讲述中,大家讨论,最后由各小组长记录下本组同学在共同学习过程中遇到或发现的问题。讨论探究之后如果学生能自行消化解决,我就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如果还有问题或困惑不能解决,再进行点播、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之间都可以拓展视野,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师生间、生生间的孤立和隔离,从而营造了亲密融洽的学习氛围。
总之,生态化语文课堂讲究的是平衡,形成的是生态链,让我们依托生态学原理,正确把握好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优化这生态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培植适宜学生成长的“气候”和“土壤”,让课堂弥漫着民主自由的空气,在核心素养的滋养下,散发出生命成长的气息。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3]汪霞.一种后现代课堂观:关注课堂生态[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十期。
[4]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5]赵龙泉.教育生态学与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