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心理融合的重要性
2020-07-28王文彬
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何为教育?为何教育?孔子曾曰有教无类,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不应按贫富贵贱、门第高低来区分对待,应一律平等。无论品行善恶、习性优劣、身残与否,都应对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1]。我国从1951年周恩来总理签署《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开始,特殊教育即已成为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融合教育便是特殊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融合教育
一般来说,真正的融合教育会包含四个方面的融合:1.物理融合即空间融合,就是把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放在同一环境(空间)中;2.学业融合,既可指随班就读的形式,也可以指学习相同课程知识;3.心理融合:指特殊孩子到了普通学校当中,得到了普通学生的接纳;4.社会生活融合,是指在真正获得心理融合之后,特殊学生能很好的融入学校、融入社会,促进自身的社会性发展[2]。那么从以上的四个方面来看,要做到真正的融合教育就必须要先做到心理融合,只有特殊学生得到普通学生的接纳与理解,他们才能更好的融入校园环境和融入社会环境。
二、融合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融合教育模式不断推进,特殊学生入学率稳步提升,超过六成特殊学生选择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因此,如何检验融合教育执行成效,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在国际上,都把在随班就读中的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作为检验融合教育执行成效的关键指标之一,也作为融合教育的关键问题。特殊教育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在有随班就读的学校中,调查普通学生能够接纳特殊学生并喜欢特殊学生的各占多少?研究中发现在近2000多名普通学生中,60%的特殊学生常处于被忽略或者拒绝的状态,70%是被忽视的,仅有40%是处于受欢迎和呈普通的状态[3]。更有调查数据显示:在7331名普通学生、14315名特殊学生中,特殊学生面临更多的校园歧视和校园欺凌事件[4]。
通过以上两个研究我们会发现,仅仅把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进行物理空间融合,他们之间的社会互动是不会自然、自动发生的,甚者忽视或歧视。因此就有专家进行了下一步试验,在心理专家和特殊教育资深专家的的指导下,普通学校的老师针对普通学生进行了特殊的心理教育和有意识的增加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社会互动,随着教育和互动次数增加,特殊学生心里防线慢慢消失,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接纳度和好感度不断提升,学校老师面对融合教育的实操能力和态度有了更大的提升和改善[5]。
三、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接纳能力低的主要原因
随着融合教育的逐渐推进,越来越多的特殊学生走到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有更多的互动,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动,特殊学生可以从普通学生那里学到社会沟通和交往的技能,学会适宜的社会行为,从而提高他的社会能力,促进他的社会发展[6]。这是融合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普通学校的初衷之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尤其是许多特殊的学生不能完全融入普通学校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接纳能力与好感度较低,甚至特殊学生会受到校园歧视与校园欺凌。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是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存在力量的不平等,二是普通学生的心理成熟度不够,不能完全理解特殊学生的身体缺陷和特殊的心理,不能做到坦然接受,甚至出现轻视与歧视[7];三是部分特殊学生会因为自身的身体缺陷而感到自卑,会容易在人际交往上處于较弱的地位,双方存在较少的沟通,从而在本质上会有较高的不被理解与接受的可能性,甚至遭受欺负。很多从事特殊教育的专家学者反映到: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他们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因为特殊学生在需求上有其独特性,与普通学生相比,他们多了康复、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同时心理辅导、学习帮助方面的需求也更为突出[8]。面对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误解,这就要求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要有更多的爱心和耐心。而学校和老师不仅需要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好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更应该从增强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成熟度上,增强他们之间的课堂互动与社会互动,去提升他们的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接受度,从而自发的帮助这些特殊学生,促使他们更快的融入校园。
四、如何改善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接纳能力
融合教育背景下,如何提升特殊教育质量,不仅仅是特殊教育改革的事情,也不仅仅是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而是如何让特殊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普通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何让普通学生真正发自内心的去接纳特殊学生,去做到真正的心理融合。因为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陪伴特殊学生度过最长时间的不是老师,而是普通同学,只有他们成为心理的同伴及玩伴,才能更好促进融合教育的发展和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
(1)开展普通学生心理教育,建立正确特殊教育观。青少年时段是建立正确人生价值观最好的黄金阶段,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则黑”。面对心理较为脆弱的特殊学生时,对普通学生的心理教育尤为重要。要为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正确的残疾人观、教育观以及正确的人权观、平等观等,要通过心理引导与特殊文化教育,协助普通学生用平常心对待特殊学生,按照对普通人的一切来对待他们,并以自身的乐观带动他们的积极心态[9]。
(2)创建互动课堂,建立心理融合。早在2015年美国儿童委员会通过了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案:以直接教学、课堂讨论、角色扮演与课后实践等多种形式活动,去培养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的共情、沟通与情绪调节等技巧,通过三年的追踪分析发现这些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友谊,并且实验组的特殊学生心态与受到欺凌的现象明显好于对照组的特殊学生[10]。值得一提的是,普通学生在和特殊学生互动过程当中,他可以从中获得自己的价值。同时,他还可以培养出自己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共情能力。这些都为他未来步入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获取了宝贵的经验。
(3)加大特殊教育宣传,提升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了解。因为残疾学生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的需求性,以及普通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和对他们的了解程度不够,常导致矛盾、误解乃至歧视和欺凌的现象出现。因此,在对普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他们的心理成熟度的同时,更应该通过媒体媒介,让他们了解特殊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一些特殊人群的感人事迹。这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群体校园文化氛围[11]。
由此可见,融合教育不仅仅是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而是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的心理融合,因此在促进心理融合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特殊学生来说,还是对于普通学生来说,都可以从中获益。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推行融合教育当中,通过提升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接受能力,去提升两者的社会性发展,这也是融合教育最关键的。
重庆市渝北区龙山中学校 王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