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者”与“敢死队”
2020-07-28张炜煜贾若莹
张炜煜 贾若莹
2020年2月29日的下午,正值武汉疫情严峻的时候,我们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武汉封城期间,一位快递小哥联合志愿者为医护人员提供后勤保障的故事。故事很感人,评论也很多。那个时候人民日报社的诸位同事和媒体朋友在那里奋战。当时在中央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全国各地驰援武汉,人同此心,大家都想为疫情中的人们做点事。但北京地区要求居家办公,我们就想以这位快递小哥的视角,出版一本书,给后人留下这一段真实的经历。悲壮也好,可歌可泣也罢,总之要留下一段信史。基于这个想法,我就尝试联系这位叫汪勇的快递小哥。
我们试着从文中和评论中查找线索。很巧的是,置顶评论就是汪勇写的。大概意思是,“你们写我可以,但不要让读者打赏,不要通过消费我挣钱,我个人也不接受任何捐款”。他想得很细、很无私,让我肃然起敬。我们根据他微信名尝试拨打他的电话,一下就联系上了。
那个时候汪勇已经得了好几个奖励:武汉当地党组织批准他火线入党、顺丰公司给他连升三级、国家邮政局授予他“最美快递员”称号。顺丰老总王卫夸他“汪勇,你真牛”。报道他的媒体和自媒体阅读量几乎篇篇10万+。我们很担心他不愿意出书,或者提出很高的条件。不料他听了这个信息很开心,愿意配合出版社做这件事。
我们赶紧给分管领导打电话,领导很支持,说他也看到了这个人的事迹,可以直接用《人民日报》报道中用的“生命摆渡人”当书名。
送別武汉市江岸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援汉医疗队接待协调组总工会工作组。
因为交通不便,我们连合同都没签,就开始了合作。经过沟通,我们与汪勇商量的是他口述,找人来写。起初联系了一家报道过他的杂志,但出于多种考虑,他放弃了,让我帮他找别的人。我们就联系了一位未曾谋面,也在武汉的青年作家沈嘉柯。沈嘉柯当时同千万武汉人一样被禁足,还处于严重胃病中,作为一位曾出版过百万级销量的畅销书作家,他依然没提任何条件,表示一定把这件事做好。
当时我们确定了几个原则:故事真实、选材有代表性、言必有据。
考虑到只写疫情期间的事,内容有可能显得单薄,就决定往前延伸,写一下汪勇的成长经历,成一本传记。
那时候全国人民几乎都待在家里,揪心不已。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谁也不知道。因为事发突然,武汉的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各种消息都有。从不惧危险、以身殉职的李文亮医生,到写遗嘱把遗体捐给国家的肖贤友;从患了绝症坚持工作的张定宇院长,到千里赴国难的钟南山院士和王辰院士……那些让人们激愤的、感动的、奋进的人和事,沈嘉柯都逐一整理、核实,并对多位医护人员和志愿者进行电话采访。当时在武汉的医护人员分布在不同的微信群里,我们和沈嘉柯在汪勇的帮助下也“潜伏”在一些群里,亲眼见证了他们的所作所为。
因为时间太紧张,沈嘉柯每写一部分就会及时传过来,出版社这边同步进行编校。
因为不能确定武汉的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所以就选取个节点,以后的情况准备再补充或者写下一本。没想到的是,神奇的举国体制再一次发挥了魔幻般的威力:不到3个月时间就控制住了这场百年罕见的疫情灾难。
黄鹤楼下水长流,白云千载自悠悠。居家办公的时光过得太快,武汉大学的樱花已落英缤纷。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驰援的人们也已到了挥手作别的时刻。为了给一线医护人员送一束鲜花表达感激,几位武大校友会成员四处寻找,可把武汉花市都翻遍,只淘到几朵。打电话给武汉东西湖郁金香主题公园,回复说:你们来吧。问能给多少,答:一整个公园。而那些将要返回家乡的医护人员,纷纷要求和汪勇合影,并要求汪勇在他们的衣服上签名。
武大校友会为医护人员送花。
于是汪勇又买了很多本子,像毕业纪念册一样,请医护人员写下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或者对他、对武汉的印象,并给纪念册取名“金银潭日记”。张定宇院长也答应了给纪念册写序,可他实在太忙,最终只签了个名。
后来我们在《生命摆渡人》一书中选用了10多篇医护人员的手写留念和张定宇院长的照片及签名。
这样的细节很多,我们在编校的过程中多次被打动。在这本书的最后,引用了一位网友的话:“我们派出的是逆行者,你们自己的全是敢死队,没有他们,十万援军都不够用的。辛苦了。”
为了保证书稿质量,编辑部还邀请《人民日报》社会版主编李智勇老师做审读。没想到的是,他在审读意见中写道:“审看书稿时,我几度落泪。既为汪勇本人的奉献精神,又为孕育这种精神的文化土壤。中华民族历尽苦难,而文明不绝于缕,正是骨子里有这种坚韧而浑厚的利他精神。”
小暑刚过,这本书也面世了。出版这本书,对编辑来说,是学习,是提升,更是通过这种特殊方式介入历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