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艺类图书编辑如何提升业务能力
2020-07-28李鹏飞
李鹏飞
摘 要:在这个“内容为王”被越来越谈及的时代,许多行业都把优秀的观感、体验作为行业的优先竞争力。出版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图书的阅读观感、阅读体验。编辑作为出版图书内容的第一责任者和最重要的选择、攫取者,其业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图书的竞争力,也间接决定着出版行业的兴衰。该文主要针对如何提升文艺类图书编辑的业务能力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文艺类 图书 编辑 业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6(a)-0181-02
1 选题策划能力
一本书要想有好的竞争力,首先需要有好的文稿。纵观文艺出版类图书,有相当一部分畅销图书最初只是停留在作者脑中或者纸上的只言片语,经过编辑的启发、引导,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杜拉拉升职记》如今累计销量已超过百万册,而这本书的起源,是作者李可发表在博客上的几千字文稿,引起了责编的兴趣,经过沟通、打磨,最终成就了一本超级畅销书。可以说这是一次编辑职业嗅觉的胜利,好的编辑最重要的本领就是选题策划,这也是编辑价值的最重要体现,即策划、选择、把握文稿。这需要编辑有美的鉴赏力、敏锐的职业判断力、优秀的执行力等。这需要编辑不断提高自己的“四力”,对于行业、市场有着足够的了解,经常关注社会热点、关注行业领先者的引领方向等,经常搜索开卷数据等图书销量查询工具,时刻保持对市场的思考能力。可以说,选题策划是一项综合能力,是长期从事这份职业、不断努力而获得的,也是每一名文艺图书编辑职业终身追求的能力。
2 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优势的能力
近年来,从数字出版的概念不断深化,到融媒体概念的推广,再到AI、人工智能与出版行业的合作等,可以说出版行业也在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反映到出版行业现阶段,比较成熟的应用是微信、微博的宣传推介作用,以及电子书出版模式的推广。目前,微信的图书推介作用略好于微博。读者们对于某本书的热爱远超对某个出版社的热衷追捧。许多著名出版社的微博粉丝的互动量、转发数都很惨淡。而微信似乎更加注重推介、转发,推介内容可以选取部分文稿,也可以谈图书创作过程,也可以谈作者周边,甚至吐槽的形式对外推介。另一点也极为重要,普通读者的微博上更多是陌生人,很多读者是带着面具在上微博;而微信上更多熟悉的人,这样类似献身说法的转发,更有煽动力。文艺类电子书的平台大部分是互联网企业在经营,出版社的层面更多的是提供内容,如何针对线上平台开发电子阅读版本,以及如何实现电子书阅读利润提升,是文艺类出版社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最大的困境在与,出版社的成书成本如何细化分摊在纸质书销售和电子书销售上。当前电子书仅仅依靠点击率,普遍收入不高,随着一些短期冲入市场的公司的倒闭,近几年电子书行业也开始新一轮的洗牌,出版社如何摆脱仅仅提供内容,获取低微收入这一问题,需要出版人更多思考。
3 分析图书市场供需倾向的能力
只有分析清楚供求关系,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谋求更精确的发展。国内互联网企业是学习能力较强的行业,首创固然重要,第二个吃螃蟹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因为第二个人往往拥有第一手的信息、有首创者作品带来的声势,有更好的时间、条件整合已有资源,可以打磨更好的作品。出版行业的内容重在原创,题材却可以抓住重点、热点。文艺类图书作为比较成熟的分类区,有其一以贯之的热点,有其近一个时期的热点。如何辨别读者的兴趣点,如何把握市场追逐点,是编辑需要始终努力的方向。对于自己责编的图书,要明确其读者群体,只有明确了目標读者群,才能精确定位,更好地宣传,为发行部门提供优质的推广文案、发行活动准则。出版业虽然不是朝阳产业,但是也绝不是缺乏受众群体。
仍然有大批读者在寻觅符合自己内心期待,符合自己精神需求的作品。因此,分析图书市场供需倾向的能力是编辑职业敏感性的最直接体现,也是编辑能否成为优秀的优质内容挖掘者的必要条件。
4 解读国家出版政策能力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出版行业的扶持力度,中国好书等奖项先后登上央视舞台。可以说出版业是国家精神铸就的重要一环。对于出版界三大奖以及各种出版基金的争取,成了许多文艺类出版社的努力方向。这其中,主题出版类选题越来越被各个出版社所重视。这一切都体现了文艺类出版社的价值初衷,即打造原创精品,传递国家精神,宣扬时代价值。中国好书最近几年优秀的主题出版类作品:《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大国担当》《试飞英雄》等,都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典型代表,这些书的成功出版体现了文艺类出版社的最高使命任务指标的完成。
5 处理与作者、同业者关系的能力
出版界对于编辑应该做一名“杂家”的论断已经有很多年了,这其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一部书稿的完成,前前后后至多要经过几十个人的手,要历经十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中,沟通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把这部分分为作者与同业者两部分。与作者的沟通,很多时候反映出来的结果是0和1的区别。不排除编辑也曾有叶兆言这样的大家担纲,但大部分时候,仍需要优秀的作者提供出类拔萃的文稿。优秀的作者大多情况下会提供优秀的书稿内容价值,这也是一本书最重要的竞争力。著作作家二月河与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周百义的故事就是一个编辑约稿沟通的好故事。周百义是第一次约稿,二月河彼时已经出版了《康熙大帝》,看似不对等的两个人,却因为周百义独到的沟通技巧与个人魅力,延续了长达30年的友情,二月河的作品也在长江文艺出版社一出版就是30年。编辑与作者本就是利益共同体,要多用同理心,思想上与作者一起思考如何把书做到最好,行动上要体现足够的专业性,只有足够专业的编辑,才能让作者长期信任。在与同业者的沟通中,要有另外一种同理心存在,编辑与校对、印制、美术编辑等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书稿的文本价值,只有充分发挥出每个环节的最大效能,一本书才能实现其最大的市场竞争力。
6 编校能力
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对出版物质量的检查,先后发布了三审三校制度检查、重大选题备案制度登记等规定,严把图书质量关。作为图书质量的第一责任者——责任编辑,需要对书稿内容有明确的把关意识、明确的判断标准。文艺类出版社编辑,需要面对的除了文字、格式、标点等日常差错外,还需要重点把握文稿的思想导向问题。有许多隐晦的、与国家思想意识违背的错误理论,常常隐含在文稿的只言片语中,如果编辑对文稿的把握能力不强,很容易造成重大的责任失职,会对自己和出版社,以及出版界造成很严重的影响。除了日常培养自己的编校能力外,文艺类编辑需要时时关注国家方针政策,对于最新党的思想的说法要了然于胸。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编辑学刊》《中国编辑》等业内核心报刊,应该做到时时关注。
7 结语
就像编辑这个词本身,既能做动词,也能做名词一样。编辑是一项综合能力的考核,需要在每一个接触的领域内做到足够深度。任何一个方面的短板都是极其致命的。编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现在国内已经有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了编辑出版学本科课程,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更是开设了出版学类硕士专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编辑无学的观点是错误的。编辑是一门综合学科,编辑的能力培养也是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编辑能力,是提升、振兴出版业最有效、最快捷方式,这需要每一个相关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胡顺越.从职场类畅销书看编辑的策划能力——以《杜拉拉升职记》系列图书为例[J].新闻世界,2011(4):167-168.
[2] 黄贵懿,牟芷.人工智能时代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思考[J].编辑学刊,2019(2):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