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互动对工科生学习收获的影响研究

2020-07-28李庆丰李娜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师生互动

李庆丰 李娜

摘 要:高校如何有效促進工科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表现,是本研究价值意义所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研究工科生师生互动现状及其对学习收获的影响,发现工科生师生互动表现较差,男性、担任学生干部、高年级的学生师生互动情况表现更好。同时,师生互动与学习收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各项的师生互动内容影响了不同维度的学习收获。以此为基础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路径和方法有所助益。

关键词:工科生;师生互动;学习收获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公共空间流动性增强等因素,导致师生关系的疏离甚至陌生。此外,工科学生普遍存在逻辑严谨、思维缜密、对数字敏感,但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直接、不擅长人际交往的特点。因此,本研究将问题聚焦于工科生的师生互动现状以及工科生在学期间所参与的哪些师生互动活动对其学习收获产生显著影响?这种关系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释学生的学习收获?从学生主体层面出发,探索师生互动对工科生学习收获的影响,并阐释其背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应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高校应积极开拓师生间课外交流的活动,工科学生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推进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研究设计

第一,设计思路。本研究以汀托的辍学理论为指导,从“学术融合”和“社交融合”两条线索出发,探索工科生的师生互动情况。其中,“学术融合”是指大学生与高校教师等人员之间的学术互动;“社交融合”则包括学生在与高校教师等人在课堂外的社交互动。研究拟以学术互动和社交互动为着眼点,对工科生社会人际互动情况进行概括,并探究其对工科学生学习收获产生的影响。回归分析中,在控制学生背景信息、课程学习、校园设备、校园环境支持度、美育活动、学校类型等变量时,探索师生互动维度能否进入回归方程;在不控制其他变量时,分析师生互动如何影响工科生的成长和发展。

第二,调查工具介绍。本研究使用的调查工具是“中国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该问卷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周作宇教授研究团队,主要用来测评大学生对其课内外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以及其对校园环境支持度和学习收获状况的自我评价。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7年首都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抽取已有数据中工科专业学生数据3,354份。结合主题,将选定问卷中大学生的“背景信息”(5项)、“与教师相处的经验”(11项)、“学习收获”(24项)三部分内容中的指标。

第三,信效度分析。总量表α系数为0.968,表明信度较高,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总量表KMO值为0.980(Sig=0.000),表明量表总体效度较高。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1.工科生的师生互动现状

第一,工科生的师生互动描述分析。本研究选定问卷中师生互动的11个题项,涵盖学术互动和社交互动两个方面。问卷为四分量表,问题的选项值从1分至4分,1分表示“差”、2分表示“较差”、3分表示“较好”、4分表示“好”,2.5分为理论中间值。

一是工科生与教师之间的学术互动现状分析。由表1可知,师生之间学术互动情况较为一般。其中,指标Q4的得分均值为2.15分,在整体师生之间学术互动活动中得分最低。由此可知,教师在对工科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方面有所欠缺。在工科学生向教师询问选课信息以及获取学习反馈两方面得分较高。

表1 师生学术互动得分情况

师生之间学术互动 极大值 极小值 均值 标准差

Q1向教师询问选课信息 1.00 4.00 2.42 0.83

Q2与教师讨论学术课程或选课

方案 1.00 4.00 2.23 0.87

Q3与教师讨论学期论文

或其他课堂专题 1.00 4.00 2.25 0.88

Q4与教师讨论职业规划 1.00 4.00 2.15 0.86

Q5从教师那儿获得学习反馈 1.00 4.00 2.41 0.87

二是工科生与教师之间的社交互动现状分析。由表2可知,工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社交互动整体均值分介于3分“较好”和1分“差”之间,整体来看,与师生间的学术互动情况相比,师生之间社交互动情况较差。在各指标中,指标Q6的得分均值为1.82分,在整体师生之间社交互动活动中得分最低,说明工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范围大多拘束在学习场域之内,课外互动明显频率较低。

表2 师生社交互动得分情况

师生之间社交互动 极大值 极小值 均值 标准差

Q6与教师进行课外交往 1.00 4.00 1.82 0.88

Q7参与一个或多个教师

参加的课外讨论 1.00 4.00 2.15 0.89

Q8请教师对自己学习表现

加以评价 1.00 4.00 2.02 0.90

Q9与教师会面讨论团体或组织的活动 1.00 4.00 2.23 0.93

Q10与教师一起做一项研究课题 1.00 4.00 2.03 0.91

Q11与教师讨论生活担忧

之事 1.00 4.00 2.18 0.90

第二,不同工科生群体的师生互动表现差异分析。经分析,得到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院校类型以及是否为学生干部的工科生群体之间师生互动差异。

一是总体师生互动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工科女生在与教师互动上低于工科男生。特别是在社交互动这一方面,女生互动情况表现得更为封闭。另外,在工科领域内男性教师数量的占比较大,教师的社会性和可接近性也会限制工科女生与之互动。

二是总体师生互动均值存在显著差异,整体来看,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明显低于四年级。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大学四年级学生在面临即将毕业之时会积极与教师探讨个人职业的选择或考研等方面的问题,与教师互动情况明显较好。

三是在生源地上,总体师生互动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无论是师生之间的学术互动还是社交互动,农村生源地的工科学生互动情况都略低于城市及城镇的学生。

四是在院校类型上,普通院校的总体师生互动均值高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特别是在师生间的学术互动方面,普通院校互动均值数据最高。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工科教师更加注重科研的成果产出,从而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因此在师生社交互动方面数据显示表现较差。

五是担任班干部的学生与未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总体师生互动以及学术互动、社交互动方面均值差异显著。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承担着相应的学生事务,同时也更容易获得教育资源的倾斜,所以会有较多的机会与教师互动。

2.师生互动如何影响本科生学习收获

第一,师生互动与学习收获的相关分析。对工科生的师生互动与学习收获进行相关分析得出,本研究中的师生互动的各项指标与学习总收获及其各维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第二,师生互动对学习收获影响的回归分析。一是在控制了学生背景信息、课程学习、校园设备等变量的情况下,得出结论:师生互动对学习总收获影响显著。二是在不控制其他变量情况下,得出结论:学习总收获受到不同师生互动活动的影响,其中师生之间的学术互动影响较大,回归系数为0.297,师生之间的社交互动影响较小,回归系数为0.153。此外,师生之间的学术互动对学生的职业准备影响最大,回归系数为0.335。而社交互动影响较大的是通识知识,回归系数为0.358。

结论与启示

1.结論

第一,当前工科生总体师生互动情况较差。工科生总体上师生互动均值为2.17分,其中,师生社交互动均值为2.07分,学术互动为2.29分。大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高校教育领域的所有活动的基础,也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教育过程得以实施和教育系统良好运作的重要保障。若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较差,则对大学生的四年就读经验也会起到消极影响。

第二,不同工科生群体的师生互动表现呈现出一定的差异。男性、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四学生的师生互动情况表现较好。在院校类型上,普通院校表现较好。

第三,师生互动对学习收获产生重要的正向影响。一是师生互动与学习收获呈显著正相关。二是相对师生社交互动,师生学术互动对学习收获产生较大影响。三是师生学术互动对学生的职业准备、个人发展、认知技能这三个方面的影响较大,师生社交互动对学生的通识知识影响较大。

2.启示

第一,教师应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一直以来,我国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但同时也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较大。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相长”这一教学理念不断得到重视,在全球化信息时代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学生本身也是一个丰富的知识载体。因此,高校教师应正确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积极注重与学生之间各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塑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共同成长进步。另外,高校对于教师的管理考核制度使得教师频频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从而忽视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高校也应对此做出反思及调整。

第二,高校应积极开拓师生间课外交流的活动。工科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大多局限于课堂以内,课外互动明显频率较低。同时,工科专业知识较为系统繁杂,难度相对较高,教师大多把精力放在课堂之上,重视传授知识的效率。故高校可创设条件在课堂之外让教师与学生有较多机会产生互动,如让教师定期走访学生宿舍,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此外,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学生发起的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主动增进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第三,工科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推进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主导作用,学生则占主体地位。多数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并未意识到与教师互动对个人发展的深远影响。现代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推进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成为高效的学习者。工科学生更要主动提升自己的交流互动能力,改善工科生群体不善交际的现状,同时也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学习收获的有效大学活动研究”(项目编号:16JYB003)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李庆丰,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都工程教育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李娜,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师生互动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探讨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