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抉择》盯住了“集体腐败”

2020-07-28邓玉环

博览群书 2020年7期
关键词:腐败小说

邓玉环

張平199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抉择》,以大中型企业改革过程中步履维艰的现实为背景,描述了一群领导干部腐败和广大群众反腐败的激烈斗争。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笔触深入到对大多读者来说属于日常经验之外的官场“新世界”,小说第一次正面揭示了严重的集体腐败问题,这在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题材“禁区”的突破,小说发表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受到广大读者的高度赞赏。2008年小说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后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2019年9月23日,《抉择》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改革,目的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在体制转型过程中,腐败分子借改革之机,大肆侵吞国有资产,暗中发展私人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破产,出现工人下岗潮,《抉择》中的海州市中阳纺织集团公司面临的困境就是这一问题的典型。小说以工人集体“闹事”——反映公司领导层的腐败问题拉开故事序幕,市长李高成原在中阳纺织厂当过厂长,他决心亲自调查处理这一严重事件。然而他很快就陷入了从未经历过的复杂局面和尖锐矛盾中,厂级、市级甚至省级领导暗地进行“权钱交易”,建立盘根错节庞大的关系网,触目惊心的“集体腐败”搞垮了有着辉煌历史的中纺集团。花钱买官、公款嫖娼、行贿受贿、拉帮结派搞圈子、官商勾结、国有资产流失……虽然这些抽象的词语时有耳闻,但许多读者并没有亲身经历和具象认识,小说通过逼真写实的叙事方式,把这些概念转化为有血有肉、可触可感的具体事件和生活细节,读者与主人公李高成一样,目之所见无不痛心疾首、义愤难平。

《抉择》是一部精彩跌宕的故事小说,具有高度的现实真实性。小说悬念贯穿、矛盾重重、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心理刻画细腻真实,读者迅速被故事吸引,被鲜明的大开大阖的情感波澜所裹挟。小说开篇就是一个矛盾一触即发的场景:上万工人聚集,黑压压的人群聚在中纺宿舍门口,而且还出动了几十辆大卡车,事态非常严重,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暴动。这一直奔主题式的开头,就把李高成放到了一种极端困境里。小说中,群众聚集的大场景多次出现,各种矛盾冲突火药味十足,腐败官员与廉政官员、非法暴富者和贫困工人、主人公与自我内心的激烈斗争……李高成深陷其中,猝不及防,步履维艰。小说集中展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败工作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反腐的难度有多大、阻碍有多大?不仅普通读者无法想象,作为一市之长的李高成都几乎无法招架。他在青苹果娱乐城亲历令人目瞪口呆的奢靡消费,他的妻子、反贪局局长吴爱珍背地里以权谋私,他在私访新潮纺织公司时被当成不法分子拖走,曾经提拔他的省委常务副书记严阵对调查工作大加阻挠。李高成深陷困境之时,腐败分子又设置重重障碍阻挠调查,设计让吴爱珍受贿30万元,制作假录音栽赃给李高成。而身居更高位的领导干部,掌握着反腐的权利,他们成为腐败行为的保护伞,一旦发现有人揭发他们,就会用手中的权力将反对者置于死地。这已不仅只是腐败与反腐败的问题,而是正义与邪恶、高尚与卑鄙、守法与犯法、你死我活的斗争与较量。

李高成是技术人员出身,他不懂权谋、不搞关系、正直而纯粹,他埋首工作,连爱妻的思想变化毫无察觉,对上门行贿者在他家偷送钱款也一无所知,他面对的是一群“高明”而狡诈的犯罪分子,所面对和抗争的是一股更大的势力和败坏的“权力圈子”“利益集团”。他赫然发觉自己是那样无力和渺小,如何以一己之力应对一个无所不用其极的“腐败集团”?随着真相一层层揭露,李高成的处境越发危急,他又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身心备受煎熬、精神极度焦虑,一个廉洁奉公的高层干部竟然四面险境、孤立无援,这是怎样残酷的官场现状?

李高成派去中阳纺织公司的检查组最终做出了一个瞒天过海的调查报告,李高成大惑不解,“这两个人都是自己一再地斟酌,在各方面都认为比较靠得住,比较谨慎,比较廉洁,比较能干,比较精明,当然也比较听话的财务审计”,这个调查结果让他有了一个痛心的发现:他们“……都是为了让你放心,为了让你满意才这么做的!都是在深刻地理解和领会了你的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的意图而做出来的!”

李高成原以为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刚正无私,腐败怎会在他眼皮子底下,在他亲手提拔的中阳纺织集团领导那里发生?他最终将问题的矛头对准了自己,沉痛地发现腐败分子之所以能够横行无忌,根源在于领导干部的选拔本身程序就存在缺陷,“他们之所以能当上中纺的主要领导,就是因为我看走了眼!”而政企分开,权力下放,“把国有产权、国家资产以及国有企业的掌握权全都交给了他们的时候,同时也告诉了他们可以不受任何制约和监督,想怎么干就可以怎么干”。“是我们给予了他们这种绝对的权力,也正是在这种绝对的权力下,才导致了这种绝对的腐败!”这句话石破天惊、一语中的。正因为中阳纺织集团的领导班子是李高成一手提拔起来的,因此,他无形中竟然充当了腐败分子的保护伞,这个发现让李高成痛苦到了极点。

小说一次比一次深入地揭开了权钱交易的面纱,真实地再现了李高成心灵的痛苦,灵魂搏斗与艰难的生死抉择,扣人心弦。小说采用第三人称限制视角,读者经历了李高成一样的心理风暴、精神的打击。李高成的抉择将决定反腐大业成败,他该何去何从?勇敢地站在人民一边、维护工人的利益,他就要因妻子的贪污受贿面临审查,他可能会被牵连、诬陷,失去已有的地位、名誉,一双儿女因此会受连累,会失去完整幸福的家庭。如果他选择隐瞒事实、与腐败集团同流合污,他就必须放弃共产党员的立场和信仰,成为一个自己所唾弃的罪人。这是摆在李高成面前最为严峻而残酷的人生考验。小说关键情节是那盘真实的录音带,如果没有这个物证,李高成无法自证清白,虽然对于故事的悬念和情节翻转而言这是精彩的构思,但对于反腐主题的呈现似乎少了一点支撑力度和信心保证。

李高成最终做出了共产黨员的正确选择,他怒斥郭中姚,义正言辞、毫不留情、畅快淋漓,这正是人民群众需要听到的声音,这正是人民群众惶惑不安中得到的一颗定心丸,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共产党干部,一个一心为民、把人民和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党员干部形象最终立于读者眼前。李高成发出铮铮誓言:宁可牺牲自己,也不会让党和国家,让我们的改革被摧毁!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这种选择是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的,甚至是生死存亡的代价”。李高成是一个清廉正直的反腐英雄,但小说没有将他的性格简单化,他同样有人之常情、有心理脆弱和犹豫不决的时候,小说在挖掘人物性格深度方面值得称道,小说着力刻画了李高成在面临身家性命、政治前程、家庭幸福等问题时的哈姆雷特式的犹豫、彷徨,经历了一个由犹豫到最后抉择的艰难而曲折的心灵历程,形象塑造得真实可信、打动人心。

除了李高成,小说中市委书记杨诚也是一个重要角色,是帮助李高成最终做出抉择的关键人物。小说情节的明线是李高成,暗线是杨诚。同样是党的好干部,他们面对同样大的心理压力。杨诚平时平稳冷静,睿智祥和,但在面对不法行为时,他又疾恶如仇、怒形于色。李高成陷入困境之时,杨诚一直保护着、提醒着、帮助着李高成,他虽然比李高成年轻,但他毕竟是政工干部出身,对政府官员腐败的根源分析更为清晰深刻。借杨诚之口,小说指出了官场腐败问题就是官员既要有权又要有钱,私欲膨胀,他们在转型期为自己“留条后路”,却忘记了自己赖以立身的恰恰就是党和国家。官员们“上无制约、下无监督”才滋生了腐败,他对贪官的心态、腐败的根由分析得丝丝入扣,一针见血。杨诚的无奈和悲愤并非空穴来风,反腐的路,比同流合污更难走,而腐败下去导致的后果是极其危险的。

这部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通过李高成、杨诚两位市级领导推心置腹的交流,将贪腐腐败内幕公开化,将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可怕后果,一字一句道出,不可不谓振聋发聩。正是经过尖锐、客观、真诚、深入的交流,李高成找到了精神支持和行动的力量。杨诚的存在是李高成能够战胜自我、勇于斗争、敢于自我解剖、彻底放弃个人私念的重要因素。而小说中其他众多人物也汇聚成反腐重要的精神力量源泉,省委书记万永年、省长李高明、省纪委书记马卫华,对企业对国家有着高度责任感和高尚品格的中纺集团总工程师张华彬、老厂长高明亮、高级技工胡辉中、老工人王英烈、老劳模范秀枝、老纺织女工夏玉莲等。中纺集团的工人们虽身处逆境,连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仍体谅国家困难,牵挂别人的安危,维护党和国家的形象。夏玉莲这个奶妈的形象令人热泪盈眶,一个普通的纺织女工,从不因为和李高成一家的关系而伸手要过任何好处,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心想的还是保护李高成,要用生命保护纺织厂,剩下最后一口气也要去同那些腐败分子做斗争——这是多么善良的百姓,他们身上的高贵品格让作者和读者都为之流泪动容。他们的全心拥戴和支持,鼓舞激励着李高成一次次果断地做出正确抉择。

作家都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够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张平认为,对一个作家来说,生活本身、题材本身并不决定作品的优劣,决定作品优劣的是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文学的理解。张平也曾经尝试过现代、后现代写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后来逐渐主动放弃,他觉得关注文学形式和技巧的试验性写作,所“表现的并不是自己的骨子里渗出来的,不是从自己的潜意识里冒出来的,不是从自己的血液里流淌出来的”。张平始终牢记着作家的责任,“面对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人民的艰苦卓绝,面对着泥沙俱下,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一个有良知的作家,首先想到的也只能是责任,其次才可能是别的什么……也许正因为如此,自己才会选择了今天这种创作方式,自己才会在生活中找到如此之多的创作素材,也才会让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一次次的震撼,从而让自己不断地产生着强烈的创作冲动和创作欲望……”张平的创作思想、创作动机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我的作品就是要写给那些最底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我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而写。(《十面埋伏》后记)为人民大众而写作,也就是为自己而写作,这“更多的是出自自己的一种本能”,这就是融入他血液中的叙事文本和思维模式。对张平而言,现实题材写作其实更难,“特别是涉及社会矛盾,涉及党群、干群关系,涉及社会焦点、难点问题的现实题材,太难写太难写了。”(张平:《反腐是挽救我们的文化挽救我们的未来》,《北京青年报》2018年12月19日)但是,他一边感慨着写现实题材“太难、太难了”,一边依然凝神运笔,书写着腐败对人与社会的戕害。在2018年,他的反腐新作《重新生活》出版问世。

张平以饱满的政治激情、沉重的忧患意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社会矛盾的深刻揭示和无情剖析,紧紧抓住了反腐败这一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主题,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反腐经典之作,而这部作品给中国千千万万的读者以巨大鼓舞和信心,唤起了百姓对党和国家的热望与深情,推动了国家反腐败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这正是文学力量不可小觑的时代明证,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文学审美价值,具有了文学历史性的经典价值。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腐败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报刊小说选目
倾斜(小说)
文学小说
把脉“腐败亚文化”
不在小说中陷落
腐败存量
2011年《小说月刊》转载列表
目睹之现状
正确处理反腐败与防腐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