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羌地区的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以四川平武白马藏族非遗保护的实践为考察对象
2020-07-28卢芳芳
卢芳芳
(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一、问题的提出:来自工作中的思索
平武县地处川西,古代氐羌地,今为藏羌区,位于藏彝走廊东北边缘,自古以来,是藏羌等民族迁徙与聚居之地。本人自2018 年5 月7日前往平武县民宗局挂职副局长以来,因分管民族文化工作,曾前往白马藏族乡帕西加古寨、亚者造祖村、木作藏族乡,在2018 年至2019 年度,数次下乡开展田野调查工作(见图1,笔者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亚者造组村尼苏家采访。拍摄时间:2018年10 月24 日);就民族文化工作中对当地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进行了入户调查。2019年2月春节期间节日期间“跳朝盖”进行参与式观察,也曾3 次参加过县内外白马藏族非遗保护传承相关的各级会议,了解到当地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态度、措施与困惑。
在2018 年5 月和2019 年7 月,笔者又深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针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一年半的调研中,发现了以下需要讨论的问题:
2018 年属于平武县脱贫攻坚关键年份,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文旅融合、乡村振兴议题中,平武白马藏族民间文化保护实践现状如何?外部力量的介入又将如何影响本地?本体人的主体性如何呈现,这是笔者关注的议题。籍由政府自上而下的保护、传承措施,非遗保护工作成体系、有序铺开。同时,应如何激发本土人的传习主动性,形成自下而上的补充?以及:就当地而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关键在哪?按照非遗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积极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如何处理文旅融合与保护传承的关系?族人内部的传承意愿是怎样的?是否有自组织传习的积极性?是否需要外部力量推动?
在实地调研和日常工作中,笔者关注到政府、民众、公益组织(学者)三者之间的话语各有特点。在具体实践中,三方协商共生。在文旅融合过程中,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白马藏族乡的扶贫项目成为当下“旅游扶贫”的典型选样,从生成到落地、执行,政府、公益组织、村民三者各有逻辑,交织并置,共同书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多元芜杂生动篇章。而这三者的话语差异,也折射出全域旅游背景下藏羌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领域多重力量交织博弈、互为主体、互为环境、互惠共生的现实样态,通过描述工作实践,试图提出问题与预期建议。①
在平武县挂职的实际工作中,笔者参加的第一次“白马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会议上,注意到在当地干部涉及文化保护与传承情况的汇报中,特别强调了“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民俗文化作为推进县全域旅游行动、聚力实施旅游攻坚工程、实现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这也凸显出当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议题与“全域旅游、脱贫致富”等议题的高度相关性。在汇报中,他们基本的工作思路包括:在具有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筛选提炼、论证定位,原则为“淘汰一批、精选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在“特”、“精”、“新”上下功夫,打造民俗精品品牌。重点开展的工作为:展示“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新典范”、民俗文化宣传推介成绩、民俗文化非遗申报深入推进,展示节成功举办。国家及各级非遗申报成功的具体数据显示:国家级非遗代表传承项目1 项(跳朝盖)、省级代表性项目1项、市级14项、县级15项。
在分析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时,非遗保护工作的现状在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进展不平衡、民俗文化生存空间不断缩减、民俗文化传承后继乏人,民俗文化传承经费投入不足,并与文县开展的保护实践相比,工作相比落后。由于部分传统民俗表演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对受众缺乏吸引力,无法适应公众娱乐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这显然是针对旅游受众而言,然而值得追问的是:民间文化传承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充分的考量。而“淘汰一批、精选一批”的思路又引发了笔者的忧虑,以及对于“原真性”、“避免当地人他者化”的思考。
在非遗实践中,在全国多地的非遗运动中,不难发现,诸多本土人所在的文化资源地,被当成被管理、规范、提升、打造的对象,呈现模糊的景区背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考量,平武县学者曾维益先生曾撰文指出“和中国历史上曾经入主中原的很多民族和他们中的优秀分子一样,这些接受了汉文化的少数民族中的精英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大多再也不感兴趣了,甚至还认为本民族的文化是一种落后的风俗,已经没有保留的必要了。对一些专家、学者向他们提出的要积极地保护传统文化的想法和要求,他们往往都亦‘社会要进步’、‘白马也要发展’、‘要与时俱进’、‘游客不喜欢’、‘老歌不好听’、‘老舞不好看’、‘要保护但没得钱咋个保护呢’等正面的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来进行回应。”[1](97)由此可见:趋同化、迎合游客心态、经济发展论、经费匮乏成为之前阻碍非遗保护顺利开展的种种理念。
在时隔3个月之后,笔者参加的第二个会议中,在场的两名白马藏族代表讨论发言时提议: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一批传承人、大力度支持组织节会活动、片区的几个乡。他们特别提到:引入社会资本,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开发的过程中要保护好传统村落那一块儿,避免盲目开发。这也是当下本土人出于现实考量的具体诉求,在引入社会资本的同时如何兼顾村落保护,也是带有普遍性的重要议题。就当地白马藏族非遗保护实践而言,笔者所在县民宗局开展的工作具体而扎实,在2018 年民宗局下发的5 笔省级“民族文化发展资金”中,其中有4笔用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用于民族乡修路、1 笔用来支持白马藏族民俗文化展室改建。
笔者在参加平武县第二次“白马文化保护传承会议”上,代表县民宗局工作汇报时提到:“县民宗局全力支持白马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比如对上壳子垰堤的投入92 万,请省文化艺术学院做规划、修寨内步行道、广场、老宅恢复性抢救、民俗陈列室等。二是下一步打算或建议:成立市级或县级白马文化挖掘保护团队;建立文化传承载体如民族广场、陈列室、博物馆、表演团队;在县乡村社开展经常性民族文化活动;激发白马群众内生动力,支持开展自组织文化传承活动等。”②
针对白马藏族文化保护工作,经笔者提议,平武县民宗局集结白马藏族相关的民间故事、歌谣集中打印下发村民,并请相关长者留心翻译是否准确到位。结果,在该会议过后几天,被伊瓦岱惹村村民告知:即将举办一场村民自组织文化传习活动,该活动时间、场地确定、讲习人员、传习内容、后勤保障等等,全部由村民自行安排,没通过村支两委,无行政人员干预,之前通过微信传播,以村民自觉自愿为基础。③具体组织模式和学习内容如下。
一、文化讲学人员名单如下:平武县白马文化研究学者曾维益(男,67岁),伊瓦岱惹村村民谷雨(男,75 岁)、罗门早(女,73 岁)、国怕(男,84 岁)、波母早(女,93 岁),下壳子寨村民嘛口(男,82 岁)。
二、文化讲学内容如下:白马历史、经典故事、古老的民俗歌曲、白马民间艺术教学等。
三、文化学习参加人员有:伊瓦岱惹村(上壳子组、下壳子组、罗通坝组)村民,特邀嘉宾是白马乡老革命家曹波,垰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格格,趴西加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之子田虎塔等。
四、文化讲学地点:伊瓦岱惹村村委会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马山寨古民俗文化中心)云端部落。
五、文化自组织传承负责人:民宗局副局长卢芳芳、云端部落(垰崼)白马文化传承保护志愿者碌饶尼玛、高仁松杰。
六、文化传承支持单位:平武县民宗局、白马乡政府、伊瓦岱惹村村委会。
这次自组织活动聚集了20 多名年轻人,利用祭祀这一公共行为、家族活动机缘,在杀羊、祭祀仪式结束之后聚在火塘边,全程用母语进行白马民歌传习、讲故事等传习活动。一批年轻人觉得: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希望以后能多举办。也有人反馈:可以通过村支两委介入,号召力会更高强。笔者也得到建议:下次活动的时候可以让他们都穿上民族服装,应该提要求。当时现场穿服装的只有讲述者老人(见图2,穿着民族服装的老人。拍摄地点: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扒昔加寨,拍摄时间:2018 年10 月24日,拍摄者:卢芳芳),笔者当时犹豫的是:自己是否有权力要求族人穿民族服装呢?我认为没有。这场自组织文化实践,也凸显一个问题,即如何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尊重村民自主传习”的关系。
图2
在笔者参加的有甘肃省文县相关人员前来交流白马藏族文化传承会议上,双方讨论如何进一步增加交流、为跨两省三县共同申报白马人文生态保护区交换了意见,这次县里报告的重点是向市里相关的多个部门申请相关经费支持。目前,我国现已推出的文化部18 个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成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条件有:一是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二是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自成系列和体系,三是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助于多种方式来保护,四是地方民众和社区因为文化保护而获得文化认同感并且热衷于广泛参与保护活动,五是地方政府有很强的保护意识。④而值得思考的是:人文生态保护区的前提是区域性整体保护,人文生态保护区的核心是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做细做实,是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基础。
2018 年7 月至9 月间,笔者在羌藏地区调研中发现问题如下:
首先,就白马藏族村寨而言,家庭传承较好,学校传承断档。 2014 年之后,在政府下力气打造的特色村寨,旅游开发颇具规模,精心打造的景区给村民带来相当实惠。随旅游而来,村民收益有大幅度提升,同时白马乡小学并无学生,已全部转入县城小学读书,陪读较为普遍。县上、市上各小学、中学无任何针对白马藏族民族学生的特色课程。
其次,是乡里文化传承人招徒不够,传习活动开展不多。个别文化传承人招不到徒弟或者收徒不够,开展传习活动不足,传承认在为生计奔波与传习文化两难间踌躇,在旅游旺季时疲于接待。相关政府工作人员有1/3 精力用于各级接待来访,无暇专门抽出人力、精力用于文化传承工作,这与乡镇级无文化专干这一现实也密切相关。
再次,非遗保护经费时断时需,县级层面保护乏力。原先针对县非遗保护经费5 万/年,县上规划拨付两年,自2017、2018 年停止,这笔经费并非年年都有。分管县非遗保护工作的文广新局,只有6 个编制,其中1 个局长2 个副局长,自2017 年11月至2018年5月的差旅补贴至今空缺。有人认为:“搞活动,请人唱歌,有的嫌少,不参加活动”,认为“组织困难,是资金困难”。
笔者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笔者挂职的平武县的邻县)考察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2018 年5 月与2019 年7 月两次实地调研),也发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如在实际工作中,市、县一级的非遗工作没有配套经费。某些已申请成功的非遗项目,实际空有项目、没有传承人,或者占有项目资源,实际无根无源。文化领域存在重复投资、浪费资源,乡镇文化站难以发挥原有作用。国家层面对文化资金投入不少,实际起作用的不大。羌绣领域虚报实际工艺效益、套取国家项目资金,缺乏动态管理、以实际传习现状定期考核。诸多民族文化做成表演文化,执行层面缺乏细节与灵魂。无论茂县的瓦尔俄足节在北川的搬演,无论在县广场还是旅游区五龙寨,均可看到并非来自本地的扮演。
为此,针对藏羌区文旅融合中的非遗保护现状,笔者提出可能的建议与对策如下:
首先,从整体性保护视角出发,增强文化尊重意识。尊重村民日常生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最高标准,在任何规划时要充分尊重。鼓励村民开展“自组织”传承活动,利用村社农闲时间、可利用废旧校舍等地,组织教学,以自愿为原则开展传习活动。最初可由民宗局或文旅局牵头,由本地代表性传承人、本地白该(“白该”是白马藏族负责祭祀、法事等仪式的人)、本土学者等轮流参与交流,由县、乡给予适度教学补贴。这过程中,政府要尽量少干预,培养片区协会组织能,以奖代补。
其次,在县小学、初中开展特色课程,如白马藏族民间歌舞、手工艺课程、剪纸教学、面具雕塑等,应组织本土知识人、外请专业人士共同撰写,参考文县相关教程,内容涵盖自然、艺术、传统文化、本土知识等,内容细化,针对不同年级的孩子开设,引导孩子从小熟知本族文化知识、培养文化自觉。除了编写教材,还需进一步协调文教体局、相关学校部门,在不改变目前教制的情况下,增设乡土课程,并为授课老师申请相关补贴。
再次,尽快结合当地实际,编写“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并形成条例,上报绵阳市批准,形成非遗保护制度化、常态化。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26 条明确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确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应当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并保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避免遭受破坏。” 这是可供参考的法律层面的有效依据。
第四,除开展上述活动外,文化部门、非遗中心牵头利组织民族文化课程培训,利用周末时间,针对市民举办县非遗相关的公益培训活动,除剪纸课程之外,增设歌舞、培训内容。并结合“民族团结示范进步创建工作”,一并推进。
最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动态管理、以实际传习现状定期考核。对于掌握特殊技艺的传承人不能滥用,应确保其有时间、精力传承技艺,进一步增大对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的支持力度。对神圣性仪式相关的展演,要格外慎重,不得随意展示,要充分考虑到仪式的神圣性、天地人神的协调关系,避免任意截取歌舞价值并随意征用。
笔者书写交易性金融资产费用会计核算问题的思路,首先要把握金融资产的费用问题,其次是记录过程中所需要的交易费用,最后是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利润问题。其中应收利息和股利问题,是笔者所要着重表达的,所以,在本小节内,笔者会详细论述,笔者对于会计工作中,交易金融资产,交易费用核算的看法,和交易金融资产,所应获取的利息和股利的看法。
二、从官方行为到公益力量:交互性存在
在藏羌区乡村振兴的战略中,发展民族特色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平武灾后重建之后介入的民宿修建实践亦是文旅融合的典型选样。在全域旅游背景下,2018 年初,中国扶贫基金会选定在白马藏族乡驼骆加投资修建民宿。中国扶贫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原定建在下壳子修建民宿,政府建议建在上壳子(伊瓦岱惹村上寨,简称上壳子),但由于上寨村民反对,没有达成统一意见,最后不得不调回下寨,因为两次的反复、导致重复设计、重出施工图纸,造成一定损失。
扶贫基金会负责人认为:“工作队在这里扎了一年,因为两次反复,造成了差旅费、规划设计费损失”,并希望能够落地,认为这属于人为干涉造成,因进度延误造成损失。
中国扶贫基金会之所以选择驼骆加寨子,看重的也是当地白马藏族文化独具特色,不料落地平武,进展缓慢,成为扶贫基金会管理的20 多个项目当中进展最慢的一个。然而上寨村民认为(如建在上寨)“破坏了古寨原有的风貌,装修了之后再恢复就难了”。(见图3,伊瓦贷惹村。拍摄地点: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伊瓦贷惹村。拍摄时间:2018 年10月21日,拍摄者:卢芳芳)不认同基金会要在原先旧寨的基础上装修的条件,要求对方保留老寨原貌、另外选址另建新寨用于接待游客,建新寨的要求使扶贫基金会难以满足。
图3
最终,几经博弈,由于村民与乡政府的意见未达成一致,最终尊重村民决定:确定为在下壳子修建,就传统建筑而言,保留传统元素,保护白马藏族文化特色。
在这场民宿修建实践中,不难看到:村民的主体性在这场民宿修建实践中得到充分呈现,在表达利益诉求中,村民们的博弈能力在增强。通过与各地游客交流,他们既意识到老寨潜在的文化价值,将老寨改名为“云端部落”(这是一个可以向游客推介的时尚称谓),并向前来测绘地图的百度人员提出将地名标示,又自发组成旅游合作社,轮流向到达2600米老寨的游客、专家、领导介绍老寨的历史、特色。在与外界各色人等的交流中,逐渐获得对老寨文化价值的判断与认知,并合理、合法表达诉求,面对“被开发”的选择,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表达。(除了作为村民代表表达诉求,还向媒体、学者表达文化保护意愿)在这场博弈中,政府试图干预基金会的落地选择,而村民的诉求又反作用于最后的抉择,扶贫基金会带着善款、作为外来资源方,既要尊重政府、又要尊重当地老百姓,在这两者满意之之间开展工作。这三方互为主体,互为环境,互惠共生。
有学者指出:“人类学注重在文化研究中的主客位互渗,对于‘非遗’保护与传承,同样需要关注到不同群体的声音,呈现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多重话语。”[2]
而在实际生活中,少数民族民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也会站在人类学者角度看问题,站在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文化自觉的角度审视自身文化,当然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背后不排除有利益驱动的角度,这几方人士共同参与了白马藏族“非遗”保护工程和过程,在互动、冲突、妥协、和解中共同长进,体现交互性存在,甚使人人之“非遗”真正得到无需遮蔽的呈现。这也是该文旅融合案例给予我们的启示。
藏羌地区的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如何结合非物质文化保护实践,使得民族文化在交流中获得价值,同时尊重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性、分层次、差异化地开展工作,这是新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挑战。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的“非遗”呈现
白马藏人的新年从腊月初八持续到正月十五,跳朝盖是过年活动的一部分,是以血缘家族为单位举行的祭祀活动。跳朝盖是白马人的一种包罗万象的宗教祭祀舞蹈和文化娱乐活动。对曹盖内容的理解、来源、说法,两省三县的白马人说法各不相同,纷纭复杂。三县白马人的朝盖面具和跳朝盖,尽管差别很大,但有一共同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特点,即是都把面具成为鬼脸壳子。白马人心目中的鬼,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对外家族而言是鬼,对本家族来说则是神,是家神,是祖先。对于为什么要跳曹盖,除敬神请神、撵鬼驱邪,以求诸神保佑人丁兴旺、六畜平安。除此之外,白马人还认为,跳曹盖是跳的他们老祖先的业绩和故事——演示白马人自己的民族历史,乃至更为具体的部落和家族的历史。
通常,在每年的正月初五到正月十六日,是跳曹盖的日子,但各地、各部落、各寨子、各家族等,皆有自己跳曹盖的时间。具体的时间则是一个对时(即24 小时),也就是从头天日落开始,到次日的日落时止。跳曹盖程序包括:准备阶段、念经请神、驱邪撵鬼、神人共乐这几个组成部分。[3](502)
2019 年春节期间,对于白马藏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朝盖” 两个村寨的观察,笔者发现:在没有进行旅游开发的寨子与深度开发的寨子,二者差别明显。在没有进行旅游开发的伊瓦岱惹寨子,笔者观察到:
大年初五早上,在长长的念经之后,白莫开始跳朝盖,人们聚集院坝(见图4,村民们在跳朝盖之前聚集。拍摄地点: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上壳子村。拍摄时间:2019 年2 月12日。拍摄者:卢芳芳),挥舞各种彩色经幡迎风招展、齐声高呼、相互应答之后,人们成群结队祭拜山神,到了神山祭拜处,女生止步于木门外,不可近前,男生浩浩荡荡前去祭祀,唱歌列队而归。
图4
祭祀神山后,并没有告一段落,而是继续一家一家入户,这活动集合全村所有的男女老少,全部参与其间。每到一家,只见朝盖、白莫们率领村民盛装成群结队而入,鞭炮声此起彼伏,一边大声呼喊一边舞蹈、挥舞手中木剑、每到一家用力拍打木门,这拍打意为祛除邪祟,迎接新年。男生列队在前,女生在后,进屋之后围着火炉绕三圈,继续唱歌跳舞,主事的白莫要在剪纸底下说对这家的祝福语,每家每户讲的祝福都不同。每家每户要准备好酒(或可乐)人人要喝。朝盖、白莫先进门,女生在门外两侧列队迎接,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待白莫做完法事出门后,人们继续唱歌、喝酒、把人扔向天空、彼此祝福。一直走完寨子里的每户人家,之后由一人背着一背篓叶子朝村口走去,倾倒在山下,鞭炮声再起。人们继续列队跳舞,舞步模仿蛙、熊等各种动物(见图5,跳朝盖。拍摄地点: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上壳子村。拍摄时间:2019 年2 月12日。拍摄者:卢芳芳),神圣与世俗、庄严与活泼、敬畏与祝福、祭祀与狂欢,诸多元素全部奇妙地混杂在一起,体现在外在生命形态上是刚健清新、古朴稚拙,经文里勾连着天地人神一套体系。这里的人们千百年来用这种方式。辞旧迎新,祭拜了山神、祖宗、家神、灶神的人们自然而然地感到一阵欢畅。
图5
而在旅游开发较为成熟的亚者造组村,则在初七、初八举办,活动的娱乐性质更为明显,除了吸引游客、自娱娱乐、村里自发组织杀羊、组织、招呼朝盖活动,村里出资、各家各户集资、投工,年轻人除了跳民族传统舞蹈,还有各种游戏(见图6,亚者村民的游戏活动。拍摄地点: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亚者造祖村。拍摄时间:2019 年2 月9日。拍摄者:卢芳芳),也有网络主播游客在篝火旁趁着活动直播,兜售山货。
图6
传统上,跳朝盖的活动,一旦开始就要连续跳三年。该村与之前描述的自然传承的伊瓦岱惹村不同之处在于: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为旅游为目的而恢复传统,作为吸引游客的景观存在。这也折射出社区传统的关联性与当下的市场需求,演化为相互依存的现实存在。
“跳朝盖”活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儿子田虎塔,掌握雕刻朝盖面具技艺,“用这个方式来传承,我还是有很多矛盾,因为一家人要生存,老爸从小开始就爱好这方面,作为一个白马人,我也想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但是我们这个不是机械化,是纯手工,所以比较慢,我是一直跟老爸学,还有两个小孩,也喜欢艺术这方面,我们这个传承,能融到他们学习中不是很好嘛,”他提到生计压力,“现在不能全心全意融入到这个学习当中去,”要一面保障家里的生计,一边传承,现在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愿意在家里学手艺的锐减,像诸多的传统文化传习者一样,在一边保障生计、一边传承文化的矛盾中两相犹豫。“如果完全投入,娃娃读书供不上。”
对于朝盖本身,田虎塔指出神圣性与开发潜力所在:“朝盖这个面具,对于我们来说很神圣,不是娃娃耍家家这种,所以舍不得弄成产品推销出去,如果做成产品出去推销,对我们是个很好的副业。包括这些农产品,但是这些都没有开发出去,如果开发出去,旅游和非遗项目结合,应该是很不错的。”
对于朝盖神圣性的尊重、不宜做成产品兜售的考量,但也给出了可能性的建议:转化为纪念品的形式出售,是其潜在可能。2014 年之后,旅游使村子发生翻地覆的变化,26 户中有22 户旅游经营。他希望能够把白马文化衔接旅游,手工制作朝盖面具的话,“造价高、工期长、人工高,但是如果用另一种方式转化,如果是纪念品这种,应该是很不错的。”
对于在给游客播放的、cctv7 套某期节目中提到的“有游客来,就会有跳起朝盖这种舞蹈”的解说,他认为:“朝盖本来是我们白马人心中很神圣、很佩服、很崇拜的一种神灵,但是用儿戏搞成表演,这是不可以的,如果为了旅游,搞成简单的表演性质的是可以的,但是,真正的这种开光的朝盖,是不可以拿来儿戏的。如果表演性质的很简单的,随便,像个样就可以了。但是真正的开光、祈福,这是看不到的,这是从山上请下来。”对于实际传承,他希望能做成一个传承点的工作室,试图得到政府支持,实际得到口头鼓励,但尚未得到实质支持,认为“从文化方面来讲,很多人不理解(本地文化)内在含义,很多人只知道挣钱就是好事,现在这个金钱诱惑很大,把很多人都诱惑进去了。只要有钱,什么都肯干,没有固定的灵魂、价值。这样他也不懂得这个文化意识、灵魂他就不知道。好多不翻译,他根本不懂,只看图片他根本不知道做什么、什么原因”。这也凸显了跨文化传播民族文化的困难、背后整套价值观、象征系统的理解,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也同样凸显非遗保护领域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他认为:“学校里面没有这个课程,全部是汉语学、可以学科学,可以学进步,有的人认为我们的没得进步,有些,误认为这样理解。但是我想,这是错误的,各个民族的灵魂,你只要好生地学,都有灵魂,都有前进的地步。”
从白马藏族的价值观、原始性相关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可以窥见:藏羌区的非遗保护呈动态流变、日新月异、多元复杂的过程。我们也看到:政府、村民、公益力量(或学术界)三方主体性的相互呈现,三者互补共存,交相生成、博弈共生。这既是文旅融合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浓描,也是当下全域旅游背景下藏羌区非遗保护过程中的真实呈现。
注 释:
①笔者挂职平武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民族文化工作。曾先后4 次参与有关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会议,分别为:2018 年6 月参加的绵阳市人大来平专项调研平武白马文化保护和传承座谈会、2018 年10 月参加的部分在绵全国、省人大代表专题调研座谈会、2019 年2 月参加的文县前来交流白马藏族民族文化会议,以及2019年元宵节期间参加的陇南文县举行的“甘川两省三市(州)三县创建中国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会”。在上述各种会议上,两省三县与会代表达成共识:甘肃文县拟联合四川平武、九寨沟三县共同申报大白马生态保护区,显然,这一打破行政划分的合力申报行为,对于族群文化保护、文旅融合、地方文化建设和区域文化交流,意义重大。
②摘自笔者在会议上的发言。
③该传习海报内容笔者帮忙修改,大意如下:白马山寨自组织传承文化。我们是古老的白马民族后裔/世代居住在夺补河边;我们的历史/像王郎的森林一样久远;我们的故事/像高原的星星一样灿烂;我们的歌谣里/有先人留下的欢笑悲忧;我们的经文中/对自然的敬畏代代传承;这个秋天/让我们在古老的火塘边;听老人讲那过去的故事……
④信息来源: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研讨会暨暑期学校系列讲座综述,参阅http://www.cssn.cn/wh/wh_whyc/201608/t20160811_3158099_8.shtml。